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55篇 |
免费 | 281篇 |
国内免费 | 23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3篇 |
大气科学 | 221篇 |
地球物理 | 87篇 |
地质学 | 728篇 |
海洋学 | 291篇 |
综合类 | 235篇 |
自然地理 | 5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57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90篇 |
2013年 | 75篇 |
2012年 | 74篇 |
2011年 | 92篇 |
2010年 | 104篇 |
2009年 | 98篇 |
2008年 | 108篇 |
2007年 | 83篇 |
2006年 | 103篇 |
2005年 | 93篇 |
2004年 | 85篇 |
2003年 | 98篇 |
2002年 | 85篇 |
2001年 | 65篇 |
2000年 | 81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45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48年 | 3篇 |
1946年 | 1篇 |
1938年 | 1篇 |
1937年 | 1篇 |
1936年 | 2篇 |
1935年 | 1篇 |
1930年 | 1篇 |
192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课堂上经常会产生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正是这些"意料之外",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生命的气息,让课堂变得美丽、灵动。只有教师善于挖掘、捕捉这些动态生成,才会产生令人叫绝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地理课上,我们正在学习"滔滔黄河"一节,接近尾声时,课堂上传来不协调的窃窃私语声,寻声望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分析黄河源区玛多县沙漠化的成因和过程,结果表明,玛多县沙漠化成因类型有三种,分别为固定沙丘/古沙丘活化、滑塌陡坎及风蚀斑块,其形成都与多年冻土退化相关.在固定沙丘或古沙丘分布区,冻土退化导致热融沉陷,形成沉陷坑,沉陷坑边缘形成拉裂缝或陡坎,使下伏松散沙露出.在斜坡上,冻土退化形成滑塌陡坎,使底层土壤从侧面暴露.在平坦的冲积平原,差异性冻胀和融沉导致草皮拉裂,形成积水坑洼,冻土退化导致土壤变干,土壤的底层暴露.下伏风成沉积物暴露后,遭受风蚀,形成侧向凹槽,致使上部土体坍塌,使更多的风成沉积物暴露,这些过程的不断重复,使风蚀坑、陡坎、风蚀斑块扩大相连,最终形成流动沙丘、风蚀劣地、戈壁等地貌.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利用卫星云图资料估算黄河中游面雨量的基本方法:将GMS卫星1h间隔的可风和红外云图作为判别的两个特性进行分类,确定红外光线资料的所有最小值点作为对流核;多参照Negri-Adler的方法,应用斜率参数消除卷云;应用-维云模式确定红外线图上对流核的降水率,层状云降水通过一个温度阈值给出。另外,通过2001年7月26日至28日黄河流域出现的一次较强降雨过程进行应用分析,得出结论--利用卫星云图估算黄河中游地区平均雨量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典型灌区河南段是豫北平原重要的农业种植区。该地区浅层水质整体较差,因常用于作物灌溉或家畜饮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风险,因此对该地区地下水中砷与氟浓度变化特征和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对该地区地下水污染的认识水平。本文基于2010年和2020年在灌区范围内采集的327组浅层地下水样品,研究区内地下水砷和氟分布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十年间灌区浅层地下水中砷、氟的演化特征,探索分析砷与氟浓度及空间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浅层地下水中存在砷与氟超标问题,2020年浅层地下水中高砷(砷浓度大于10μg/L)和高氟(氟浓度大于1mg/L)的样品数量分别占总数的26.1%和26.06%。高砷水分布在太行山前洼地与黄河冲积平原等泥沙互层结构的沉积环境中,还原性较强,同时地下水径流不畅,较强的阳离子交换作用使得其所处环境中Ca2+浓度较高。近十年间砷浓度增加的水样占总数31.8%,砷浓度减少的水样占36.7%。砷浓度的增长(减少)是地下水还原性增强(减弱)使得锰氧化物溶解释放(吸附)导致。近十年间不同地区农业灌溉和水源置换等用水方式导致水位变化是引起砷浓度变化的潜在因素。高氟水主要分布在河南新乡与濮阳的黄河沿线,氟离子浓度受到沉积物中萤石等钙质矿物溶解影响,使得高氟地下水出现在低钙环境中。近十年间研究区中氟离子浓度减少的占总数60.2%,氟离子浓度增加的占32.1%,整体变化趋势向好,但是高氟区中氟离子浓度继续增加。氟浓度的变化同样受到Ca2+变化影响,在Ca2+浓度降低(升高)时氟浓度进一步升高(降低)。地下水中氟升高地区分布在黄河沿线,因此受到黄河水补给影响较大,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阳离子交换作用减弱,使得Ca2+浓度降低,此时地下水中砷浓度受到环境影响而降低,因此研究区氟增加地区中砷与氟的分布和演化呈现反向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刁口乡自然保护区位于利津县东北部,丰富的湿地植被和水生生物资源已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重要场所和经济来源,但由于区内自然资源开发,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石油外溢引起的大面积水土污染,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破坏。根据当地地质环境和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制定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湿地治理设计方案,使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带动当地海洋经济板块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7.
近15年来长江黄河源区的土地覆被变化 总被引:60,自引:3,他引:60
基于长江黄河源区土地生态分类,利用1986年与2000年两期TM遥感数据的对比和野外实地调查,采用景观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从分布面积变化和类型转移趋向与幅度两方面,分析了江河源区近15年来土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变化与演变格局,结果表明:高寒草地退化显著,较高覆盖度高寒草原与高寒草甸面积减少了15.82% 和5.15%,高寒沼泽草甸分布面积锐减了24.36%;湖泊水域萎缩了7.5%,以长江源区内流湖泊为主;土地荒漠化发展十分强烈,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展了17.11%,其中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年平均扩展率达到1.83%。高寒草原草地的覆盖度下降与荒漠化、高寒草甸草地的覆盖度下降与草原化以及沼泽草甸草地的疏干旱化是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空间演变的主要趋向,并由此改变了土地覆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使该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相似文献
18.
三门组的内涵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黄河三门峡水库北岸的山西省平陆县黄底沟剖面,较完整地保存着古三门湖湖相沉积记录。经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表明,古三门湖沉积起始于吉尔伯特负极性时中期,大约在5MaB.P.;结束于布容正极性时晚期,结合热释光年龄,大约在150kaB.P.。鉴于这套地层均属古三门湖沉积地层,按照岩石地层学的命名原则,依然称之为三门组,并根据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划分为三段:上段以砂层为主;中段以粘土层为主;下段为底砾石层。黄底沟剖面是已知的记录古三门湖发育起始时间最早、结束年代最晚的地层剖面 相似文献
19.
黄河干流营养盐分布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流是海洋获取陆源物质的主要途径,河流营养盐含量和结构的变化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黄河干流营养盐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因素,于2012年7月(汛期)对黄河流域水体和土壤进行了综合调查,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悬浮颗粒物和营养盐等的变化特征及对黄河物质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参数受地势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营养盐和悬浮颗粒物在上游浓度较低,在中游相对稳定,下游浓度有一定程度升高;相比于贵德而言,黄河利津段悬浮颗粒物、溶解硅和硝酸盐分别增加了近66%、60%和800%。磷限制是黄河营养盐限制的主要特征,且氮磷比呈升高趋势;与资料对比发现,黄河氮增加约1倍,硅下降60%后相对稳定,而磷略有下降。从目前分析看,支流与干流的氮营养盐构成有显著差异。在沿岸表层土壤营养盐含量较高的区域,河段内营养盐含量也较高。流域人类活动是黄河氮营养盐含量增加的重要因素;流域降水减少、水土保持等导致的物理侵蚀作用减弱是黄河硅和磷减少的重要因素;自1986年后,流域泥沙减少导致河流溶解硅降低了约34%,这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