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290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10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公里网格法和样带群落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2011-2012年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了物种多样性现状和受威胁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策略,为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2.
黄河三角洲埕岛地区近年海底冲淤规律及水深预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1976~1995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埕岛海域的水深资料以及近年来实测的水深数据的分析,确定了黄河三角洲埕岛地区在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后,从三角洲推进淤积期进入了海岸冲刷改造期。按冲刷速率、剖面坡度及其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可分为快速冲刷阶段(1976~1980)、缓慢冲刷阶段(1981~1992)、以冲刷为主的冲淤调整阶段(1992年至今),海岸边带的后期冲刷改造受季节性影响也比较明显。在深度上基本以15m等深线为界,深水区淤积、浅水区冲刷。通过250m×250m网格化节点的实测水深变化的时间序列,采用二维平面的趋势面拟合方法,可以较好地对本海区的水深进行拟合并做出时间序列值的预测。  相似文献   
83.
为有效保护黄河三角洲的湿地生态平衡。近年来,国家通过采取引灌黄河水、沿海修筑围堤、增加湿地淡水存量等措施,切实增强了保护区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和平衡作用,改善了鸟类的生存环境。经过近3年的改造,已经有超过20万亩的盐碱地变成了湿地资源,促进了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84.
黄河三角洲地区蕴含着丰富的中低温地热,为2000m以浅经济型地热资源,经计算,全区地热资源总量折合标准煤相当于125×10~8t,其中仅地下热水总储存量就达到4570×10~8 m~3,可开采储量超过750×10~8 m~3,至少可以开采100a。如果形成以东营、河口、孤岛、广饶为中心的4个大面积系统的开发利用体系,并注重地热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梯级利用,对于缓解能源紧张、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
黄河三角洲农牧业生产潜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对黄河三角洲的宜农地和宜牧地的分析入手,对该区农作物生产潜力、牧草及载畜量潜力进行了探讨。并针对目前农牧业生产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6.
根据陆海相互作用的观点,黄河流域、黄河干流、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区的生态环境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链,可称为黄河-渤海生态系统。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土壤植被条件使黄河干流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异源和水资源缺乏的特征。干流入海水、沙通量变化影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侵蚀、堆积和发育过程。黄河物质入海后在河口及邻近海域形成了具有高生产力的生态环境和著名的渔场。据此绘出了黄河-渤海生态环境内各环节相互联系的概念模式图,并提出了黄河流域大面积水土保持和南水北调工程逐步展开等新环境下,本区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7.
资源型关键地段对于维护和控制区域土地生态系统安全具有关键性作用。通过构建一套资源型关键地段识别指标体系,在以行政区为基本识别单元的基础上,识别出行政单元内地类斑块尺度的资源型关键地段。将惠民县划分为6类地域,即关键地段、关键地段保护区、一般地段、干扰地段、干扰区及交汇区,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6.39%、19.70%、50.61%、7.93%、15.37%和6.89%。资源型关键地段所占比重小,反映出地区整体生态环境水平较低;一般地段基本以耕地为主,具有随季节交替变化、物种单一、稳定性差等特点;交汇区具有保护需求强烈和受干扰程度明显的双重特性,在现实土地利用与管理过程中需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8.
为了阐明滨海湿地不同密度柽柳(Tamarix chinensis)林的生长动态,探索滨海湿地柽柳林的密度合理性,在黄河三角洲莱州湾南岸的山东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内,利用标准木树干解析法,对10a生的3种密度(2400株/hm2、3 600株/hm2和4400株/hm2)的柽柳林地上生物量、林木生长动态和基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密度林分的地上生物量、树高生长量和林木基径生长过程差别较大.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林木单株生物量和基径减小,但单位面积林分生物量增加;树高、基径的速生期都出现滞后现象.3种密度林分基径分布的偏度系数(SK)差别较大;密度为3 600株/hm2林分的SK值为0.085,接近正态分布,林分密度结构和基径分布较为合理;密度为2 400株/hm2和4 400株/hm2林分的SK值分别为-0.842和0.303,偏离正态分布,林分密度结构不合理.密度为2 400株/hm2林分的峰度系数(K)为0.017,林木生长相对整齐;密度为3 600株/hm2和4 400株/hm2林分的K值相差不大;密度因素对林木分化作用较小.若不考虑10a间的林木间伐利用,该区柽柳人工造林合理的初植密度建议为3 600株/hm2(株行距约2.0 m×2.0 m).  相似文献   
89.
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人工引水恢复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植被调查、土壤采样结合室内实验方法,对植被的种类、密度、盖度、频度和重要值以及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全氮以及全磷等指标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人工引水恢复工程对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所产生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水分条件的改善,恢复区植被呈现出正向演替;恢复区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未恢复区,pH值则明显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未恢复区,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变化不大。可见,引水恢复工程已经使退化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淡水资源仍是制约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0.
新书架     
《气象》2010,(5)
<正>空中水文学初探张学文周少祥著该书提出了建立与地表水文学、地下水文学相对应的"空中水文学"的观点,指出空中水文学是关于空中水知识的主体化和系统化。该书还提出了空中水资源总量应当是目前公认数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