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4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46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两种亚历山大藻产毒过程和毒素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种有毒亚历山大藻-引自台湾的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1(Alexandrium minutum AMTK-1)和引自美国阿拉斯加的亚历山大藻KW06(Alexandrium sp.KW06)-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产毒状况、毒素组成和毒性大小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两者的异同。结果显示,2种藻的单位细胞毒素含量与培养阶段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即在对数生长初期达最高,之后逐渐下降;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I主要生产GTXs毒素,从对数生长后期到静止期其毒素组成比有所变化,GTX1,TGX4比例增高而TX2,GTX3降低,亚历山大藻KW06主要生产STX毒素;亚历山大藻KW06的毒性高于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1。  相似文献   
92.
栉孔扇贝体内麻痹性贝毒的累积与排出过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摄食实验,研究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对麻痹性贝毒(PSP)产毒藻的敏感性及其累积和排出毒素的特征.有毒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在短时间内可对栉孔扇贝的摄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投喂毒藻的浓度越大,对摄食作用的抑制越明显.栉孔扇贝对PSP贝毒的累积能力很强,实验中,48 h后内脏累积毒素就高达5000μg STXeq100g-1,但其毒素排出速率较慢,在24d解毒阶段后内脏中的毒素还没有下降至国际贝毒食用安全标准水平的80μg STXeq 100g-1.各毒素组成比在整个累积与排除过程中有较大变化,GTX1,GTX4在累积阶段比例下降,同时GTX2,GTX3比例上升;内脏中GTX2:GTX3的比值逐渐增加.毒藻中PSP贝毒毒素组成和贝体中PSP贝毒毒素组成之间的主要差别是GTX4含量的减少和GTX1含量的升高;而扇贝粪便中的毒素组成却与对数生长期的毒藻极为接近.  相似文献   
93.
翡翠贻贝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摄食及毒素积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玛亚历山大藻是一种可产生PSP毒素的海洋微藻,通过室内摄食实验,初步研究了厦门港水产养殖动物翡翠贻贝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滤食率与光照度、温度、藻液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并对比了翡翠贻贝对其它饵料微藻的摄食压力.同时对比了不同细胞密度的塔玛亚历山大藻浓度对翡翠贻贝毒素累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近年中国沿海普遍受到脂溶性贝类毒素(lipophilic shellfish toxins,LSTs)的污染。钦州湾是国内外闻名的牡蛎养殖基地,目前仍不了解该海域海水和主要养殖品种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沾染LSTs毒素情况与食用安全性。本文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钦州湾香港牡蛎养殖区海水交换口处,通过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吸附收集海水中的脂溶性贝类毒素,同时每月采集香港牡蛎样品,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海水和香港牡蛎体内的LSTs毒素含量与组成,并对香港牡蛎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海水共检出GYM、OA和PTX2三种组分,平均浓度分别为0.44、14.20和1.67μg/(kg resin·30d)。香港牡蛎共检出DTX2、GYM、SPX1、Homo-YTX四种组分,其中Homo-YTX为定性结果, DTX2、GYM、SPX1三者平均浓度分别为0.95、18.86和0.95μg/kg。(2) GYM毒素均值在海水中和香港牡蛎体内含量变化趋势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70;OAs毒素在海水中和香港牡蛎体内变化趋势类似, Pearson相关系数为0.35。(3)毒素存在一定季节变化。海水OA和PTX2夏季高,其他季节低,均值最高值分别发生在7月和6月;香港牡蛎体内GYM冬季和夏季较高,DTX2春季和夏季较高;但海水中的GYM和香港牡蛎体内的SPX1全年变化均不明显。总体而言,钦州湾海水和香港牡蛎已受到多个LSTs毒素组分污染,海水LSTs毒素含量较国内其他海域低,参考欧盟LSTs毒素标准,本海域的香港牡蛎脂溶性贝类毒素仍未超标,可放心食用。  相似文献   
95.
以改良 K 培养液为基础,通过设定不同的 N、P 浓度水平,探讨 N、P 营养盐对克氏前沟藻 Amphidinium klebsii(三亚株)生长及产毒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N、P 均为影响克氏前沟藻生长和产毒的重要因素.低浓度的N、P(N浓度≤4.665×10?4mol·L?1, P浓度≤2.000×10?5mol·L?1)不利于克氏前沟藻生物量的积累,但能促进其生长及毒素的产生;中浓度的N、P(4.665×10?4mol·L?1相似文献   
96.
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于199芹年10月从香港海域底泥分离后于实验室人工培养的塔玛亚历山大藻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麻痹性贝毒的组成;按照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的小白鼠生物检定标准方法测试其毒性。结果表明,所含毒素成分主要是膝沟藻毒素-2(GTX2),含量为94.13×10-12g/cell;次要成分是膝沟藻毒素-4的N-磺基氨基甲酸衍生物C4,含量为15.67×10-12g/cell,测得其毒性为(3.23-4.11)×10-6MU/Cell。研究表明,所用的微藻麻痹性贝毒的提取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都比较容易和有效。  相似文献   
97.
细菌VBNC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又称"活的非可培养状态",是自然水体中广泛存在的细菌的一种特殊存活状态,复杂的环境因子变化是VBNC状态转换的可能原因.本研究利用接种温和气单胞菌的无菌湖水,研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培养液和微囊藻毒素粗提液对水环境中温和气单胞菌VBNC状态转换的影响,结果发现,温和气单胞菌在无菌湖水中同时存在VBNC状态和可培养状态;产毒微囊藻培养液和微囊藻毒素粗提液均能促进温和气单胞菌中VBNC细菌与可培养细菌之间的状态转换,说明微囊藻毒素可能是水环境中影响细菌VBNC状态转换的重要环境因素,其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98.
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暴露于分离自我国近海的一株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产毒藻——腹孔环胺藻(Azadinium poporum,AZDY06株,主产AZA2),研究了栉孔扇贝对AZAs的代谢解毒效应以及代谢过程中血细胞数量、抗氧化酶活性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等生理应急响应。结果发现,栉孔扇贝对AZDY06所产的AZA2具有一定的代谢解毒能力,可将AZA2转化成AZA6、AZA12、AZA19和AZA23等4种极性较强且毒性较低的代谢产物。代谢解毒过程中,栉孔扇贝血细胞数量、关键抗氧化酶活性及靶器官细胞超微结构均出现一定的应激效应,且总体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栉孔扇贝血细胞数量对AZAs表现出较强的应激反应,且随实验过程出现较大波动,最高可达对照组的2—3倍;抗氧化系统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酶(POD)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GSH-Px与POD在整个蓄积代谢过程中均表现出持续激活状态,且血液中这两种酶活性最高,可达内脏和鳃中的20倍以上;SOD活性与扇贝中AZAs含量有一定关系,AZAs含量为74.2—168.2μg AZA1 eq/kg时为诱导状态,过高或过低剂量均表现为抑制效果;而ACP对AZAs的应激表现也十分敏感,但代谢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为被持续抑制状态。此外,AZAs还导致栉孔扇贝内脏和鳃细胞超微结构出现空泡化、核固缩等病理性变化;实验后期,低暴露组细胞结构出现一定的自我修复现象,而高暴露组则无此现象。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深入探索AZAs的解毒机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并制定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
本文以渐尖鳍藻(Dinophysis acuminata)为实验原料,建立了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扇贝毒素-2(Pectenotoxin-2,PTX2)的制备方法。研究重点对鳍藻细胞的破碎、PTX2毒素的提取及HPLC纯化等三个步骤的方法进行筛选和优化。结果表明,反复冻融与超声波细胞破碎相结合可获得最大的细胞破碎率和毒素提取率,分别为99.2%和81.5%。采用四种有机试剂(甲醇、丙酮、乙醚、二氯甲烷)及三种固相萃取小柱(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Oasis HLB SPE,Phenomenex Strata-X SPE,Sep-Pak C18 SPE)对PTX2毒素进行提取,其中乙醚-二氯甲烷的提取效率最高,达78.2%。在HPLC对PTX2毒素的纯化实验中发现,流动相的pH会影响毒素组分的分离,其中在碱性流动相(含6.7mmol/L氨水的水溶液和乙腈溶液,pH=10.94)条件下,PTX2的分离效果最佳,响应值最高。实验使用Phenomenex Kinetex C18(4.8mm×250mm,5μm)色谱柱,在上述碱性流动相条件下,分离得到纯度为93.2%的PTX2毒素。本研究选定的藻细胞破碎、PTX2毒素提取、及HPLC纯化方法简单快捷,高效易操作,为从大规模培养的鳍藻细胞中制备高纯度PTX2毒素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0.
海洋藻毒素是海洋有害藻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种类多、毒性强和生物蓄积性等特点,对海洋生态系统、海产养殖业以及人类健康会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近海水环境中的海洋藻毒素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近海水环境中海洋藻毒素的富集技术、仪器分析方法和分布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被动固相吸附和固相萃取技术是海水中海洋藻毒素的主要富集技术,结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检测,是目前近海水环境中各类海洋藻毒素检测的最有效方法;多种海洋藻毒素在全球近海水环境中有分布,且欧洲近海海水中藻毒素种类最丰富、浓度也相对较高;在中国近海水环境中多种脂溶性藻毒素广泛分布。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近海污染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海洋藻毒素对近海水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今后的研究方向将主要包括:重要养殖区海水中藻毒素的长期连续监测;海水中典型藻毒素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近海水环境中海洋藻毒素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典型海洋藻毒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