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4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46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探究太湖梅梁湾水体及沉积物中微囊藻毒素(MC-LR、MC-RR、MC-YR)含量的垂向分布特征,于2018年5月采集梅梁湾6个点位表层水、上覆水、混合水、间隙水以及柱状沉积物样品,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样品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中(表层水、上覆水、混合水以及间隙水)MC-LR、MC-RR、MC-YR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1.80~1297.14、2.50~818.40、1.80~176.00 ng/L,表层水、上覆水以及混合水中MC-LR的浓度高于MC-RR和MC-YR,MC-RR和MC-YR之间差别较小,而间隙水中MCs三种异构体浓度大小顺序为:MC-LR > MC-RR > MC-YR;垂向分布上,间隙水中MCs异构体(MC-LR、MC-RR、MC-YR)浓度均远高于表层水、上覆水以及混合水,表层水MCs异构体浓度略高于上覆水,混合水MCs异构体浓度介于表层水和上覆水之间.对沉积物的研究发现,1~10 cm表层沉积物中MC-LR、MC-RR、MC-YR含量范围分别为0.60~26.95、0~0.90、0~8.10 ng/g,且1~10 cm层中MCs三种异构体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MC-LR > MC-YR > MC-RR,其中MC-LR、MC-RR、MC-YR的检出率分别为100%、70%、92%;垂向分布上,MC-RR含量较低且变化不大,而MC-YR和MC-LR含量均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水和混合水中MCs与总磷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总氮浓度无显著相关性;上覆水、间隙水以及沉积物中MCs与总氮、总磷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2.
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影响相关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谢平 《湖泊科学》2009,21(5):603-613
本文回顾了微囊藻毒素(MC,一种最常见而重要的蓝藻毒素)对人类健康影响相关的研究,迄今为止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包括:(1)1990年,科学家首次发现,MC进入肝细胞后,能强烈地抑制蛋白磷酸酶(PP1、PP2A)的活性,这是MC致毒的最重要的分子基础;(2)1996年,在巴西发生了肾透析用水被MC(-LR、-YR和-AR)污染导致52人死亡的严重事件;(3)中国南方原发性肝癌的高发病率被认为与饮水中的MC污染有关;(4)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饮用水中MC-LR含量的临时指导值为1μg/L;(5)从巢湖的专业渔民血液中检测出MCs,并发现长期的低剂量慢性暴露引起了一定程度的肝损伤,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证据确凿,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富营养化越演越烈、有毒蓝藻水华肆虐的今天.  相似文献   
43.
浮游蓝丝藻是水华蓝藻的常见种属,但对其生长和产毒特性认识不多本文首次对我国水体中的浮游蓝丝藻进行了研究.从广东省一重要供水水库中分离到一株丝状蓝藻,经形态特征鉴定为阿氏浮游蓝丝藻,并在不同的光照和温度下对该藻株进行了培养.结果表明,适合于该藻生长的光强和温度分别为20μmol/(m~2·s)和30℃;该藻株具有mcyE基因,能产生微囊藻毒素MCRR,产量为0.06μg/mg(DW).  相似文献   
44.
为实现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实时监控与提前预警,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固相萃取技术(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与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的水体中PSP检测方法,重点优化了吸附材料及前处理方法,评价了回收率、检出限等指标,并将方法应用于2019年春季秦皇岛山海关海域PSP消长过程的监测中,比较评估了两种方法的监控预警效果。结果表明:SPE方法选用ENVI-Carb 500mg/6mL固相萃取柱,过样体积为50mL,13种PSP组分的平均回收率为82.2%±10.0%、检出限为4.0-20.0ng/L;SPATT方法选用SP207大孔吸附树脂,洗脱时间为静置Id最佳,整体回收率约为9.2%;在实际应用中,结合产毒藻密度及贻贝富集毒素含量的变化,发现SPE方法的检测结果可实时表征海域PSP风险状况,对于贻贝中PSP的预警效果也显著优于SAPTT方法,后者不仅因监控方式相对滞后一个监测周期,且灵敏度及准确性均较差。对于秦皇岛...  相似文献   
45.
以格陵兰岛西部、冰岛沿海和楚科奇海的芬迪亚历山大藻为受试对象,并以缅因湾的芬迪亚历山大藻藻株做为参照,从沉积物或海水中的休眠孢囊或营养细胞中分离到12株目标藻种,并在实验室建立纯培养系。然后对这些地域的藻种在不同光照下生长特性的比较、对毒素含量进行研究,发现芬迪亚历山大藻在持续光照条件下最适的生长光强范围是38—91μmol×m~(–2)×s~(–1)。另外,在所有分离到的12株藻细胞中均未检测到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2(dc GTX2),大部分藻细胞都在光强较强时,即生长速率低时表现出更高的细胞毒素含量和毒性。  相似文献   
46.
为确定中国沿海不同地区织纹螺中的毒素成分,本研究在江苏省、浙江省和福建省设立了多个采样点,对采集的半褶织纹螺样品进行了毒性测试和毒素组成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采集的织纹螺样品毒性范围为2—664MU(mouse unit)/g湿重,其中,采自江苏省连云港地区的织纹螺样品毒性远高于其它地区。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方法对样品中的毒素成分进行分析,在各地的织纹螺样品中均检测到了河豚毒素(TTX)及trideoxy TTX、4-epi TTX和anhydro TTX等衍生物,但各种毒素成分所占的比例存在差异。自江苏省连云港市和浙江省舟山市采集的织纹螺样品中,Trideoxy TTX是主要的毒素成分,TTX和其它两种毒素成分次之;而自江苏省盐城市、浙江省宁波市及福建省宁德市和莆田市采集的织纹螺样品中,TTX的含量最高。采集自江苏省连云港和浙江省舟山市的大部分织纹螺样品中,肌肉组织的毒素含量最高,其次是消化腺组织,其余组织中的毒素含量最低。高毒性成分TTX的最高值主要出现在肌肉组织或消化腺组织中。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各地的有毒织纹螺中毒素成分基本一致,而各种毒素成分所占的比例有一定的差异,织纹螺的毒性与高毒性成分TTX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7.
福建漳州海域麻痹性贝毒的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雪虹  宋振荣 《台湾海峡》2006,25(4):478-483
本文通过对漳州海域的养殖区栉孔扇贝扣僧帽牡蛎为期1a的麻痹性毒素(PSP)污染状况的调查分析,以了解贝类海产品的安全性.贝毒测定按照AOAC小白鼠法进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贝毒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漳州海域的栉孔扇贝为该海域轻微PSP染毒贝类,含量为1.83~3.23MU/g;漳浦古雷和东山铜陵的栉孔扇贝样品检出率分别为66.7%和16.7%.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样品中PSP成分为B1、GTX1/4、GTX2/3及STX和C毒素.漳州海域贝类PSP含量很低,未超出安全食用标准;但毒素分布存在季节差异,春季检出率较高.因此有针对性的加强贝毒监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8.
拟菱形藻的分类及藻毒素多莫酸(DA)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潮作为一种日益频繁发生的海洋自然灾害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对赤潮的研究也已成为海洋研究的热点。硅藻(Diatoms)是赤潮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在80年代以前,一般都认为硅藻赤潮并不产生毒素,只是角毛藻中的某些种类会对养殖鱼类造成物理性的损伤,导致鱼类死亡。真正对硅藻(特别  相似文献   
49.
用葡聚糖凝胶G-75和羧甲基纤维素CM52柱层析,自北部湾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粗毒分离出7种毒素,分别命名为平颏海蛇毒素Ⅰ、Ⅱ、Ⅲ、Ⅳ、Ⅴ、Ⅵ和Ⅶ.这些毒素对每千克小白鼠的LD50分别为1.82×10-7、0.66×10-7、0.40×10-7、0.67×10-7、0.47×10-7、1.46×10-7和0.70×10-7kg.凝胶柱等电聚焦测定其pI分别为9.74、10.1、9.84、9.70、9.59、9.63和9.52.凝胶过滤测定的分子量分别为6 839、6 777、8 239、8 366、6 372、7 501和6 551,氨基酸组成计算毒素Ⅰ、Ⅲ、Ⅴ和Ⅵ的分子量分别为7 033、7 525、6 929和7 037.每种毒素在280nm波长处均有典型的蛋白吸收峰,其消光系数分别为2.136、2.076、0.986、1.726、1.130、1.786和1.342.毒素Ⅰ、Ⅲ、Ⅴ和Ⅵ分别由65、67、61和6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这7种毒素都是未曾被研究过的.  相似文献   
50.
腹泻性贝毒研究现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赤潮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海洋环境问题中急需解决的涉及全球变化的重要领域之一。有毒、有害赤潮的危害之一是能产生和分泌毒素。这些毒素经贝类和鱼类积累后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严重危害食用者的健康,甚至威胁生命。误食藻毒素污染的贝类引起人员中毒死亡的事件已不再罕见。近年来对中国沿海部分海区贝类毒素的调查显示,中国双壳贝类已经受到了贝类毒素污染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