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71.
目的:观察藿胆鼻渊丸对急性鼻窦炎大鼠炎症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藿胆鼻渊丸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6只。采用鼻腔填塞联合鼻腔滴注脂多糖(LPS)法建立急性鼻窦炎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阳性药物组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4∶1)干混悬剂灌胃(98.4375 g/kg),低、中、高剂量组予藿胆鼻渊丸灌胃(1.26 g/kg、2.52 g/kg、5.04 g/kg),正常组和模型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每只SD大鼠灌胃总体积为3 ml/次,2次/d,连续干预21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大鼠鼻窦黏膜炎症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组化(IHC)和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IL-1β、IL-6和TNF-α蛋白表达情况;WB检测HMGB1、TOLL样受体4重组蛋白(TLR4)、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和磷酸化NF-κ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鼻窦黏膜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明显,阳性药物组和藿胆鼻渊丸不同剂量组炎症细胞聚集减少。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IL-1β、IL-6、TNF-α含量及IL-1β、IL-6、TNF-α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鼻窦黏膜组织中的HMGB1、TLR4、NF-κB p65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物组、藿胆鼻渊丸不同剂量组血清中IL-1β、IL-6、TNF-α含量及IL-1β、IL-6、TNF-α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鼻窦黏膜组织中的HMGB1、TLR4、NF-κB p65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与阳性药物组比较,高剂量组IL-1β、IL-6、TNF-α含量及IL-1β、IL-6、TNF-α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HMGB1、TLR4、NF-κB p65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藿胆鼻渊丸可以有效抑制急性鼻窦炎大鼠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HMGB1分子,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减少IL-1β、IL-6和TNF-α释放,从而达到抑制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挖掘金水六君煎治疗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潜在靶点,并采用体外实验探究金水六君煎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黏液高分泌的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金水六君煎治疗气道黏液高分泌潜在靶点。将24只雄性SPF大鼠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与正常组分别用金水六君煎[5.26g/(kg·d)]和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5 d后麻醉下取大鼠含药血清和正常血清;将第5代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不同浓度(10%、15%、20%)含药血清组、阿奇霉素组;正常组予常规培养液培养12 h后,加入15%正常大鼠血清干预12 h;其余各组采用香烟提取物(CSE)联合脂多糖(LPS)干预12h构建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黏液高分泌模型,模型组干预后,加入15%正常大鼠血清干预12 h;不同浓度含药血清组干预后,分别加入10%、15%、20%含药血清继续干预12 h;阿奇霉素组干预后,加入含25μmol/L阿奇霉素血清继续干预12 h。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采用Western blot法验证潜在靶点。结果:网络药理学预测黄芩素、松柏苷是与疾病靶点连接最广泛的活性物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与分子对接发现关键靶点可能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各组细胞活性较正常组降低(P<0.05),15%含药血清组和阿奇霉素组细胞活性较模型组升高(P<0.05),10%、20%含药血清组细胞活性较阿奇霉素组低(P<0.05)。黏蛋白5AC(MUC5AC)是黏液高分泌的重要蛋白,其表达增加代表模型建立成功。干预后各组MMP9、VEGF、MUC5AC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正常组增加(P<0.05),15%含药血清组和阿奇霉素组MMP9、VEGF、MUC5AC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降低(P<0.05)。结论:金水六君煎对MUC5AC、MMP9、VEGF呈现抑制作用,揭示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多靶点、多成分作用于气道黏液高分泌。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联合菊藻丸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筛选68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予米非司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菊藻丸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月经量、最大肌瘤体积、总有效率与复发率。结果:2组患者月经量和最大肌瘤体积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8%,对照组为82.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复发率治疗组为0,对照组为7.14%,随访1年,复发率治疗组为3.23%,对照组为14.29%,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与菊藻丸联合治疗对改善子宫肌瘤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加味木香顺气丸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放射性直肠炎脾胃虚弱、湿浊中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基础治疗结合加味木香顺气丸灌肠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基础治疗结合思密达灌肠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直肠黏膜损伤分级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6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及直肠黏膜损伤分级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木香顺气丸灌肠能有效地改善放射性直肠炎脾胃虚弱、湿浊中阻证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直肠黏膜炎症反应,促进直肠黏膜修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7.
目的:通过分析乌梅丸医案,挖掘其临床使用的剂量、加减药物、症状、辨证、辨病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有效运用乌梅丸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搜集乌梅丸医案,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18年12月21日。建立Excel数据库,提取剂量、用药、主症、辨证、辨病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信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频数分析对上述信息进行分析。结果:乌梅丸中乌梅剂量最大,黄连剂量最小;加味药中白芍(29次,6.3%)、甘草(26次,5.6%)、茯苓(17次,3.7%)频数排前3位,皆味甘,归脾经;加味药类别中频数最多的为补虚药(112次,24.1%);舌脉中频数最高者为暗红舌(76次,39.6%)、薄白苔(80次,41.7%)、弦细脉(29次,17.0%);频数排前3位的症状为四肢不温(55次,5.1%)、失眠(53次,4.9%)、乏力(51次,4.7%);证型分布最多的为寒热错杂证(96例,53.9%);常规主治疾病中排前3位的疾病为泄泻(31 例,23.8%)、痢疾(16 例,12.3%)、不寐(14例,10.8%)。结论:乌梅丸的现代运用较之原方有差异,但其核心病机总为“寒热错杂”,在具体运用时应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观察健胃祛痛微丸对慢性胃炎模型大鼠胃黏液游离酸度、总酸度、胃蛋白酶活性和胃游离黏液的影响,探讨其对慢性胃炎胃黏膜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胃乃安组及健胃祛痛微丸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12只,造模组采用60%乙醇、20%去氧胆酸钠、0.05%氨水自由饮水和饥饱失常灌胃建立大鼠慢性胃炎模型,给药30d,观察健胃祛痛微丸对模型大鼠胃液游离酸度、总酸度、胃蛋白酶活性、胃游离黏液量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胃乃安组及健胃祛痛微丸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胃酸和胃蛋白酶活性(P<0.05,P<0.01);健胃祛痛微丸高、中剂量组均能降低模型大鼠游离黏液的含量(P<0.05,P<0.01)。结论:健胃祛痛微丸对慢性胃炎大鼠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胃酸、胃蛋白酶活性和游离黏液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组方,疗程均为14d,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9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病程、体温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真菌感染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呼吸衰竭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组方辅助治疗重症肺炎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