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156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采用2016—2017年中国印度洋围拖网生产数据和同期的海表温度、叶绿素、表层海流和海面高度数据, 绘制了阿拉伯海鲐鱼Scomber australasicus围网月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和环境因子空间叠加图, 分析鲐鱼渔场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关系, 采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鲐鱼渔场最适宜的海洋环境区间。结果表明, 该海域月平均CPUE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围网渔场渔汛主要在东北季风期间, 从10月到翌年3月; 作业渔场重心分布在59°—62°E、13°—17°N, 具有明显的月变化, 基本呈现西南移动趋势。空间上, CPUE 分布在西边界流速较大的海域右侧, 在海流最大值和最低值中间区域。在印度洋东北季风期间, 阿拉伯海围网鲐鱼渔场适宜海表温度在25~28℃; 叶绿素浓度在0.2~0.5mg·m -3; 表层海流在0.05~0.25m·s -1; 海表高度0.2~0.35m。  相似文献   
102.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渔场分布与海面高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锋  陈新军 《海洋科学》2008,32(11):88-92
根据2004年9月至2005年1月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进行鸢乌贼(Sym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调查的数据,并结合海面高度,利用Marineexplorer4.0软件对渔获量分布及其与海面高度图进行了叠加分析。结果表明,高渔获量的中心渔场大多分布在海面高度Hss≤0的附近海域,在Hss≥0的附近海域有一定的渔获量。研究认为,中心渔场分布在冷暖涡的交汇处,但是渔场的中心偏向于Hss≤0的冷水涡一侧。  相似文献   
103.
山东省寿光市的拖网作业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长期的生产实践曾经形成了扒贝和拖网两大生产优势,并成为寿光市海洋捕捞的支柱之一。然而,自2000年以来,近海渔场各种捕捞作业发展迅速,捕捞强度增大,作业之间竞争激烈。另外,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大力实施,又限制了寿光市渔船的作业范围。目前因海水污染贝类资源大量  相似文献   
104.
105.
2000年5—7月北太平洋海域水温分布及柔鱼渔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106.
107.
根据2003~2004年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调查结果,对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海水表层温度(SST)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9月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主要集中在40.5°N~44.5°N、151.5°E~158°E,SST为10℃~19℃,捕捞群体以中大型个体为主;各月最高产量及最大CPUE时的SST各不相同,渔场的形成和丰度与亲潮和黑潮的势力强弱及其分布密切相关。经K-S检验,结果表明,各月SST与产量及样本平均体长、平均体重的差异均不显著。这些渔场可作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兼作渔场。  相似文献   
108.
Two predominant currents, the warm Kuroshio Current and the cold Oyashio Current, meet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The dynamics of physical oceanographic structures in this region, including frontal zones and meandering eddies, result in a highly productive habitat that serves as a favorable feeding ground for various commercially important species. Neon flying squid, Ommastrephes bartramii, is an important oceanic squid, which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Based on the catch data collected by Chinese squid jigging fleets and relevant environmental data, including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and fronts(represented by gradients of SST and thermocline) during 1998–2009, the variations of oceanic fron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fishing grounds of O. bartramii were evaluated, and the differences in distribution of fishing grounds of O. bartramii in 2000 and 2002 were compared by describing the differences in vertical temperature between 0–300 m.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eferred horizontal temperature gradient of SST for O. bartramii tended to be centered at 0.01–0.02°C/nm, which attracted nearly 80% of the total fishing effort, and the preferred horizontal temperature gradients at the 50 m and 105 m layers were mainly located at 0.01–0.03°C/nm, which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70% of the total fishing effort during August–October. The preferred vertical temperature gradient within the 0–50 m layer for O. bartramii tended to be centered at 0.15–0.25°C/m during August and September and at 0.10–0.15°C/m in October, implying that the mixed surface layer was distributed at depths of 0–50 m.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vertical temperature gradient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horizontal temperature gradient in playing a role in forming the fishing ground. The results improv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 dynamics of the O. bartramii fishery.  相似文献   
109.
基于粗集的环境机制发现模型及其渔业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学事件或地学变量受控于环境因子,其关系常为非线性。另一方面,影响变量取值或事件发生的时空范围及其环境要素具有不确定性。环境因子的时空配置关系集中体现这种关系的复杂度。这使得寻找决定事件发生或某些地学变量取值的环境因子及其组合存在困难。针对渔场形成的环境机制发现,构建RS-STAMM模型,将时空离散化,以邻域方法提取空间环境变量,形成决策表,利用粗集约简方法,对环境因子及其时空配置关系进行筛选,进而寻找影响事件或变量取值的环境因子的时空配置结构。最后以发现渔场形成的环境机制为目标,将模型应用在渔业遥感研究中,以海洋鱼类聚集的温度场配置提取为实例,验证模型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0.
南海中西部渔场上升流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中西部海域是我国外海渔业开发的潜在渔场之一,摸清该海域的物理环境特征可为我国开发中西部渔场提供参考。本文以遥感风场和海温数据为基础,分析了2003~2012年西南季风期起止时间的年变化、上升流中心位置时空变动以及风场对上升流中心位置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南海中西部海域,西南季风期通常从5月份开始,到9月份结束,西南季风持续天数平均值为129.4 d,其中,风向角呈51°~60°的天数最多,占总季风天数的21.98%,西南季风期持续时间有增加的现象。上升流中心位置变动范围为11°~15°N,109°~112°E。西南季风期平均风速减小时,年平均上升流中心在经向上向近岸移动,在纬向上向高纬度移动;平均风速增加时,年平均上升流中心在经向上向离岸方向移动,在纬向上向低纬度移动;当西南季风期平均风向角减小时,年平均上升流中心向低纬度移动,平均风向角增大时,年平均上升流中心向高纬度移动。此外,发现厄尔尼诺年此上升流面积显著大于非厄尔尼诺年,而最低温度比2003~2012年平均最低温度低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