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39篇 |
免费 | 374篇 |
国内免费 | 50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篇 |
大气科学 | 1121篇 |
地球物理 | 138篇 |
地质学 | 145篇 |
海洋学 | 511篇 |
天文学 | 11篇 |
综合类 | 56篇 |
自然地理 | 2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89篇 |
2020年 | 75篇 |
2019年 | 94篇 |
2018年 | 50篇 |
2017年 | 50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88篇 |
2013年 | 73篇 |
2012年 | 80篇 |
2011年 | 62篇 |
2010年 | 65篇 |
2009年 | 73篇 |
2008年 | 92篇 |
2007年 | 80篇 |
2006年 | 80篇 |
2005年 | 76篇 |
2004年 | 69篇 |
2003年 | 72篇 |
2002年 | 85篇 |
2001年 | 65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51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47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1943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热带海洋对南亚季风和太平洋信风强迫的几种响应模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动力学分析和数值计算的方法讨论了热带海洋对南亚季风和太平洋信风强迫的几种响应模态。结果表明:对于行星尺度的海洋系统,大气风应力可以激发出比较稳定的风生洋流:而对于天气尺度以下的海洋系统,大气风应力则主要激发出几种不同周期的海洋波动。上述结果既同一些经典理论研究有相似之处,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22.
23.
本文分析了电离层风发电机理论中影响电流分布的几种主要因素,认为电离层电导率模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计算太阴日变化(L)电流体系时,本文放弃了过去习惯采用的无限薄球壳的电导率模型,使用了分层电导率模型。考虑电导率随高度的变化以及电导率极大值的高度随纬度的变化,得到了与观测结果较为符合的理论L电流体系。本文的结果还指出,在处理某些全球性发电机理论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假定电离层为距地面等高度的无限薄球壳,而必须同时考虑大气潮汐振荡的特性及电导率随高度的变化。由此得出结论:发展三维电导率模型对于电离层风发电机理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5.
QuikSCAT卫星散射计矢量风检验及南海月平均风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08年建设的,西沙海洋观测研究站上的自动气象站实测数据,对亚太数据研究中心提供的近实时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2008年4月6日—12月31日)进行了检验和统计特征分析,得出:这两者风速的相关系数为0.86,平均偏差为-1.50 m/s,均方根误差为1.71 m/s,表明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在南海具有很高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利用QuikSCAT卫星遥感的月平均风场资料分析了南海月平均风场特征。结果表明:(1)南海季风10月到次年3月盛行东北风,6—8月盛行西南风,4、5、9月为季风转换季节;(2)存在两个平均风速大值中心,一个位于南海南部(10°N,108°E)附近,另一个位于台湾海峡附近,其位置和强度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动。 相似文献
26.
701C雷达某些性能不够完善。本文对雷达接收频率不能满足部分回答器工作需要、天控限位保护电路误保护等现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原电路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方法简单易行,经济实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7.
针对常垂直湍流系数和变垂直湍流系数两种情况,给出了开阔静止海面对风应力的非定常响应的解析表达式,并讨论了水深,风应力强弱对响应过程的影响,尽管没有考虑风场的非定常性,但本文的结果对理解海洋对风应力的非定常响应过程具有一定的帮助,对分析海面停风后的消衰过程也具有实际意义。通过与实测资料比较,认为垂直湍流系数模式要比常垂直湍流系数模式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8.
珠穆朗玛峰北坡山谷太阳辐射和大气的特征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2006年5月27日~6月30日HEST2006大气科学实验对珠峰北坡山谷的辐射(总辐射、净辐射)和温、湿度、风等进行了综合观测.沿珠峰北坡山谷布设了3个观测站,3个测站的辐射、温度、风都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它们在08:00或09:00(地方时,下同)达到极大值.3个测站总辐射和净辐射的日变化都七匕较一致.从日变化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来看,各站的辐射通量早于气温,气温早于风速.3个测站中任意2站之间辐射(总辐射、净辐射)最大值之比与温度和风速最大值之比均比较接近.因辐射状况、地形结构、大气温度等不同,远离珠峰区域的风一天之内多次改变风向,靠近珠峰区域则24h都为南风.珠峰北坡山谷不同区域风向风速变化存在明显时差,南风强于北风,且持续时间长.研究表明,辐射能量对于珠峰北坡大气运动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是控制和改变其大气运动方式最基本、最重要的因子.净辐射在不同区域风向转变或风速变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引入了风暴相对螺旋度——SRH的概念。阐述了SRH的定义和物理意义,分析了2003-07-15大降水过程的演变。结果表明SRH作为一个预报强天气的参数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0.
本文将高原东坡及其下游盆地区域加密探空观测的低层大气物理要素场与WRF模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川西高海拔地区,模式格点与站点海拔差异非常大,模式地形普遍偏高,最大差值超过上千米。低海拔地区,模式格点与站点海拔比较接近。2)在高海拔地区,差异主要体现在近地层大气中;00时的比湿差异最小;06时的比湿差异最为显著,模拟的低层大气的比湿比探空观测值大。06时模拟的温度高于探空观测,其它12、18、00时3个时次则略低于探空观测。除了初始场,模拟的低层大气的水平风速普遍比探空观测的值大。3)在低海拔地区,模式初始场给出的低层大气比湿、温度与探空观测差异较小;06、12、18时,模拟的大气比湿通常比探空观测偏湿,温度也显著偏高,4个时次中,正午时分低层大气的温湿偏差最显著。同一时次,积分时长越短模拟的风速越小,低层大气中常常存在一个风速的大值区。4)模式比较稳定,没有随着模拟时长的增加,误差明显增长。模拟的低层大气比湿、温度、水平风速逐日波动形态与观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