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3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343篇
地质学   195篇
海洋学   332篇
天文学   57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201.
边界层风廓线仪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志根  沈利峰 《高原气象》2010,29(3):801-809
根据多年来在上海地区边界层风廓线仪布设和应用中取得的经验和研究结果,详细介绍了边界层风廓线仪在大城市组网、选址和建站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针对边界层风廓线仪受地物杂波干扰和降水污染影响的问题进行了典型个例分析。  相似文献   
202.
张涛  王民栋  解莉燕  董洋 《气象科技》2010,38(3):336-339
针对云南省普洱雷达站新一代天气雷达接收系统出现的一次特殊故障,通过对主要性能指标进行标定和分析,判断雷达接收系统出现故障,并根据接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信号流程,运用频谱分析仪对接收系统的各信号频谱进行测试分析,完成故障定位和排除。此次故障排除过程充分体现了频谱分析仪在接收系统故障处理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3.
云闪放电通道发展及其辐射特征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利用闪电宽带干涉仪系统,对中国南方(广东)地区云闪时空演变特征、辐射及其相应电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云闪电场变化波形,云闪放电过程可划分成活跃阶段和最后阶段,辐射源定位结果表明,云闪放电起始于向上发展的负击穿过程,通道向上发展的速度约为3~3.3×105m·s-1。云闪放电的主通道在活跃阶段形成,该期间辐射源随时间演变和相应电场变化表明,云内电荷结构具有上正下负的偶极性电荷结构。云闪的最后阶段辐射源主要在早期形成的通道内出现,其辐射源活动特征与地闪的回击过程比较相似;云闪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2~3MHz以下的低频段,且辐射强度随频率增加迅速减弱。  相似文献   
204.
汶川5月12日8.0级地震在构造上起因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以每年约5 cm的速度聚敛,并因此而引起青藏高原的地壳物质向四川盆地及中国东南大陆运移.主震震源及余震活动集中于以龙门山为中轴的一条长约350 km、宽约100 km的地震活动带.震源深度一般分布丁地壳脆性-韧性转换边界以上约10~20 km区间的地壳震源层之中,属浅源构造地震.主要震源机制与龙门山构造运动方式密切相关,以其地壳厚度向西急剧加厚、重力梯度带、高波速比(Vp/Vs~2.2)等深部异常及逆冲断层兼具走滑性质的地质构造为特征.在震源辐射、路径传播和场地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并比较了岩石和土壤条件下的地震响应谱,特别强调了土壤条件下的场地放大效应;同时对与地震安全性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地质灾害、地震频谱设计、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及中、长期至短期地震预报等进行了探讨;特别提供了一个由加权平均计算、以岩石条件下震波衰减模式为基础的地震频谱设计参考实例.地震构造与动力学研究可融人工程地质与环境工程等学科发展.经历汶川地震考验的一些新近设计和建设的工程项目可为今后改进工程建筑规范与标准提供重要而有益的参考.地震预报是当今一大难题,但需探索研究,不可懈怠.地震减灾与预防足目前比较切合实际的安全举措.  相似文献   
205.
人们总是期望用较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来检验或评价相对低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的分类结果的正确性,比如用航空影像检验TM的分类结果,用TM影像检验NOAA的分类结果。然而进行检验的首要关键的问题是将两幅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在空间准确配准。事实证明,在空间域进行强制叠合是不成功的,因为二者没有可比的共同基准。两物相比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作者认为遥感影像的空间频谱是一个较好的可以相互比较的基础,人们可以设法使空间尺度不同的两幅遥感影像在空间频谱上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对相对高分辨率的影像进行适当的低通滤波而粗化,并通过它与相对的低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进行错动,求取相关系数值,当相关系数达到最大值时可被认为是最佳的配准状况。本文以1:10000的黑白航空像片为准,对应用TM影像估算冬小麦播种面积的精度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表明,在传统的监督分类,K-T变换或混合像元分解方法中,混合像元分解方法的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206.
基于倒频谱的运动模糊图像PSF参数估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任意方向的直线运动模糊图像,说明只能直接在运动方向上得到运动参数,从而设置二维点扩展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PSF).在此基础上,应用倒频谱分析法给出了PSF参数估计的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在模糊为任意方向且模糊范围介于5~55像素时对参数的估计误差较小,能保证较好的恢复质量;当模糊范围超出该范围时,估计误差急剧加大,估计值不可信,无法保证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207.
目前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广泛使用的1695~1710 MHz频段被2015年世界无线电大会考虑作为国际移动通信(IMT)系统新增划分的候选频段。为了保护气象卫星的频谱资源并了解气象卫星和IMT系统用户端的同频共用干扰情况,本文阐述了风云气象卫星地球站和IMT系统用户终端在1695~1710 MHz频段的特性参数,建立了IMT用户终端的干扰模型,分别仿真分析了潜在的IMT用户端对太阳同步轨道和静止轨道风云气象卫星地面接收链路的干扰,结果表明:工作在1695~1710 MHz频段的IMT用户端对静止和极轨卫星地球站的保护隔离距离至少分别是46km和61km。由于我国布设了大量该频段的气象卫星数据国家级站和省级用户接收站,且移动终端随机移动的特点,这两种业务实际运行中无法兼容共用1695~1710 MHz频段。  相似文献   
208.
增强型罗兰导航系统(eLoran)作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备份系统,是国家定位导航授时(PNT)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针对目前标准eLoran信号存在易受交叉干扰、天波干扰,通信数据传输速率低等的问题,本文基于标准罗兰信号体制提出了两种波形改进方法(衰减函数法与对称波形法)并对新型波形进行性能评估.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能够有效缩短波形持续时间,加速后沿波形下降,减小发射机功耗.对称波形法能够大幅减小波形持续时间,但缩短波形持续时间也将改变原信号波形的频谱特性,利用衰减函数法可以最大程度保证信号的频谱性能.综合分析可知,新型波形能够有效利用时域资源,空余的时间可用于增加传输信号,进而提高数据调制技术的性能.  相似文献   
209.
胡耀躲  张运林  杨波  张毅博 《湖泊科学》2018,30(4):992-1003
总悬浮物是水体中重要的光学敏感物质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柱中光的吸收、散射和衰减,同时吸附营养盐、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对水体物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沉积物埋藏动力和湖泊环境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星地同步实验和静止水色成像仪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构建了太湖悬浮物浓度估算模型,并分析了典型风浪过程中太湖悬浮物浓度短期动态变化过程.研究表明:对太湖水体悬浮物浓度较为敏感的波段为GOCI的第7波段(745nm)和第8波段(865 nm),悬浮物浓度与对应波段遥感反射率线性相关决定系数分别为0.72和0.55;基于GOCI第7波段的悬浮物浓度单波段遥感估算模型能较为准确地估算太湖的悬浮物浓度,模型相对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分别为28.3%和24.4%.通过研究典型风浪过程前后太湖悬浮物浓度变化发现其短期动态变化显著,风速、风向是悬浮物浓度短期动态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悬浮物浓度与风速呈正比,并随着风向扩散;高频连续GOCI影像结果显示悬浮物浓度短期动态变化对风浪扰动的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滞后时间为数小时到1天,悬浮物沉降与沉积物再悬浮的临界风速约为3.4 m/s.  相似文献   
210.
通过连续9d(2010年7月24日至2010年8月1日)对太湖水体理化指标垂向分层的高频率观测,揭示太湖多指标垂向分层规律.观测表明:(1)太湖中各水质指标频繁出现分层现象,但不稳定;(2)分层的主要控制因素包含气温的日变化、蓝藻水华堆积与风浪扰动等;(3)气温和太阳辐射日变化影响水温分层,水温垂向变幅可达3.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