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2篇
  免费   346篇
  国内免费   851篇
测绘学   100篇
大气科学   191篇
地球物理   209篇
地质学   1507篇
海洋学   485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地理   142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利用2007-2010年夏季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采集的5个冰样, 对冰样中冰尘的特征、冰尘中蓝藻的种类及冰尘中无机矿物颗粒的粒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研究表明: 冰尘为棕色球状聚合体, 粒径为0.27~3.5 mm, 分布在冰川消融区表面, 其组成成分为有机质、无机矿物颗粒和微生物. 冰尘有4种主要的内部结构: 类型Ⅰ, 具有同心层结构的冰尘;类型Ⅱ, 带有亚颗粒的冰尘;类型Ⅲ, 内部无明显结构的冰尘;类型Ⅳ, 中心位置处具有较大无机颗粒的冰尘. 冰尘中无机矿物颗粒的数量主要分布在d<3.5 μm的范围内, 且体积分布的粒径众数介于3~25 μm之间. 同时, 对冰尘中的蓝藻进行了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共从蓝藻16S rRNA基因文库中筛选了247个阳性克隆, RFLP分型得到10个不同的OTUs. BLAST比对, 系统发育分析将这10个OTUs归为颤藻目(Oscillatoriales)、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未定种(Unclassified). 颤藻目为绝对优势类群, 占整个基因克隆文库的91%. 经估算, 冰尘中存在大量的有机物质和微生物, 无机矿物颗粒只占了很小的比例, 表明影响冰川消融区表面反照率的主要因素为冰尘中的有机部分, 包括有机物质和微生物.  相似文献   
92.
元素活动态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偏提取技术的发展,元素活动态要领的提出背影及元素活动态的存在形成与提取方法,并从理论上初步讨论了元素活动态的形成机制,以及元素活动态测量方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93.
基于Copula理论的粗粒土渗透破坏临界水力比降估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达  曾彬  顾东明 《岩土力学》2015,36(5):1253-1260
破坏水力比降是土体渗透稳定性分析和渗流控制的基础。以渗透变形试验为基础,分析了粗粒土临界水力比降与孔隙比、级配不均匀系数和曲率系数间的相关性。利用Copula理论适合建立多个非独立变量间联合分布函数的优点,构造了拟合粗粒土临界水力比降 、孔隙比e、级配不均匀系数 和曲率系数 间相关关系的最优Copula函数,并将其应用于粗粒土临界水力比降估值。结果表明:具有单参数的四维对称Archimedean Copula函数的Nelsen No 6为最优Copula函数。利用构造的最优Copula函数求条件概率,便可得到粗粒土临界水力比降估值的保证率,或者计算在一定保证率条件下临界水力比降估值。通过比较临界水力比降试验值与Copula理论方法、Terzaghi公式及刘杰公式估值,阐述了Copula理论的可靠性,为建立粗粒土临界水力比降与孔隙比及级配特征的多变量统计概率关系及临界水力比降估值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94.
采用标准试验方法求得筑坝用煤矸石的最大干密度和相应的最优含水量。试验结果表明,击实作用使煤矸石的粗大颗粒发生破碎,导致其粒度组成改变,颗粒级配进一步趋于良好,有利于碾压密实。当粗粒质量分数大于60%时,煤矸石的破碎程度明显提高。当粗粒质量分数小于40%时,煤矸石的工程特性主要由细颗粒的性质决定。煤矸石的渗透系数和孔隙比之间存在指数关系。随细颗粒含量的增加,煤矸石的渗透性将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5.
Velocity profiles and incipient motion of frazil particles under ice cove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for the incipient motion of frazil particles under ice cover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laboratory under different flow and boundary conditions.Measurements on flow velocities across the measuring cross-section at different water depths have been conducted.Based on these experiments under both ice-covered and open flow conditions,the impacts of solid boundary(such as ice cover and flume sidewall) on the distribution of flow velocity profiles have been discussed.The criteria for the inc...  相似文献   
96.
为了认识龙门山断裂带在汶川地震中的同震滑动力学性质,我们对龙门山断裂带地表断层带露头上的断层泥及少量WFSD-1断层泥开展了中速-高速摩擦实验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龙门山断裂带高速摩擦性质及其不均匀性、震后断层强度恢复问题、高速滑动可能的主导弱化机制问题和宽速度域内摩擦滑动速度依赖性问题。  相似文献   
97.
以粗粒料动三轴数值模拟为例,分析了不同对称模型(1/2,1/4,1/8,1/12)条件下,粗粒料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对称模型的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随着模型对称比例的增大动剪切模量逐渐增大,阻尼比逐渐减小,计算时间成倍减少。分析了颗粒生成过程中不均匀性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1/8模型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影响较小;1/12模型动剪切模量影响较大,阻尼比影响较小。建议在动力分析过程中采用1/8模型即可。  相似文献   
98.
地震波在湿颗粒介质中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拉格朗日运动方程建立了湿颗粒介质中的波场方程组,由此研究了平面简谐波在其中的传播。文中还导出了湿颗粒介质中的支承拉梅系数和耦合弹性系数的表示式。  相似文献   
99.
洞庭盆地中更新世洞庭湖组砾石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位于洞庭盆地安乡凹陷东南部的两护村ZKC1孔中更新世洞庭湖组砾石层进行了粒度和砾态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砾石的粒度变化反映出2个较大尺度的由大→小的旋回,早旋回由洞庭湖组下段砂砾层组成,晚旋回由洞庭湖组中段上部的砂砾层组成,反映出中更新世早-中期安乡凹陷的两次由慢→快的幕式沉降过程.在上述2个大的粒度旋回之上,叠加有多个更小尺度的砾石粗、细变化,主要与气候干湿的频繁波动有关.洞庭湖组中段顶部砾石的磨圆度明显偏低,反映其沉积时期盆地沉降和周缘隆起区抬升活动的增强.  相似文献   
100.
冻融循环作用和初始含水率是影响粗颗粒填料水分迁移特征和冻胀融沉变形的两个主要因素。为明确冻融循环作用下,不同初始含水率粗颗粒填料的水分迁移特征及细观机制,采用荧光素为追踪剂,以CT细观机理观测为研究手段,开展了不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粗颗粒填料的一系列冻融循环试验,探究了温度场和冻深变化、水分迁移图像、补水量变化、最终含水率分布及CT值变化规律等。试验结果表明,冻深基本随冻融循环的次数增加不断加深,初始含水率越大,不同冻融循环作用下冻深的变化越稳定。外界补水量和液态水迁移高度与初始含水率呈负相关。CT扫描结果分析表明,经历多次冻融循环后,试样中的水分迁移导致土体孔隙结构及颗粒构造发生变化,试样的密度普遍增加,孔隙率以减小为主,进而导致土体发生相应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