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8篇
  免费   474篇
  国内免费   836篇
测绘学   352篇
大气科学   790篇
地球物理   840篇
地质学   839篇
海洋学   551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169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55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21.
太平洋水位站相对海平面升降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根据笔者对太平洋236个站月平均水位周期成分的分析结果,用周期成分加线性趋势项拟合月平均水位序列.这些站的线性趋势项统计结果表明,若不计海平面的异常升降值,太平洋相对海平面平均上升率为1.16mm/a.由于陆地沉降不一致等影响,使太平洋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区域性变化较大.按线性趋势项的正负及海区的地理位置,对包括中国近海、东南亚近海在内的太平洋海平面的升降进行了区别,求出各海区的平均升降率.所得整个太平洋、北美西海岸、南美北部和中部近海、热带太平洋大部及日本群岛近海相对海平面的升降趋势与有关文献的结果基本一致.本文对东亚近海相对海平面的区域平均估计结果是上升的,而Barnett的估计结果趋于下降;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选站的多少和水位站的分布疏密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822.
In this paper,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is investigated of Circular Tuned Liquid Column Dampers (CTLCD) over torsional response of offshore platform structures excited by ground motions. Based on the equation of motion for the CTLCD-structure system, the optimal control parameters of CTLCD are given through some derivations on the supposition that the ground motion is a stochastic process. The influence of systematic parameters on the equivalent damping ratio of the structures is analyzed with purely torsional vibration and translational-torsional coupled vibration,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ircular Tuned Liquid Column Damper (CTLCD) is an effective torsional response control device.  相似文献   
823.
A class of E1 Niйo atmospheric physics oscillation model is considered. The E1 Niйo atmospheric physics oscillation is an abnormal phenomenon involved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s. The conceptual oscillator model should consider the variations of both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acific anomaly patterns. An E1 Niйo atmospheric physics model is proposed using a method for the variational iteration theory. Using the variational iteration method, the approximate expansions of the solution of corresponding problem are constructed. That is, firstly, introducing a set of functional and accounting their variationals, the Lagrange multiplicators are counted, and then the variational iteration is defined, finally, the approximate solution is obtained. From approximate expansions of the solution, the zon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and the thermocline depth anomaly of the sea-air oscillation for E1 Niйo atmospheric physics model can be analyzed. E1 Niйo is a very complicated natural phenomenon. Hence basic models need to be reduced for the sea-air oscillator and are solved. The variational iteration is a simple and valid approximate method.  相似文献   
824.
波浪的非线性弥散关系在应用于求解波浪的变形问题时很不方便,需要与含非线性效应的缓坡方程一起进行迭代运算,往往导致数值计算的计算量太大,计算过于复杂。采用显式形式表达非线性弥散关系,可以克服上述缺点,大为简化波浪变形数值计算的计算量。本文通过将现有的非线性弥散关系进行分析比较,给出了一个更为一般的非线性弥散关系及其显式表达式,经比较可知,该显式弥散关系与相对应非线性弥散关系吻合的很好。本文最后用该显式结合含弱非线性效应的缓坡方程,对复式浅滩地形上的波浪折射绕射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弱非线性可以得出与实验数据更为相符的结果,而采用显式弥散关系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效率,在波浪的非线性计算中不失为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25.
非线性随机海浪模型的一种新形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反映随机海浪非线性的波面高度分布高阶矩为参量,提出一种新形式的非线性随机海浪模型,在三阶近似下具体导出其波面高度的表达工和推导出二阶谱。本文模式为Longuet-Hggins模式的另一种新的数学表示。  相似文献   
826.
黄渤海风海流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根据美国提供的“综合海洋和大气资料集”(COADS)资料,编制了黄渤海区30a(1950~1979)平均的四季(代表月取2月、5月、8月、11月)海面风场,进而通过二维非线性流体动力学方程组揭示了研究海区的平均风海流的气候学特征及其随季节的变化.  相似文献   
827.
828.
在微生物培养的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一些振荡现象,这种现象对应了有关数学模型中的极限环的存在性。本文中心流定理证明了一类两个微生物竞争一个具有再生功能营养物的生化模型的Hopf分支以及极限环的存在性,证明了在这一类的生化培养中非线性振荡现象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82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2017年5月11日和6月5日发生在湖南的两次飑线过程(以下分别简称"5·11"飑线过程和"6·5"飑线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低层暖平流强迫背景下,"5·11"飑线过程发生前冷平流较明显,"6·5"飑线过程发生前暖湿气流更强盛,副热带高压位置不同导致后一过程水汽条件更好;(2)"5·11"飑线过程中层更干,0℃度层高度更低,有利于出现较大范围雷暴大风和小冰雹,而"6·5"飑线过程自由对流高度(LFC)相对较低、低层湿度更大,则易产生更大强度的短时降水;(3)"5·11"飑线过程产生大范围雷暴大风的环境条件明显好于"6·5"飑线过程,但后一过程因地面倒槽发展、暖湿气流更强、低涡东移使大气对流不稳定增大等原因,更有利于形成局地致灾性大风;(4)"6·5"飑线过程中气旋少且维持时间短,以及垂直风廓线产品(VWP)、径向速度图上雷暴大风特征不够典型,其预警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83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等,对发生在黑龙江省的一次春季大风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在高压脊引导下向南移动堆积,在南下过程中有冷空气补充到冷涡中,冷涡不断加强。地面大风主要出现在地面低压的气压水平梯度大值区和冷高压前部(冷锋)的气压水平梯度大值区。500 hPa强冷平流使得地面加压,导致变压梯度加大,变压风加大有利于增强地面风速。较大的垂直风切变和干空气侵入易引起动量下传,使地面风速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