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47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88篇
海洋学   39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41.
赵彦哲  桂海林  李思腾  尤媛 《气象》2019,45(4):587-592
2019年1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环流呈三波型,南支槽平均位置大致位于90°E附近,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位置偏西,强度偏强。本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4.0 mm,较常年同期(13.5 mm)偏多4%,月内出现三次较强降水过程,江南和西南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全国共有35站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标准。全国平均气温为-4.1℃,较常年同期(-5.0℃)偏高0.9℃,共出现4次冷空气过程。本月共发生2次大范围 霾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642.
为了提高与能见度的预报水平,对业务上常用的两种能见度诊断方案,即Stoelinga and Warner(SW)方案与Forecast Systems Laboratory (FSL)方案的改进进行预报试验,SW方案基于Gultepe方案考虑了液态水粒子数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FSL改进方案中利用了递减平均法对公式中用到的温度与露点温度进行订正,并用其重新计算公式中的相对湿度。基于山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逐时更新循环(hourly update cycle,HUC)业务模式输出结果,从2015—2016年选取10次天气过程,并详细分析了2015年11月13—14日这次天气过程的预报结果,比较了改进前后各方案对与能见度的预报效果,结果显示:在模式预报的雨水含量占总液态含水量比例较大的预报时效,改进后的SW方案对与能见度预报效果优于原始方案,在模式预报液态含水量接近0的预报时效,改进前后的SW方案对与能见度的预报效果相当;利用订正的温度与露点温度重新计算相对湿度,其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降低明显的预报时段,改进后的FSL方案对与能见度的预报效果大大提升。将两种改进后的方案相融合并进行预报试验,结果显示,综合对能见度与的预报效果,Combined Visibility(CVIS)方案要优于其他两种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643.
以野外露头观察和室内详细研究为基础,结合沉积模式和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系统分析了燕山西段迷山组的沉积相特征,进行了单剖面的层序地层划分。燕山西段迷山组以环潮坪型碳酸盐沉积为主,陆源碎屑贫乏,叠层石非常发育。在延庆千沟剖面可以识别出26个三级层序,并进一步归为6个二级层序(S.1-S.6)。每个三级层序三分性明显,都由海侵体系域(TST)、早期高水位体系域(EHST)和晚期高水位体系域(LHST)组成。通过空间上的大范围追索和对比,建立了燕山西段迷山组的层序地层格架,绘制了其中5个主要阶段的栅状图(S.2-S.6),并且根据二级层序所表征的沉积相带空间展布初步恢复了迷山组沉积期的古地理环境,编制了相应的古地理图(S.2-S.6)。迷山组一、二段沉积期古地理环境表现为缓慢海侵,到三、四段沉积期海域范围达到最大值,随后在五、六段沉积期发生海退作用,沉积相带逐渐向沉降中心收缩,海域范围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644.
廊坊市雾的气象条件及预报预警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1971-2000年冀中滨海平原区廊坊市数据、地面气象数据、冀中东部地区资料及国家气象中心历史高空数据、MICAPS数据,归纳了廊坊市及浓的气候特征,计算、分析了廊坊市及浓的气象条件与预报流程。结果表明:及浓是廊坊市秋冬季节最频繁的一类灾害性天气,浓越浓,灾害性影响特征越显著;在利于及浓形成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地面偏南偏东的微风小于等于3 m.s^-1、相对湿度大于等于50%、6 h气压差绝对值小于等于3.0 hPa及大气层结稳定,尤其1000-925 hPa存在明显逆温层是廊坊市及浓预报预警的重要参考指标;利用VB等计算机语言实现及浓的自动化初步识别;进一步探讨了冀中滨海平原区廊坊市及浓的预报预警发布技术,为廊坊市及浓的预报预警及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45.
利用1960-2009年石河子垦区3个国家级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大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河子垦区年均日空间分布特征明显,西北多,东南少,时间分布极不均匀,石河子站日呈逐渐减少型,莫索湾站和炮台站呈逐步增多型;石河子垦区日在全年的分布状况是春季最多,冬季次之,秋季最少;大的逐月变化呈显著季节性特征,集中出现在10-3月,而4-9月,基本无发生;下半夜至翌日上午较易出现大,起时间为00:00-13:00,其中10:00-12:00最易起,消时间为14:00-23:00,16:00-22:00最易消散;温度在-10~-20℃、相对湿度在91%~100%、风速0~2m/s、风向偏东风和偏南风下石河子最易发生。天气气候特征及气象条件的分析是预报其发生时间和地点的基础,充分认识其特征和规律是提高天预报准确率的前提。  相似文献   
646.
天津市蕴藏着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但是近年来地热集中开采区内热储压力持续下降,为了提高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强度,对地热回灌方法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从水文地球化学角度入手,分析了不同比例地表水与地热流体混合后流体主要离子组分的变化情况及结垢性,并以潮白河河水回灌宝坻区迷山组地热井(BD-02井)为例,采用PHREEQC软件对混合作用进行了不同比例模拟,结果显示混合比例达到1:1时,主要离子组分含量稳定,未对原地热流体水质造成影响.河水与地热流体混合时,碳酸盐矿物、含铁矿物、温石棉和滑石的饱和指数呈现降低趋势,不会出现结垢的现象,回灌能长期稳定进行.  相似文献   
647.
利用乌鲁木齐市L波段雷达系统探空资料,对2014—2016年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乌鲁木齐机场日、非日,日中持续浓日和非持续浓日的低空温、湿、风等气象要素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日较之非日,近地层湿润层更厚,贴地逆温更厚更强(顶高950 m,强度0.55 ℃/100 m)。风速普遍略小于非日,地面为西南风,低空东南风厚度大,起始高度低于500 m,最大风速层低于1200 m。(2)持续浓日较非持续浓日,贴地逆温或悬垂逆温的第一逆温层底高和顶高更低,平均逆温强度更强,地面西南和近地层偏南风频数大,低空型东南风较强。第一逆温顶高低于600 m,悬垂逆温底高低于100 m,逆温强度大于0.55 ℃/100 m,低空型东南风起始高度高低于300 m,600 m高度以上东南风风速大于等于8 m/s等条件有利于持续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48.
迷山组是天津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热储层,连续32年的开采已形成较大规模的水位降落漏斗,热储压力下降形势严峻.本文通过对多年的迷山组热储水位监测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对漏斗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做了初步总结,提出迷山组水位降落漏斗在人为开采和地热地质条件共同影响下,目前仍以4~6m/a的下降速率向深部扩展;同时从水均衡的角度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认为降低地热流体的消耗量是缓解乃至解决迷山组热储压力下降、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649.
基于乌鲁木齐站(城南)和米东站(城北)2016—2020年冬季(11月—次年2月)的日最小能见度、逐时能见度和月平均风速、月平均静风频次、月平均相对湿度等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城区冬季的分布特征,探讨城南和城北分布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近5 a冬季城南平均日44.6 d,少于城北54.2 d,两地均为1月最多,11月最少;日平均最小能见度城南和城北分别为335 m和390 m,城南总体强于城北;城南高发于17时—19时,常在11时和05时消散;城北主要在09时和20时—22时开始,大都在14时前后结束;城南和城北的均以持续24 h以内为主,分别占比93.5 %和86.3 %,其中持续3 h内的分别占37.2 %和33.3 %,城北的持续时间总体长于城南。风速较小、静风较多、相对湿度较大和地理环境是城北冬季多于城南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50.

容城地热田迷山组是华北地区典型的低孔隙度碳酸盐岩热储层,也是地热流体勘探的主要目标。裂缝对研究区地热流体的富集和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等资料的分析,确定了裂缝的发育特征、控制因素和形成期次。结果表明容城地热田迷山组碳酸盐岩热储层裂缝多为未充填的高角度斜交缝,11.8%的裂缝被方解石和石英脉充填。裂缝开度主要集中在0~2 mm,靠近断裂的D19井开度最大(均值为3.65 mm),孔隙度也最大(均值为0.752 3%),裂缝孔隙度随开度的增大线性增加。裂缝在断裂附近或者构造应力场较大的区域更为发育,受构造作用影响最明显。在同一构造环境和应力场下,岩性是控制研究区裂缝发育的主导因素。容城地热田迷山组碳酸盐岩热储层裂缝大致分为3组,印支期形成的NNE-SSW与NW-SE向“X”型共轭剪裂缝,燕山晚期形成的NEE-SWW向剪裂缝,以及喜马拉雅期形成的近E-W向张裂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