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98篇 |
免费 | 462篇 |
国内免费 | 99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45篇 |
大气科学 | 194篇 |
地球物理 | 394篇 |
地质学 | 1261篇 |
海洋学 | 1528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297篇 |
自然地理 | 2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154篇 |
2022年 | 177篇 |
2021年 | 157篇 |
2020年 | 164篇 |
2019年 | 174篇 |
2018年 | 152篇 |
2017年 | 134篇 |
2016年 | 158篇 |
2015年 | 174篇 |
2014年 | 247篇 |
2013年 | 166篇 |
2012年 | 187篇 |
2011年 | 206篇 |
2010年 | 185篇 |
2009年 | 162篇 |
2008年 | 155篇 |
2007年 | 180篇 |
2006年 | 172篇 |
2005年 | 151篇 |
2004年 | 133篇 |
2003年 | 98篇 |
2002年 | 87篇 |
2001年 | 89篇 |
2000年 | 88篇 |
1999年 | 80篇 |
1998年 | 69篇 |
1997年 | 59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46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1949年 | 1篇 |
194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两种涡鞭毛藻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单种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分别于1987年和1989年采自葡萄牙沿海和德国湾的两种赤潮涡鞭毛藻Alexandrium lusitanicum(A.L.)和Y-100在不同光、温、盐条件下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条件下,藻的生长在较低的光照强度时就显示了光饱和现象;在较高温条件下,藻的生长随光照增加而加快,两种藻生长的最适温度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在低于最适温度条件下生长速率都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相似文献
992.
高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2)
通过S250MKⅢ型扫描电镜对圆筛藻亚微结构的显示图像,介绍该扫描电镜的几种扫描模式,分析各种图像的特点,对仪器的开发利用和亚微结构的研究、鉴别分析手段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993.
为了研究Mre B在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形态建成中的作用,克隆了mre B基因并进行原核表达,对表达的融合蛋白进行了纯化,免疫小鼠制备了Mre B的多克隆抗体,分别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不同形态藻丝体中Mre B的表达和定位,结果显示Mre B表达量在螺旋形和直线形两种藻丝体中无明显差异;免疫荧光定位显示,荧光主要分布于细胞膜下一圈,侧面可观察到荧光呈双股螺旋状分布。实验结果说明,Mre B含量不是导致螺旋藻形态改变的因素,Mre B细胞骨架蛋白参与指导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所以有可能通过其双螺旋结构在藻细胞中的不对称分布影响螺旋藻的形态。 相似文献
994.
脉冲输入营养盐是陆源输入营养盐的一种方式。用室内模拟脉冲营养盐输入的方法,研究了脉冲营养盐输入对于典型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脉冲输入营养盐对于中肋骨条藻生长有明显的影响,营养盐脉冲输入的频率和中肋骨条藻生长波动的频率相同。每天输入一次营养盐中肋骨条藻出现藻密度峰值的时间要比每5天输入一次营养盐和每10天输入一次营养盐的中肋骨条藻要滞后,而且藻密度峰值也比后两种情况低。对于3种营养盐的吸收速率而言,每10天输入一次营养盐的中肋骨条藻的吸收速率最大,其次是每天输入一次营养盐的中肋骨条藻,最小的是每5天输入一次营养盐的中肋骨条藻;3种营养盐脉冲输入模式下,每5天输入一次营养盐的中肋骨条藻对于N盐和Si盐的营养需求最少。 相似文献
995.
转换波AVA反演是利用转换波资料获取地下弹性参数的有效手段,AVA道集的准确抽取是利用AVA道集进行转换波资料反演的前提。基于模型抽取共转换点道集的处理思路是:首先依据目的层构造模型,采用基于模型的转换波速度分析方法获取目标层的纵横波速度比,在此基础上计算各道对应的转换点位置,进而抽取共转换点道集;以获得的共转换点道集为输入数据,采用三参量速度分析与动校正技术实现转换波资料动校正;在均方根意义下通过求取转换波的射线路径获得入射角信息并最终抽取转换波AVA反演道集。另外为消除因入射角分布不均造成的空道现象,提出了大面元法,该方法不仅对缺失的入射角有补偿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996.
山东盐田数种杜氏藻(Dunaliella spp.)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从山东羊口,堤口盐场分离的数种杜氏藻的形态与分类。根据Butcher(1959)的分类标准其中MACC/A1及MACC/A5被定为多型杜氏藻(D.polymorpha).MACC/A2为Dunaliella sp.MACC/A1 40为盐生杜氏藻(D.salina)。这些均为我国首次记录,本文并对分类学上的问题做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997.
998.
以PES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采用正交设计,开展了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棕色藻株组织培养和愈伤组织诱导实验,探索了蔗糖、光强、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新芽形成和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培养基、IBA、6-BA处理可诱导该藻产生愈伤组织,同时固体培养基更利于诱导形成愈伤组织;显微跟踪观察显示,该藻愈伤组织与高等植物的疏松愈伤组织不同,由细丝状细胞组成,系藻枝段中心髓部细胞脱分化形成的致密型愈伤组织;另外,愈伤枝段比新芽枝段有更高的光合和呼吸速率。 相似文献
999.
单细胞藻类是鱼、虾、贝类等苗种生产的重要基础性活饵料.探索单细胞藻的培育新技术对于解决饵料藻类生产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远红外纳米陶瓷具有改变水分子团簇结构诱发生物效应的功能.本试验在叉鞭金藻(Dicrateria sp.)培养瓶中放入远红外纳米陶瓷材料一枚,其他培养条件与对照组相同,在培养结束时,置入纳米陶瓷的试验组的最高藻密度为345.3×104~397.8×104cells/cm3,而所有对照组在平台期能达到的最高藻密度为293.8×104~323.0×104cells/cm3,平均增长约20%,试验组达到最大密度的时间比对照组达到最高密度的时间提前了2~4d,试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远红外纳米陶瓷可促进叉鞭金藻的生长,具有生产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