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22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360篇
海洋学   482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381.
从马六岬海峡的表层海水中分离到一株石油降解菌A-11-3.经16S rDNA Blast结果表明其与Alcanivorax borkumensis SK2具有最高相似性为96%,该菌可能是食烷菌属的一个新种.该菌具有很强的石油降解能力.结果表明,A-11-3对烷烃的降解范围较宽,能以C8~C36的烷烃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在7d内该菌对柴油的降解率达到49.5%.此外,还从菌株中克隆到了大小为426bp的烷烃羟化酶基因alkB片段和843bp的P450 烷烃羟化酶基因的部分序列.序列分析表明,alkB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A. borkumensis SK2T的AlkB1和AlkB2的同源性分别为57.75%和40.14%;该菌的P450与SK2菌株的P450具有最高同源性,为87%.研究结果对于海洋石油降解微生物生态研究及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开发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82.
极地海洋石油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芳明  郑洲  缪锦来  陈豪 《极地研究》2007,19(3):221-230
随着南极考察活动的发展和北极地区的开发利用,极地海洋中的石油烃污染逐渐增多。由于这些地区常年处于低温状态,石油烃的自然降解非常缓慢。生物降解是修复污染的一个主要机制,具有经济、高效的特点。极地海洋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烃降解菌,它们在清除当地石油烃污染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显现出了低温修复的潜力。本文从极地海洋环境中的石油烃降解菌、影响低温降解的因素、降解基因和低温生物修复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外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83.
酰化高丝氨酸内酯化合物(acyl-homoserine lactone,AHL)是革兰氏阴性细菌(G-)群体感应的信号分子。本文建立1种从环境微生物中高效地筛选AHL降解菌株的方法。首先利用AHL作为唯一能源对环境微生物进行初筛,再利用顶层琼脂法和报告菌株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ATCC 12472、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A136等进行复筛,共筛选得到21株具有AHL降解活性的菌株。对其中活性最高的菌株A11进行初步的菌种鉴定,通过形态观察、16S ribosomal RNA(16S rDNA)基因分析最终确定为假单胞菌属细菌Pseudomonassp.A11。  相似文献   
384.
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钛酸丁酯为钛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制备纳米TiO2催化剂样品的基础上,将其用于在紫外光照射和无光照射条件下进行亚甲基蓝降解的实验研究,并与P-25纳米TiO2进行光催化降解对比研究。对在不同条件下合成制备样品的光催化降解率的差异,通过X射线粉晶衍射、扫描电镜等从物相组成、微观结构等因素上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采用溶胶-凝胶法在450℃焙烧2 h所得到的纳米TiO2具有很好的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能力,当催化剂样品质量浓度为2.5 g/L,亚甲基蓝初始浓度为5.0 mg/L时,室温下光催化反应3 h,其降解率达98%以上,其光催化降解率比P-25纳米TiO2高;光催化降解率与催化剂样品的制备条件、物相组成、颗粒尺寸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85.
组合型浮床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改善湖泊水源地水质的效果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开发了一种由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及微生物膜构建的组合型浮床生态系统.在野外条件下,考察了该浮床对富营养化湖泊水在静态条件下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20 d内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83.7%和90.7%,透明度也有大幅提高.而且,组合型浮床系统对有机物尤其是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能力较强,在25 d内,对r-BHC、HE、DDE、DDD、DDT的去除率分别为25.2%、63.8%、42.1%、71.6%和27.6%,氯苯、阿特拉津的去除率达55.9%和72.1%.水生动物的代谢活动提高了有机物的生物可降解性和氮磷的植物可利用性.该新型浮床可用于水源地水质改善、污水净化生态工程、富营养水体的生态恢复等.  相似文献   
386.
海洋沉积物中的脂类生物标志物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包括有机物质源,沉积过程的古环境条件等。由于脂类生物标志物提供的信息准确、稳定,成为研究海洋环境的有力工具。本文介绍了其在古气候效应、河口系统的有机物质检测、降解以及污染物溯源的研究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387.
饮用水中三种痕量卤代甲烷的超声辐照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饮用水中痕量氯仿、四氯化碳和一溴二氯甲烷3种卤代甲烷为目标化合物,采用超声辐照技术研究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种卤代甲烷的超声降解遵循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超声辐照1 h后的去除效率与速率常数均按氯仿、一溴二氯甲烷、四氯化碳的顺序递增,分子的疏水性对3种卤代甲烷的降解效率有显著影响.超声强度越大,饮用水中的痕量卤代甲烷去除效果越好.超声辐照后自来水的pH值降低很小,进一步论证超声技术应用于饮用水处理的可行性.在敞口容器中,超声波辐照对水样中的卤代甲烷同时存在着降解与吹脱作用,根据超声空化理论,提出可能的超声吹脱机理.  相似文献   
388.
太湖藻源溶解性有机质光化学降解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溶解性有机质——藻源溶解性有机质(A-DOM);A-DOM的光化学降解影响其迁移转化和在湖泊中的功能.本研究从太湖藻华中提取A-DOM,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EEMsPARAFAC),研究A-DOM中各组分的光化学降解;再研究不同光照强度、溶解氧浓度、A-DOM浓度、波长对A-DOM的降解的影响.结果显示,A-DOM中含有4种EEMs-PARAFAC组分:C1(UVC类腐殖质)、C2(UVA类腐殖质)、C3(类色氨酸)和C4(类络氨酸),对总荧光强度的贡献比例分别为22.2%、8.6%、68.1%和1.1%.当DOC初始浓度为10 mg/L、反应温度为28℃、pH=8.0时,经500 W汞灯(391.7 W/m~2)光照12 h,A-DOM的总光化学降解率(以a_(355)计)为70.4%;荧光组分C1、C2和C3的降解率分别为96.1%、85.4%和99.2%,三者的光反应性为C3C1C2.条件控制实验显示溶解氧的增加和光强的增强均有助于A-DOM的降解;A-DOM光化学降解主要发生在紫外区,可见光不能使C1和C2得到降解.结果表明A-DOM的光化学降解速度较快,且能通过控制光强、照射光波长和引入溶解氧等条件控制降解速度.实验结果可为湖泊蓝藻水华暴发时的应急处理和保障饮用水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89.
水闸建设对河流产生阻隔作用,改变了河段水流形态,污染物输运及水质时空分布也随之发生改变,进而可能对水环境容量产生影响。本研究以拉萨河城区段为研究对象,考虑水闸建设对水动力学条件的影响,在利用平面二维模型进行水动力-水质模拟的基础上,计算分析了水闸建设前、后COD的水环境容量,探讨了连续水闸建设对河流水环境容量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水闸修建对水环境容量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水闸蓄水后,水体由流动转变为相对静止的状态,闸前水流流速减缓,水深增加,影响污染物的扩散,降低污染物降解系数,进而影响污染物降解过程;二是水闸蓄水会使污染物在库区滞留,使污染物滞留时间增加,从而提高污染物的降解量。拉萨河水闸修建后,因水闸蓄水影响,流速减缓,污染物向河道中央扩散受阻,易聚集于排污侧;与天然河道相比,蓄水区河段平均流速由0.34 m/s下降至0.10m/s,平均水深由0.6 m增大至2.0 m,COD降解系数由0.12 d-1下降至0.04 d-1,下降约67%,污染物滞留时间增大为原来的3倍左右。计算结果表明,在两种影响的综合作用下,1个水闸使研究河段CO...  相似文献   
390.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对未知世界探索能力的提高,环境污染目前已演变成为全球性问题,即使是远离人类居住地的南北极地区也不能幸免。任何污染在极地这样一个生态系统组成单调、环境承载能力脆弱的地方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极地环境的污染治理尤为迫切。生物修复技术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受到了普遍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极地环境的污染现状以及近年来应用微生物开展极地环境污染物降解与生物修复的主要进展,并就研究中的一些潜在问题展开讨论。极地环境的污染治理与生物修复,将是21世纪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人员的一项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