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3篇
  免费   399篇
  国内免费   621篇
测绘学   139篇
大气科学   295篇
地球物理   235篇
地质学   1034篇
海洋学   98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3篇
自然地理   594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72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4年   1篇
  1933年   2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长江和长江口高含量无机氮的主要控制因素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41  
根据1998-1998年长江和长江口河水和雨水的现场调查、历史资料以及相关文献,定量分析长江流域无机氮的主要来源和输送调查。估算表明,降水无机氮、农业非点源氮(化肥和土壤流失的氮)和点源污水氮的输入分别占长江口无机氮输出通量的62.3%、18.5%和14.4%。氮的降水输入是长江口高含量无机氮的主要来源,进入长江的降水氮仅仅大约占长江流域全部降水氮的36.8%。降水米要受控于化肥气态损失、化石燃料及动植物过程中释放的物质等。实际上,化肥N的气态损失和农业非点源流失大约占长江流域年化肥N使用量的60%,这是控制长江口高含量无机氮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2.
夏季长江冲淡水转向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59,1975-1982年及1998年夏季各月黄、东海盐度分布和相应风场资料,分析讨论了长江冲淡水夏季的扩展路径。指出:除海底坡降外,由S向的苏北沿岸流和N,NE向的渐东沿岸流及台湾暖流构成的“力偶”,是使冲淡水向左扭转的重要外力之一。用近岸均质模型和远岸双层模型的涡度方程定性讨论了冲淡水的转向机制。  相似文献   
83.
科氏力对河口分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长江口、黄河口、珠江口、闽江口等几个分汊河口为例,分析了科氏力在河口分汊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涨落潮流路分歧主要通过形成涨落潮冲刷槽和中央缓流区浅滩而逐渐使河口产生分汊;水面横比降则以横向环流和横向切滩两种形式,或堆积或冲刷,导致河口分汊。  相似文献   
84.
辽东湾北部海域营养状况与趋势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 1999-2006 年 6-8 月的调查数据,分析辽东湾北部海域的营养水平及变化趋势,以了解辽东湾北部海域营养水平的分布特点及污染状况.由 E 值和 CN/CP 值的总体评价结果来看,辽河口、双台子河口和大凌河口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属于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区,而锦州湾海域污染相对较轻,属于中度营养区;在时空分布上,辽东湾北部海域 1999 年与 2006 年污染较为严重,中间年份污染相对较轻.针对辽东湾的具体环境用 CN/CP 值的评价模式更能揭示出营养盐限制对富营养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长江河口三角洲区有孔虫沉降速度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对有孔虫壳体沉降速度进行了测试和研究,提出了不同属种有孔虫的壳径与沉降速度相关方程,引进了“当量直径”的概念,并用于长江口三角洲地层中的化石群,提出了解释潮汐河口有孔虫埋葬群的形成机理,从而定量的研究和辨别三角洲地层中的原地埋葬和异地埋葬化石群。  相似文献   
86.
河口重金属在沉积物-海水的界面转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陈松  廖文卓  许爱玉 《海洋学报》1989,11(6):713-721
本文主要综合多年来我们在海洋重金属固-液界面过程的研究结果,从广泛的调查资料入手,结合深入的理论研究,对重金属在沉积物-海水的界面转移作一次较定量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87.
以野外现场调查、数值模拟和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虎门的地貌动力学特征。因峡口上、下游水域开阔,涨落潮过程中发育着强大的双向不对称射流系统;由于峡口区流速最大,发育着冲刷深槽,而峡口的上、下游因流速降低,泥沙有规律地沉积,形成了涨潮三角洲与落潮三角洲堆积体,出现纵向上“马鞍”形断面特征和横向上“槽-脊-滩”的地貌特征,与其动力特征相适应。  相似文献   
88.
从世界上排名前15名的船公司对近20年来下水的船型进行分析后预测,到2010年,每船5600TEU以上,吃水14m的船型将达到55%~60%,到2020年将达到65%~70%。以目前航道水深为12.5m的美国纽约港为例,由于不能满足第五代集装箱船满载进出,其业务纷纷向加拿大哈利法克斯港分流。  相似文献   
89.
2002~2005年在长江中下游的洪湖、固城湖和太湖分别采集了沉积物柱样钻孔,测定了总有机碳(TOC)和金属元素包括Pb,Al,Fe,Ti等,并采用210Pb和137Cs进行了近代沉积物定年。研究结果表明,洪湖钻孔平均沉积速率为0.15cm/a,固城湖平均沉积速率在0.067cm/a,太湖平均沉积速率为0.35~0.41cm/a。根据湖泊沉积物中铅元素与参考元素(Al,Fe和Ti)浓度和TOC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极显著(p<0.001)。根据回归方程获取了钻孔中铅的背景值变化,研究表明近代沉积物中金属铅不仅仅来源于自然的作用,而人类活动导致铅的累积发生时间都在20世纪70年代,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利用沉积物铅含量变化进行断代存在可能性。对太湖钻孔而言,其污染程度要高于洪湖和固城湖。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洪湖和固城湖人为造成湖泊沉积物铅累积量在不断增加,其沉积物铅污染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应受到科学家和管理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90.
In an annual cycle from March 2005 to February 2006, benthic nutrient fluxes were measured monthly in the Dongtan intertidal flat with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Except for NH4^+, there always showed high fluxes from overlying water into sediment for other four nutrients. Sediments in the high and middle marshes, covered with halophyte and consisting of macrofauna, demonstrated more capabilities of assimilating nutrients from overlying water than the low marsh. Sampling seasons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overlying water could both exert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se fluxes. Additionally, according to the model provided by previous study, denitrification rates, that utilizing NO3- transported from overlying water (Dw) in Dongtan sediments, were estimated to be from -16 to 193 μmol·h^-1·m^-2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63 μmol·h^-1·m^-2 (n=18). These estimated values are still underestimates of the in-situ rates owing to the lack of consideration of DN, i.e., denitrification supported by the local NO3^- production via nitr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