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0篇
  免费   312篇
  国内免费   403篇
测绘学   116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567篇
海洋学   1323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15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近岸流系与长江入海悬浮泥沙输移扩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两年较完整的序列 NOAA/AVHRR 数据和实测含沙量资料,利用考虑近岸Ⅱ类水体大气校正的泥沙定量反演算法,获得了较高精度的河口高浓度泥沙遥感反演模式;利用泥沙浓度分级图和反映流系特征的温度图象,系统分析了长江口悬浮泥沙扩散途径、范围及其与近岸流系的关系。影响长江入海悬浮泥沙扩散的近岸流系主要包括台湾暖流、黄海混合水、苏北沿岸流及浙江沿岸流等。冬季,近岸流系比较稳定,其配置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苏北沿岸泥沙流向长江口的扩散,并制约着入海悬浮泥沙的扩散途径;洪季,长江入海径流量是影响悬浮泥沙扩散的重要因子。同时,长江冲淡水、浙江沿岸流共同形成的冷水区与台湾暖流水之间锋面的强度,也对悬浮泥沙和冲淡水的扩散方向和范围有重要影响;春、秋两季入海悬浮泥沙的扩散型式分别向夏、冬季的分布格局过渡。此外,风应力显著影响着浑水区的扩散方向和范围。风浪掀沙引起的河口泥沙再悬浮,可使近岸泥沙扩散范围增大。  相似文献   
962.
随着内河航道等级的提升,桥梁净空不满足要求,为确保既有桥梁满足航道运营安全,桥梁上部结构同步顶升技术逐渐被推广应用。由于该项技术的特殊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对桥梁结构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文章依托湖州市南林大桥主动顶升工程,通过收集桥梁顶升过程中的实测数据,从统计学角度分析了桥面沉降、主墩水平位移、主桥累计不同步位移、桥面中心水平位移、应力、裂缝、桥面伸缩缝等随桥梁顶升及时间的变化规律。以此了解桥梁结构在顶升过程中及后续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变化状况,从而及时了解桥梁结构损伤位置及程度,进而对桥梁结构的安全状况做出评价,并提出有效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63.
墨西哥湾盆地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中生代被动边缘盆地的例子.它构成了泛大陆裂谷和拉伸作用(包括之后的解体、海底扩张和热冷却)的一部分.其西部与太平洋板块向北美板块下面俯冲有关的构造事件影响了北美西部内陆(包括墨西哥)的很大一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964.
长江口水动力过程的研究进展(1979~1999)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时钟 《海洋科学》2001,25(6):54-57
长江口是长江注入东海的入海口 ,自徐六泾以下经过3次分汊 ,共形成4个入海通道。长江口为中潮河口,口外潮汐为正规半日潮 ,口内为非正规半日浅海潮。长江河口水动力的研究主要起因于:(1)海洋科学海陆相互作用中河口动力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长江口深水航道的维持(整治、疏浚);(3)长江河口水环境、污染物处理的日益恶化;(4)长江河口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长江口水动力过程主要研究径流、潮流、波浪、柯氏力及沿岸流相互作用。长江口水动力情况复杂 ,径流、潮汐、波浪、柯氏力及沿岸流作用都较强烈 ,赵保仁1993年认为…  相似文献   
965.
上海市海岛周围水域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韧  王桂兰 《海洋通报》1995,14(4):26-37
1990年8月和1991年3月两次对上海市海岛周围水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生态调查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129种1变种,其中硅藻类41属81种1变种,占总种数的63.08%;绿藻类22属24种,占总种类的18.46%;蓝藻类11属13种,金藻类4属4种,藻类3属3种,金藻类、黄藻类各1属1种。  相似文献   
966.
东营港内航道淤积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在对该港内航道淤积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基础上 ,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提出了一些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67.
黄骅港内航道浮泥层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频测深仪进行实际测量确认,黄骅港内航道存在厚度约1.5m的浮泥层。简单分析该浮泥层的产生、存在机制以及如何确定黄骅港航道适航水深等。  相似文献   
968.
海水中的溶解氧与水体中动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关系(陈国珍,1961)。溶解氧和氧饱和度的资料对估计水体生产力和评价水体的有机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调查海区位于30°20''-32°00′N,124°00′E以西至长江口及其沿岸,地貌和水动力学均较为复杂。长江等水系终年输人淡水,在丰水期几乎影响到整个调査海区;东海沿岸流和合湾暖流的侵入导致调查海区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较为复杂。我们于1985年8,11月和1986年1,5月对该海区进行了包括溶解氧在内的综合调查。共设6个断面50个调查站(图1),分层采样,沿用 Winkler法进行溶解氧测定,结合同期水文、生物调查资料,研究了溶解氧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69.
长江口北槽抛泥流速和悬沙浓度时空分布观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口泥沙运动有其独特的规律,需要采用高分辨率的观测手段进行系统的现场观测,以此发现河口流速和泥沙分布结构,进而探讨其形成机制,应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和声学悬浮泥沙观测系统,通过定点和走航式观测长江河口不同潮型和流态下流速和悬浮泥沙浓度时空分布发现:(1)不同潮型出现高浓度“事件”的次数和成因存在差异,中潮型出现高浓度“事件”的可能性最大;(2)抛泥泥沙浓度垂向分布至少有3种结构类型,即上小下大的“L”型、指数型和上大下小的“漂浮”型;(3)受抛泥泥沙输移的影响,断面流场形成低流速区,它们的强度随落潮流的扩散逐渐减弱;(4)不同潮型的落潮流表现出不同的输移行为,大、小潮型落潮流偏北,中潮型落潮流偏南;(5)在落潮流和颗粒重力共同作用下抛泥泥沙同时存在输移扩散和沉降过程,小潮型抛泥泥沙主要就近扩散和沉降,中潮和大潮型抛泥泥沙输移扩散范围较远。  相似文献   
970.
长江口水下淡水资源及其供水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海地区发育的含水砂层均为长江水系古河道,其一直延伸至长江口、杭州湾水域,尤以埋深170m以下的含水层分布更广,成为水下淡水资源的赋存场所。初勘结果表明,其水量丰富、水质优良,从而为海上及岛屿供水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