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2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498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499篇
海洋学   127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东海海洋油气化探进程及主要成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东海海洋油气化探进程及主要成果随着我国石油勘探事业由陆地走向海洋,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自70年代以来在东海开展了系统的油气普查勘探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同时,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也开展了比较系统的油气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时我国...  相似文献   
93.
对于本研究采用的动力学模型及其垂直环流的模拟结果已在第Ⅰ部分论述。作者将对与垂直环流对应的温、盐结构进行分析。温度和盐度模拟结果表明:冬季东海沿岸海区的温、盐分布均为近岸低、外海高;近岸温、盐呈垂直均匀分布,在外海出现分层,其温度为表层高、底层低,而盐度却为表层和底层高,中层偏低,长江口以南的近表层以下形成自近岸伸向外海的弱低盐水舌;长江冲淡水区及长江口以北和其以南外海的近表层有温、盐跃层生成,深底层温、盐呈均匀分布,且保持低温高盐特征;随着海区自北往南纬度的降低,岸坡和水深的增大及沿岸下降流的增强,温度和盐度自近岸至外海的垂直均匀分布跨度逐渐变窄;外海近表层的温、盐跃层强度自北至长江口逐渐增强,而自长江口至南逐渐减弱,其位置自北往南逐渐上移;冬季沿岸下降流使长江冲淡水区的盐跃层变厚。夏季海区的温度分布为近岸和外海高,近岸稍远出现冷水涌升,垂向上呈现显著分层,盐度分布为近岸低、外海高;长江冲淡水区及杭州湾以南外海的次表层存在温、盐跃层,其跃层以上出现混合层,且保持高温低盐特征,跃层以下温、盐大致呈均匀分布,并保持低温高盐特征;随着海区自南往北纬度的增高、岸坡和水深的减小及沿岸上升流自南至长江口和自长江口至北的增强和继而减弱,长江冲淡水区的温、盐跃层强度自南至长江口逐渐增强,而自长江口至北逐渐减弱,外海次表层的温、盐跃层强度却自南至长江口逐渐减弱,自长江口至北又逐渐增强,其温、盐跃层的位置自南往北逐渐上移;夏季沿岸上升流使长江冲淡水区的盐跃层变薄。  相似文献   
94.
东海海底地形分区特征和成因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东海一直以其特殊的大地构造地位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关注,但作为主要受构造控制的东海海底地形的研究,以往简单趋势性描述居多,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不久前完成的高精度、全覆盖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测覆盖了东海部分外陆架、大陆坡全部、冲绳海槽和东部岛坡的一部分,取得了海量的测深数据。据此编绘的勘测多波束水深图和结合测区外的传统资料编绘的海底地形图使我们有机会可以重新审视和系统研究东海的海底地形特征。在定量确定了陆架坡折线、陆坡坡脚线和东部槽坡坡脚线的基础上划分出了大陆架、大陆坡、冲绳海槽平原和东部岛坡4大地形区,继之对各区的海底地形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描述,并在区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5条剖面进行了剖析。另外,从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两方面分析了影响东海海底地形发育的因素。调查分析表明:整个东海地形分带明显,地形类型多样:大陆架十分宽阔,总体北宽南窄,从大陆向海平缓倾斜,发育了广泛的NW-SE向沙脊群,自大陆向东南呈扇形发散;大陆坡呈NE-SW向条带展布,海底地形陡峻,呈阶梯状下掉,总体北缓南陡,其上峡谷密布,上穿切外陆架,下直达海槽,同时坡麓上海台沟谷伴生发育;冲绳海槽北浅南深,其内在平坦的背景上发育了众多的海山和海丘,其中心又有槽中槽地形;东槽坡地形复杂,发育了  相似文献   
95.
东海西湖凹陷保俶斜坡下第三系储层砂岩为长石岩屑砂岩或岩屑长石砂岩,杂基含量小于5%,矿物成分主要为伊利石和绿泥石;胶结物主要成分为高岭石、石英次生加大边、碳酸盐矿物,总含量小于10%.  相似文献   
96.
97.
东海陆坡及邻近槽底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分析及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西太平洋边缘海中,东海是唯一没有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边缘海。利用已有的地震资料、海底温度资料等,从沉积物来源、沉积地层厚度、烃源岩条件、沉积速率、海底温度—压力条件等方面对东海水合物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冲绳海槽沉积物源丰富,沉积厚度大,且发育烃源岩地层。冲绳海槽较高的沉积速率主要分布于冲绳海槽槽底沉积中心,以及西部陆坡连接海底峡谷底部的三角洲区域。根据冲绳海槽实测的海底温度数据,整个冲绳海槽地区600m以深的范围都能够满足水合物发育的温度、压力条件。以温度梯度为30℃/km计算,冲绳海槽中水合物稳定域的最大厚度为650m。冲绳海槽盆地中普遍发育的底辟构造、背斜构造等局部构造,以及网格状断裂系统,为烃类气流体的向上及侧向运移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有利区带。根据已经发现的BSR特征来看,东海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8.
2008年6月24日,位于东海之滨的浙江省首次绿色矿山创建工作现场会在湖州市召开,省国土资源厅向获得第一批省级绿色矿山的10家企业颁发了“浙江省绿色矿山”的证书和铜牌。  相似文献   
99.
从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内容、要求,地质勘查单位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与深化地质勘查单位改革之间存在的问题,指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虽然能够使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得到有效监管,但因地质勘查单位具有事业与企业的双重职能,现行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不利于地勘单位的深化改革。为有效解决这一矛盾.提出了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外,建立地质勘查单位改革性基本账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0.
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there are some mud areas, including the south coastal mud area, the north coastal mud area, and the mud area to the southwest of Cheju Island. X-ray fluorescence (XRF) techniques and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TIM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high-resolution sedimentary record of Pb concentrations and Pb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and fifty years in the coastal mud of the ECS. Pb concentrations of a ^210Pb dating S5 core in the study area have increased rapidly since 1980, and reached the maximal value with 65.08 μg/g in 2000, corresponding to the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in 1978; ^206Pb/^207Pb ratios generally had stabilized at 1.195 from 1860 to 1966, and decreased gradually from 1966 to 2000, indicating that the anthropogenic source Pb contribution to the ECS has increased gradually since 1966, especially since 1980. Pb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distinctly from 2000 to 2003 and ^206Pb/^207Pb ratios increased from 2001 to 2003, corresponding closely to the ban of lead gasoline from 2000 in China. From 1950 to 2003, there occurred four distinct decrease events of ^206Pb/^207Pb, possibly responding to the Changjiang River (Yangtze River) catastrophic floods in 1998, 1991, 1981 and 1954; from 1860 to 1966, there were two decrease periods of ^206Pb/^207Pb, which may respond to the catastrophic floods of Changjiang River in 1931 and 1935, and 1870. As a result of the erosion and drowning by the catastrophic floods, the anthropogenic lead accumulated in soil and water environments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was brought into the Changjiang River, then part of them was finally transported into the ECS, which leads to changes in Pb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