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8篇
  免费   571篇
  国内免费   909篇
测绘学   99篇
大气科学   446篇
地球物理   391篇
地质学   2017篇
海洋学   679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70篇
自然地理   130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4篇
  1952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51.
利用中韩合作沙尘暴监测项目的微脉冲激光雷达(micro pulse lidar,MPL)观测了2005年11月6日影响大连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MPL观测发现,影响大连的沙尘气溶胶层位于1~2km高度,厚度达1km,层内最大消光系数高达1.08km^-1,占整层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的47%,接触到地面后可使地面消光系数达到0.23km^-1。沙尘气溶胶层与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密切相关,整层的相对湿度很低。沙尘气团影响时地面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0μm的粒子质量浓度(PM10)达到峰值1678.9μg·m^-3,PM10的时间变化与MPL反演的近地面消光系数相当一致.两者之间的转换系数在1.94到6.50mg·m^-3·km^-1之间.  相似文献   
752.
一万年以来西安地区古土壤特征与气候波动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西安李湾全新世黄土剖面微结构的研究,结合磁化率、TOC、CaCO3方法,发现古土壤S0是由两层土壤S10和S20构成的复合土壤,是森林植被下形成的具有强粘化和淋溶作用的棕壤类型.尽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S0以上部分仍继承了风积黄土的基本特征.初步揭示了关中地区一万年在6000-5000 aB.P. 出现的第一次干旱事件,3100年以来,是全新世以来又一个相对干旱的时期.  相似文献   
753.
微降水雷达测量精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讨论了利用微降水雷达MRR(Micro Rain Radar)雷达功率谱密度反演降水参数时,MIE散射(米散射)效应、垂直气流(包括上升气流、下沉气流)对数浓度N、雷达反射率Z、雨强I、液态含水量LWC等参数的影响。MIE散射主要影响直径为1.20~4.00 mm的粒子,MIE散射效应影响的N、Z、I、LWC偏差的平均值分别为2.74 m-3 mm-1、1.47 d BZ、0.0061 mm h~(-1)、0.0004 g m-3。下沉气流使反演液滴直径偏大,上升气流使得反演的液滴直径偏小,下沉气流的影响更大,尤其是对低层影响大于高层。例如,在300 m高度上,当液滴直径为2.67 mm时,下沉气流为2.00 m s-1时,理论上反演的直径为8.07 mm,超出了MRR探测的阈值,其相对误差值能接近200%。下沉气流使得反射率谱向大粒子方向平移,且谱型展宽;上升气流则相反。将MRR资料与同步观测的THIES雨滴谱仪数据进行比对,分析MRR资料的可靠性。选取2015年4月1日01~12时(协调世界时)山东济南的一次降水过程,将MRR在300 m高度上反演的雷达反射率因子、雨强、数浓度、中值体积直径与雨滴谱仪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仪器探测的Z、I、N、中值体积直径D0在时间序列上都有较好的吻合度,变化趋势和幅度相近,Z、I、D0的平均偏差分别为1.19 d BZ、0.34 mm h~(-1)、0.36 mm。MRR反演的I值偏大,而粒子直径偏小,分析了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除了探测系统偏差、分析方法本身存在的偏差外,上升气流导致的偏差不容忽视。这些结果初步验证了微降水雷达观测的功率谱密度及其反演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54.
一维半地形积层混合云模式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地形积层混合云的一维半数值模式.该模式在垂直方向上分21层,模拟空间从地面到10600m高度.模式考虑了混合云中水汽、云滴、雨滴、冰晶、霰、雪等6种水质的16种微物理过程,利用卫星云图、常规探空等实测资料提供软件系统的初始启动信息.  相似文献   
755.
利用多尺度天气分析理论,研究了锋面和气旋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冷、暖气团是由不同性质的亚微团在环境力的作用下向不同方向运动而形成的,而它们的交界面就是锋面.急流附近强动能梯度力能促进微团的分离,因此锋面与急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另外,低空急流附近存在上干冷下暖湿的稳定气流,原因在于急流之上的能量梯度力与重力的方向相反,导致该区域微团所受到的作用力为零,形成稳定的结构.但当微团运动到急流出口处时,这种平衡不再存在,暖湿微团向上运动而干冷微团向下运动,形成剧烈的天气变化.地球自转所形成的离心力使得轻微团产生向北、向上的运动分量,导致极锋向北倾斜.气旋的形成同样是由亚微刚的分离而产生的.当轻微团离开微团,在绝对环境涡度场的作用下将发生旋转,旋转的方向与初始涡度的方向一致,在北半球地转涡度的垂直分量向上,为逆时针旋转,南半球为顺时针旋转.在气旋的形成过程中,轻亚微团在气压梯度力场和绝对涡度力的作用下呈现螺旋运动,是气旋系统普遍存在螺旋云带和雨带的原因.水汽是气旋在形成和加强过程中的基本能源,由于发生地的不同,温带气旋和台风在水汽输送方式上亦有差别:温带气旋主要依靠低空暖输送带进行水汽输送;台风因为发生在热带海洋,水汽充沛,各个层次都有水汽供应.气旋运动主要受三个力的制约:环境气压梯度场力、绝对涡度场力和环境涡度力,这三个力的作用导致台风在沿副热带高压边缘运动的同时,还存在蛇形路径和打转运动.  相似文献   
756.
不同预冻速率对猪主动脉冻干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将猪主动脉血管的冷冻干燥与微CT扫描结合,对不同的预冻速率下的猪主动脉血管及冻干各阶段进行非侵入地扫描,并利用软件得到的孔隙率与灰度值,比较出不同处理方法对血管造成的差异。其中,预冻过程降温速率为0.5℃·min-1,1℃·min-1,2℃·min-1的血管冻干前后孔隙率的变化率分别为11.9%,16.6%,29.7%;平均灰度值的变化率分别为2.27%,3.64%,6.36%。同时,也对升华过程的界面移动进行了扫描,从血管组成结构的角度分析了造成界面移动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57.
典型构造微破裂集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大理岩破裂实验,考察了典型构造中微裂纹的演化、集结的过程和特征.根据损伤理论,分析了构造对微破裂演化的控制作用.根据微破裂集结临界条件的相似原理,认为这些特征可以类推到公里尺度,它们有助于解释地震中短期阶段的前震或广义前震分布,作为地震前兆的一次效应.其它物理效应为二次或三次效应.微破裂集结时局部密度突然加大,有助于解释部分前兆记录突跳现象.非集结部分出现部分微裂纹愈合,密度反向变化,有助于解释一些前兆记录在短临阶段记录中出现反向的现象.考察了不同构造的不同部位微破裂萌生和演化的范围差异,这些差异有助于解释不同地质构造孕震区域的孕震过程,从而可解释板缘和板内地震前兆记录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被不同观点学者分别引用,以论证地震是否有前兆记录的问题.然而,在考察不同地区的前兆记录时,必须注意不同地区的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758.
真实地下介质具有黏弹性,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耗散与频散.忽视黏弹性介质的吸收衰减效应,逆时延拓过程中地震波将会出现振幅减弱、相位失真等现象,无法准确定位震源真实位置,因此需要对黏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波场进行衰减补偿,并通过采用合适的成像算子对微地震震源进行定位与裂缝成像.本文基于耗散与频散解耦的分数阶黏弹性波动方程模拟波场,采用low rank分解近似混合域算子,分离衰减相关项并反转耗散项符号,并在补偿的衰减项波场的波数域中进行低通滤波,压制噪声的影响;使用优化后的成像算子进行微地震震源定位,并通过分离散射波场,对散射波进行逆时反传寻找裂缝.数值实验证明,本文方法通过low rank近似有效提高了计算效率,衰减补偿算子在滤波器约束下能够稳定地补偿反向延拓的波场,优化后的成像算子能够在压制随机噪声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计算效率和定位分辨率.  相似文献   
759.
人工增雨降温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对流云个例试验   总被引:1,自引:11,他引:1  
陈宝君  宋娟 《气象科学》2006,26(1):47-52
为减轻夏季用电负荷,2004年我国许多省市实施了碘化银催化增雨降温作业。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讨论了强对流云(冰雹云)催化降温的机理。模拟结果表明,实施碘化银催化后,地面降雨量增加、降雹量减少、地面温度降低。催化使得云中冰晶、霰和雨水的含量增加,造成云雨蒸发、霰的融化(蒸发)及冰晶升华量增加,从而使空气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760.
地形动力作用对华北暴雨和云系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廖菲  胡娅敏  洪延超 《高原气象》2009,28(1):115-126
为了进一步研究地形对华北暴雨的影响,本文从云微物理学的角度出发,选取了2005年7月22~24日的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PS,通过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详细讨论了地形高度变化对流场、云及降水微物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高度变化对水平和垂直流场的大小和分布都有较大影响;地形高度增加有利于迎风坡附近水平风场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发展,这对云的垂直和水平发展影响都很大,尤其是对中高层云的发展影响最明显,并且能明显扩大地面降水的分布范围,地面最大降水量也有所增多.这主要是由于地形高度增加后能促进中高层云水的产生,尤其是零度层之上的过冷云水含量的增多,这大大促进了冰相粒子(雪和霰)的增多,从而使得以冷云过程为主的此次降水过程中,冰相粒子融化形成的雨水含量增多.虽然地形高度的增加会抑制云系发展前期的暖云过程,但对冷云过程有持续加强作用,而且不会明显改变云内降水的形成机制,冷云过程依然是降水的最大贡献项,总体上促进了云和降水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