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9篇 |
免费 | 56篇 |
国内免费 | 1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篇 |
大气科学 | 190篇 |
地球物理 | 11篇 |
地质学 | 41篇 |
海洋学 | 299篇 |
综合类 | 8篇 |
自然地理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9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台湾海峡中,北部上升流区浮游有孔虫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1987-1988年在台湾海峡中、北部用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水层中的浮游有孔虫标本,研究调查海区浮游有孔虫的生态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区浮游有孔虫计有16种,以泡抱球虫为主要优势种类,其次是袋拟抱球虫和红拟抱球虫。在夏季的7月和8月,浮游有孔虫密集在福建中部沿岸的南日岛至闽江口外海海域一带沿岸水域,其中90%以上的个体由泡抱球虫组成。此现象推测与夏季出现在福建沿岸的上升 相似文献
12.
13.
对南海琼东陆架上升流区一根45 cm海洋沉积柱样进行了年龄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并利用生物源Ba(Babio)重建了研究区过去1 900年的海洋生产力记录。结果表明海洋生产力在过去的1 900年中变化明显,在中世纪暖期时生产力相对较高,而在气候相对凉爽的小冰期时生产力相对低。海洋生产力在过去100多年增加迅速(当前Babio约为210μg/g),达到过去1 9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通过与气候环境记录对比,发现琼东上升流区海洋生产力受东亚夏季风影响显著,并与温度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在气候温暖期,东亚夏季风强度增加,引起沿岸上升流增强,使得海洋生产力提高。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人为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可能会对该地区海洋生产力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珠江口以西陆架夏季上升流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主要依据南海北部珠江口以西陆架区1977~1981年的水温、盐度和溶解氧饱和度等要素的序列历史资料,对该海域的上升流现象进行了分析研宄。 相似文献
16.
对夏季(2002-07)和冬季(2003-01)航次中珠江河口及近海水域样品中金属铜的总含量以及总溶解态、颗粒态、游离态铜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夏季铜的总浓度水平分布并非完全体现陆源性规律,而是随河口向外海递增。而在冬季,总铜浓度的空间变化呈现和夏季完全相反的趋势,即随河口向外海逐渐降低。说明研究水域中金属铜可能具有其他来源,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夏季沿岸上升流的影响。但是,游离态铜的分布在冬季和夏季却呈现相同的趋势,即自河口向外海逐渐降低。说明铜的形态分布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水体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夏季黄海浒苔大规模暴发,并在青岛近岸海域大面积聚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基于在夏季和冬季所获得的多学科调查资料,重点研究了青岛近海的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影响,阐明了该海域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参数之间的耦合响应。研究显示,夏季黄海冷水团的边界可扩展至青岛近岸海域,并在局部涌升至上层水体,形成沿岸上升流;该上升流可对上层营养盐产生一定的补充,进而促进浮游植物的繁殖,并于底层海域对应形成溶解氧(DO)和pH的低值。夏季青岛近海的上升流可能还有利于随南风漂移至此的浒苔的生长,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浒苔的局地旺发;同时,夏季该海域特定的锋面系统对浒苔聚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冬季黄海暖流在苏北浅滩外侧向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延伸,扩展至青岛近海的暖水舌与近岸低温水之间的锋面特征明显,而且在向岸暖水与近岸冷水间还对应形成了明显的营养盐和叶绿素(Chl-a)锋面。该项研究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增进了对青岛近海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之间耦合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台湾东北海域冷涡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据海洋调查历史资料,地我国台湾东北海域的冷涡基本状况--季节变化、类型结构与特点进行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首次2提出该海域的冷涡有三处;在春季和夏季,有时出现双涡并存现象。(2)首次划分该海域的冷涡有二类6型。(3)该海域的冷涡民黑潮流轴摆动有关,并认为那里的冷涡一上升流,是黑潮对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影响的典型实例之一。(4)该海域的冷涡具有低温、高盐、高密、低氧、高磷、高硅,高氧等特性。 相似文献
19.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9,(6)
【目的】研究Merantia、Malaks、Megi、Chaba4个连续台风引起上层海洋的响应。【方法】基于遥感和再分析数据,分析台风前海洋环境、台风做功(W)、强迫时间(tf)、降水等要素分布特征,探讨上层海洋稳定度、上升流、湍流混合动力机制如何影响中尺度涡区域的海表温度(SST)、浮游植物繁殖程度,引入动力学参数S判断海洋内部上升流和混合重要性。【结果和结论】冷涡(CE)区域海洋表层降温(SSC)(3.5℃)和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0.5mg/m3)对于台风响应比暖涡(AE)区更为剧烈,与其内部热力学结构有关,出现在Megi过境CE区,主要原因是海洋本身CE特征、强上升流(EPV)=2.5×10-4 m/s,S<1,台风向海洋输入巨大的能量(W>80 kJ)引起剧烈的混合夹卷、强降雨,导致海水迅速重新层化、逐渐加强的非线性CE有更强的封闭性,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将底层(营养盐跃层100m以下)富含营养盐的冷水输送到上层;Malaks过境CE(124.9°E,22.3°N)缺乏强上升流(EPV=5×10-5 m/s),以湍流混合为主(S>1);Merantia使CE区域表现下沉流(EPV<0),SSC主要是湍流混合的作用(W>25kJ),Chl-a浓度增长到0.27mg/m3。AE热力学结构比较稳定,连续台风导致SSC<2℃,Chl-a增加仅200%,Merantia、Malaks过境AE(125.1°E,20.6°N)分别以强上升流(S<1)和湍流混合(S>1)为主,混合层厚度约80 m,同时AE周围无强障碍带,易与周围水体交换,Chl-a浓度微弱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不同季节底梄生物数量的动态由其组成种的种群特点所决定。在一些生命周期短(一年左右)、生长速度快(新生个体当年可以长成)的种处于优势的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就比较显著;而生命周期长、其种群由多个年龄组的个体构成的种占优势的情况下,一年之中种群数量就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底栖生物数量的急剧改变又决定于经济种的捕食活动和优势种的生物学过程。台湾海峡系经济鱼、虾类的集中分布区,尤以上升流区范围内的集群最密集。为了便于深入研究上升流与经济鱼、虾类资源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上升流范围内底栖生物数量的动态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