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1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24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喀斯特裸坡土壤侵蚀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正堂  戴全厚  杨智 《中国岩溶》2014,33(3):356-362
文章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地下孔(裂)隙度、基岩裸露率和雨强对地表、地下产流、产沙的影响,其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与地下孔(裂)隙度具有较高相关性,地表产流、产沙随地下孔(裂)隙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地下则相反;(2)坡面径流刚产生时,雨滴击溅和薄层水流冲刷,土壤细小颗粒堵塞其毛管空隙,渗漏率减小,而地表径流量增大,土壤团聚体被破坏、分散和迁移,降水与土壤渗漏率增大,地表径流量减小,雨滴击溅增强,如此循环,降水与土壤渗漏率呈波动性变化;总体而言,地表、地下悬移质均随降雨历时呈下降趋势,而地表推移质则相反,地表、地下产流量变幅较小,趋于平行;(3)地表产流、产沙量随基岩裸露率增大呈波动性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地下产流、产沙量随基岩裸露率增大呈波动性变化,总体呈增大趋势;(4)在较小雨强30 mm/h时,地表只产生悬移质流失,没有产生推移质流失;地表、地下产流、产沙都是随雨强增大而增大;雨强由30 mm/h增大到150 mm/h,地表累积产流量为538.5 L,累积产沙量为2 393.81 g,地下累积产流量为207.8 L,累积产沙量为687.73 g,累积产沙量的递增速率比累积产流量的递增速率要大,地表产流、产沙的递增速率大于地下产流、产沙的递增速率;(5)各因子与土壤侵蚀间相关程度为:降雨历时>雨强>地下孔(裂)隙度>基岩裸露率。该实验有助于为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研究、评价及制订石漠化治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2.
陆相沟鞭藻的起源和演化及其生油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茅绍智  余静贤 《地球科学》1990,15(3):283-290,T001
  相似文献   
143.
王捷  石瑛  刘琪  李砧  张猛  谢树莲 《湖泊科学》2018,30(5):1332-1342
2012-2016年,每年的春、夏、秋季对汾河太原河段进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通过对样品的形态观察和描述,共鉴定出5种水华优势种,5月发生的裸藻水华优势种为裸藻属的膝曲裸藻(Euglena geniculata)和血红裸藻(E.sanguinea).而7-9月发生的微囊藻水华优势种为微囊藻属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挪氏微囊藻(M.novacekii)和惠氏微囊藻(M.wesenbergii).分离纯化共得到11株单克隆水华藻,其中铜绿微囊藻8株,挪氏微囊藻2株,血红裸藻1株.运用cpcBA-IGS、gyrB和cpSSU基因序列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进一步确定水华藻的系统分类地位,结果表明cpcBA-IGS是研究汾河太原河段铜绿微囊藻分类很好的分子标记,而cpSSU基因可很好地区分血红裸藻和其他裸藻种.  相似文献   
144.
2019年6月,在山东省峡山水库多个位点采集到角藻属(Ceratium)样品,并发现其在局部位点形成明显的浅褐色水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种与角藻属常见种飞燕角藻(C. hirundinella)亲缘关系最近,但形态学上有明显区别,前者具有1块间插板和3个顶板,而飞燕角藻具有4块顶板.通过对比,发现该种为我国淡水甲藻门未经描述的新记录物种——拟二叉角藻(C. furcoides).峡山水库中,水华发生位点的水体叶绿素a浓度高达125.77μg/L,拟二叉角藻的密度达1.23×106cells/L,占总藻细胞密度的1.21%.细胞数量上,占优势的主要是尖头藻(Merismopedia spp.)和浮丝藻(Planktothrix spp.)等一些丝状蓝藻;但因个体细胞体积非常大,鲜重高达86.31 mg/L,占总藻鲜重的49.34%,因此在生物量上拟二叉角藻是绝对优势种.此外,通过核查采自我国东北、华中、西南地区不同时期、温度较高季节的多个标本,基于其自身特性和分布特点,本研究认为拟二叉角藻偏好高温和富营养水体,有在我国不同地区水体扩张并形成水华的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145.
甲醛溶液对发头裸腹溞及其体表聚缩虫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诚  陈勤  葛家春  孟文新 《湖泊科学》1997,9(2):183-186
不同浓度的甲醛溶液对枝角类发头裸腹溲Modinairrasa的致毒效应以及对其体表附着的聚缩虫Zoothamiumsp.的杀灭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12h、24h两俱和用时段中,甲醛浓度与发头裸腹溲相对存活率之间以及甲醛浓度与发头裸腹溲体表聚缩虫营养体脱落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46.
烟台四十里湾海域红色裸甲藻赤潮发展过程及其成因   总被引:35,自引:9,他引:35  
对1998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烟台四十里湾发生的大规模赤潮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赤潮发生面积约为100km^2,其原因种为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uineum,密度高达1560ind/ml,是我国首次记录的由该种生物引起的规模赤潮。大量衰亡赤潮生物的分解消耗水体的溶解氧,引起下层水体严重缺氧,导致养殖的扇贝大批死亡。赤潮的成因主要是大量陆源有机物、营养盐类的排入和大规模贝类筏式养殖的自身污染,为赤潮生物的暴发性增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适宜的水文气象条件亦为赤潮的发生提供良好的物理环境。  相似文献   
147.
雪卡毒素(Ciguatoxins,CTXs)是一种高度氧化的环状聚醚梯类毒素,主要由冈比亚藻(Gambierdiscus)和福氏藻(Fukuyoa)两个属的底栖甲藻的一些产毒种类的株系产生。毒素通过海洋食物链在珊瑚礁鱼类中进行生物转化和积累,可引起常见的非细菌性海产中毒——雪卡毒素中毒(Ciguatera Poisoning,CP),食用被CTXs污染的鱼类会引起消费者产生胃肠道、心血管、神经方面的症状甚至导致死亡,但目前雪卡毒素中毒在全球引发的关注度与重视度不足。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底栖甲藻在全球扩张趋势明显,特别是在亚洲地区,雪卡毒素中毒事件频繁爆发,雪卡毒素中毒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本文重点综述了产雪卡毒素底栖甲藻的种类多样性、化学多样性、生理生态学研究、以及毒素的生物合成机制与生物转化和累积方面的研究,并探讨了亚洲地区作为雪卡毒素潜在的爆发地点未来值得研究的领域以更好地保障亚洲海域的生态安全及居民健康。  相似文献   
148.
经NaClO解离处理,得到Cooliamonotis的甲板板式如下:Po,3’,7”,6c,6s,5”’,2””。电镜照片显示,其甲片表面光滑,分布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小孔,此外无其他纹饰。  相似文献   
149.
150.
利用植物抑制藻类生长是目前海洋赤潮治理的有效生态手段之一。以东海原甲藻为材料,研究了滩涂盐生植物盐角草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抑制效应。结果显示:盐角草过滤培养液和4种根的有机相提取物(甲醇相、正丁醇相、氯仿相和石油醚相)能显著抑制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改变细胞大小。其中,石油醚相和正丁醇相提取物还能影响藻细胞Chl a含量。有机相提取物中以甲醇相提取物的抑制效果最强,对盐角草甲醇相提取物进行GC-MS分析,得到27种化合物,含量最高的3个组分为5-羟甲基-2-呋喃甲醛、棕榈酸和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研究表明:滩涂盐生植物盐角草能够抑制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具备开发新型赤潮生物抑藻剂的潜力,有望应用于海洋赤潮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