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71篇 |
免费 | 485篇 |
国内免费 | 138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1篇 |
大气科学 | 52篇 |
地球物理 | 100篇 |
地质学 | 4541篇 |
海洋学 | 242篇 |
天文学 | 30篇 |
综合类 | 286篇 |
自然地理 | 1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114篇 |
2022年 | 113篇 |
2021年 | 107篇 |
2020年 | 101篇 |
2019年 | 109篇 |
2018年 | 96篇 |
2017年 | 116篇 |
2016年 | 152篇 |
2015年 | 183篇 |
2014年 | 285篇 |
2013年 | 209篇 |
2012年 | 283篇 |
2011年 | 307篇 |
2010年 | 261篇 |
2009年 | 183篇 |
2008年 | 161篇 |
2007年 | 158篇 |
2006年 | 171篇 |
2005年 | 130篇 |
2004年 | 124篇 |
2003年 | 152篇 |
2002年 | 151篇 |
2001年 | 149篇 |
2000年 | 106篇 |
1999年 | 140篇 |
1998年 | 164篇 |
1997年 | 165篇 |
1996年 | 183篇 |
1995年 | 179篇 |
1994年 | 156篇 |
1993年 | 149篇 |
1992年 | 114篇 |
1991年 | 76篇 |
1990年 | 70篇 |
1989年 | 63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1972年 | 1篇 |
1950年 | 3篇 |
192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天然铁(氢)氧化矿物对铜离子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天然铁的(氢)氧化矿物对铜离子的吸附行为,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铁(氢)氧化矿物的吸附能力明显不同。针铁矿的吸附能力最强,赤铁矿吸附能力变化最大。对于同种矿物,矿物中杂质的种类和含量是影响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矿物的晶体习性有一定的影响。粒度较大(>140目)的情况下,天然矿物的粒度对矿物吸附能力的影响没有规律性。pH值对铁氧化物矿物的吸附性能影响最大。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铁的(氢)氧化矿物的吸附量增加,但吸附率变化复杂且没有明显规律性。铁的(氢)氧化矿物的吸附行为较为符合Freundlich型和Temkin型等温吸附式。 相似文献
12.
班怒带西段尕尔穷铜金矿两套侵入岩源区及其地质意义——来自Hf同位素特征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尕尔穷铜金矿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南缘的措勤—申扎火山岩浆弧内,为与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破碎带型铜金(铁)矿床。在已有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锆石Hf同位素研究,同时对最新勘查成果显示具有一定成矿潜力的花岗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确定了两套侵入岩的形成顺序;结合前人总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利用Hf同位素对其岩浆源区进行示踪。结果显示:花岗斑岩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3.2±0.7)Ma,较石英闪长岩晚4 Ma左右,其初始176Hf/177Hf值为0.282 235~0.283 073,εHf(t)值为-17.2~12.5;石英闪长岩锆石初始176Hf/177Hf值为0.282 800~0.283 015,εHf(t)值为3.5~10.5。结合二者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石英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可能是同一岩浆系统不同分异阶段的产物,前者主要起源于具有幔源印记的初生地壳,而花岗斑岩具有和石英闪长岩相似的岩浆源区,但明显混入上地壳基底物质;暗示晚白垩世班怒带西段南缘内随着南羌塘—三江复合板片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之间的弧-陆碰撞,先成的具有幔源印记的初生地壳重熔形成岩浆,随着碰撞的继续和岩浆的上涌分异,部分上地壳受挤压或热效应进一步重熔并参与岩浆系统中,由早至晚形成了由幔源特征向幔-壳混合源特征源区逐渐转变的花岗岩演化系列。尕尔穷铜金矿是起源于具有幔源印记的初生地壳的花岗岩的成矿专属性表现。 相似文献
13.
14.
喀拉通克铜镍矿床产于漏斗状基性岩体中下部的橄榄苏长辉长岩相中,矿石类型分特富铜镍矿石(Ⅰ)、富铜贫镍矿石(Ⅱ)、贫铜贫镍矿石(Ⅲ)及富镍富铜矿石(Ⅳ).由于矿床物质成分复杂特别是金银铂钯矿物颗粒细、品位低、种类多,故首先在进行矿物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目的矿物的特殊富集流程.然后在人工重砂大样中富集目的矿物,并制成砂光薄片,有代表性的排定视域,引入电子探针-图象分析-计算机联机定量并辅以显微镜定量的综合方法对贵金属元素和矿物进行定量.联机方法是用电子探针以扫描方式提供颗粒电子象和元素X射线面分布象信号给出元素或共存元素的化学信息,对矿物颗粒进行分类,统计出个数及面积百分比.这种方法对微细杂矿物的定量工作颇有成效.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元古代裂谷作用及其对层控铜矿床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华仁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9,13(2):150-160
本文以中国几个重要的层控铜矿为例,并以东川式铜矿及其成矿构造背景——昆阳拗拉谷为重点,分析了它们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其它地质特征,指出它们均受裂谷—拗拉谷或类似的拉张-裂陷构造所控制,并归纳了这类矿床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铜、镉对中华哲水蚤氨基酸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室内进行了铜、镉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氨基酸含量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外加重金属浓度较低时(Cu,2—10μg/L;cd,10—150μg/L),动物各种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总氨基酸含量比对照组约增加10—31%;重金属浓度提高时,动物氨基酸含量则出现下降趋势,说明较低浓度重金属对动物有刺激效应,此时摄食活动加强,增加了从摄食获得的营养成分;浓度提高则产生抑制效应。因此,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可作为桡足类对外界重金属污染物作出生理反应的指标之一。文中对某些特殊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及机制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西藏驱龙斑岩铜钼矿床中UST石英的发现:初始岩浆流体的直接记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单向固结结构(UST)是浅成侵位的岩浆出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一般由梳状石英与细晶(斑岩)岩交互生长而成,少数产于斑岩与围岩接触部位,其内的原生包裹体被认为是初始流体出溶的可靠记录.作者在西藏驱龙铜矿床中首次发现了具有单向固结结构的石英.研究表明,驱龙UST石英存在于后期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与花岗闪长岩的接触部位,部分为高温β石英;UST石英中原生包裹体的成分主要为高盐度液相,除石盐子矿物外,还含有硬石膏等其他子矿物.阴极发光及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初始流体的出溶发生在高温(t≥573℃)、高压(P≥150~200 MPa)条件下,出溶的流体为高温、高盐度[w(NaCkeq)为44.5%~58%]流体,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因形成压力较高,判断UST石英不可能由较浅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岩枝冷凝出溶而形成,从而推测驱龙铜矿床深部存在着孕育成矿斑岩的大型岩基. 相似文献
18.
通过牟定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两类典型矿化的围岩蚀变类型、空间分布、蚀变矿物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识别出该矿床存在成岩期与改造期两期热液蚀变。成岩期热液蚀变分布于浅紫交互带浅色砂岩一侧,呈现大范围面状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并具蚀变分带:全浅色砂岩中的强硅化、黄铁矿化亚带;浅紫过渡砂岩中的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弱硅化亚带,并具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的金属矿物分带。改造期热液蚀变主要分布于断裂、节理旁侧,表现为带状、网脉状的硅化、碳酸盐化。以1580 m中段实测剖面为研究对象,采集各蚀变亚带的代表样品,以紫色砂岩为原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组分迁入、迁出计算,结果显示各亚带组分的迁入、迁出特征与镜下观察的蚀变矿物组合吻合。分析表明,蚀变矿物组合与组分迁移特征还间接指示了不同亚带的形成条件:成岩期紫色砂岩(围岩)呈氧化-碱性条件,浅色砂岩呈还原-酸性条件,浅紫过渡矿化带则处于氧化还原-酸碱转化面上;改造期构造热液属还原-中偏碱性的中温构造流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期成矿流体分别形成层状矿体及脉状富矿体的机理,为深化研究该类矿床的"矿源-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9.
20.
东天山尖山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尖山铜矿位于塔里木板块觉罗塔格晚古生代沟弧带南缘,赋矿地层为下石炭统白鱼山组,含矿岩性为安山质凝灰岩.矿体受康古尔塔格深大断裂之分支断裂苦水大断裂形成的低序次层间断裂破碎带控制,矿体形态为细长脉状.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阳起石化、黄铁矿化及绢云母化等,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石英脉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