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92篇
海洋学   16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9 毫秒
221.
富钴锰结壳分析技术评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简要评介了用于富钴锰结壳成分分析的现代分析技术,包括船上现场分析、陆上实验室的多元素分析、矿物微区分析和元素微区分布特征研究的微探针方法及相关标准物质的研制。讨论了结壳品位分析时的取样问题及干基温度的确定和对“绿色”分析技术的需求。  相似文献   
222.
为了解东菲律宾海新型铁锰结壳中元素的赋存状态, 采用化学提取方法对3个结壳样品进行了物相分析.不同类型结壳中成矿和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总体一致, 表明它们形成于相近的地质和海洋环境中.成矿元素中的Fe和Cu绝大部分赋存在残渣态中, Mn、Co和Ni则主要赋存在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中, 并且埋藏型结壳样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中赋存了相对更高比例的成矿元素.三价稀土元素主要集中在锰氧化物结合态中.两个沉积物表层结壳样品中的Ce主要集中在残渣态中.而埋藏型结壳样品中的Ce则主要赋存在锰氧化物结合态中, 这可能与该样品此相态中赋存了相对较多的Mn有关.呈碳酸盐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的稀土元素含量仅各占稀土总量的1%左右, 表明两者对结壳中稀土元素的富集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223.
人工合成锰矿物实验及其产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单连芳  曲高生 《矿物学报》1998,18(3):281-291
通过在蒸馏水中0~10℃条件下,在含Cu、Co、Ni和有机质溶液以及不同底质的合成海水中(常温常压)合成锰矿物。结果得出,初始锰矿物是黑锰矿;控制锰矿物形成的条件是,除必要的物质来源外,起决定作用的是形成环境的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在含硅质粘土和钙质软泥的试管中产生三层沉淀物:上部层主要是菲细粒(粒径0.5~1.5μm)黑锰矿,中间层为菲细粒黑锰矿和黑锰矿微结核(粒径5.8~43.5μm),下部层分别为含黑锰矿微结核的硅质粘土和钙质软泥。有的实验中在硅质粘土或钙质软泥上面形成一层厚度为20~33μm黑锰矿结壳。这种结壳上表面的突起和埋藏型结核的表面相似,下表面的小突起里定向排列。  相似文献   
22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带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研究了土壤热磁组分的形貌特征、结构、表面性质及矿物组成,并与化学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土壤热磁组分对矿化指示元素的富集作用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热磁组分以铁锰氧化物为主,是由土壤中非晶质铁锰氧化物转化而来的。通过对土壤、土壤热磁组分、土壤非磁性组分中铁锰氧化物与成矿及其伴生元素的相关关系分析,证实了土壤热磁组分对矿化指示元素的富集作用,为深化土壤热磁组分测量方法的基础理论提供了依据。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热磁组分测量较常规土壤测量具有更强的发现由深部矿体引起的微弱矿化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225.
湖南“湘潭式”锰矿是华南扬子地块东南缘南华纪沉积型锰矿的重要组成部分。含锰岩系赋存于大塘坡组底部碳酸锰层中,矿石类型主要为致密块状、条带状和互层状碳酸锰矿石。菱锰矿呈显微“球粒”状,多具3层圈层构造,类似“薄皮鲕”的特征。锰矿石MnO含量为12.08%~40.02%,平均28.93%,具有较低的Fe/Mn值(0.01~0.32)和较高的P含量(0.058%~0.190%),从工业用途的角度,属低Fe高P型锰矿。“湘潭式”锰矿石微量元素相对PAAS具有明显的Co、Mo、Sr富集和V、Cr、Ni、U等亏损,中稀土元素相对轻、重稀土元素富集,呈“帽式”配分模式。“湘潭式”锰矿与黔东“大塘坡式”锰矿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富集亏损特征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反映了它们可能存在相似的成矿背景。“湘潭式”锰矿石较低的Al/Mn(0.02~0.35)、Al/(Al+Fe+Mn)值(<0.35)和较高的(Fe+Mn)/Ti值(>25),表明锰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热液活动,但锰矿石Ce正异常及弱的Eu负异常表明其并非典型的海相热水沉积,且Al_(2)O_(3)-SiO_(2)图解显示锰矿石为正常海水沉积。综合认为,“湘潭式”锰矿的锰质来源于非成矿期的海底热液活动。锰矿石Fe、Mn分离显著,U、V亏损和Mo富集的特征表明Mn沉淀时水体环境可能较为氧化。锰矿石具有明显的Ce正异常,且Ce/Ce^(*)值与Mn含量之间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Mn是在氧化环境中,以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富集,具有与现代海底水成Fe-Mn结核类似的沉淀成因机制。与“大塘坡式”锰矿床类似,“湘潭式”锰矿具有负的δ^(13)C_(carb)值(−9.9‰~−4.3‰),锰矿石中Mn含量和δ^(13)C_(carb)值具有显著相关性,同时考虑到锰矿石S元素的陆源特征、黄铁矿的缺乏和新元古代海水中较低的SO_(4)^(2−)含量,有机质早期成岩阶段,锰氧化物作为主要电子受体氧化有机质为锰碳酸盐岩沉淀提供了HCO_(3)^(−)。但锰矿石δ^(13)C_(carb)明显高于其有机碳库δ^(13)C_(org)(−34.4‰~−32.58‰),且比地质历史时期重要碳酸锰矿床的δ^(13)C_(carb)值更为集中,说明海水可能提供了更多的碳源,锰碳酸盐岩沉淀可能发生在靠近海水–沉积物界面的位置。  相似文献   
226.
厚结壳的形成条件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对于大洋厚结壳的研究较少,而厚结壳是未来开发利用的重点,同时它记录的地质历史长,控制和影响结壳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必然能在厚结壳上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开展厚结壳的形成条件及控制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地质统计方法,对厚结壳的定义、结壳厚度与水深、结壳厚度与基岩、结壳生长与构造活动、结壳厚度与沉积速率、结壳厚度与经纬度、结壳厚度与主成矿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结壳的厚度变化受控于水深、基岩、构造活动、沉积速率、经纬度等因素,同时结壳厚度与主成矿元素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27.
洋底铁锰结核和结壳的平均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文献资料和原始资料,确定了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铁锰结核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计算了太平洋海底山的微型铁锰结核,海底结构和含钴铁锰结壳的平均成分。为了对比,援引了洋底结核和结壳热液形成物的成分资料。对上述各形成物类型指出了其化学成分的最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228.
砷在天然环境中的迁移富集与氧化还原状态密切相关.盆地环境地下水中砷的活化迁移机制主要为沉积物中铁/锰氢氧化物由氧化还原条件变化导致发生还原性溶解进而释放吸附在其表面的砷.钼及钼同位素为氧化还原环境的重要指示参数,且铁/锰氢氧化物对钼同位素分馏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将地下水的钼同位素应用于砷的活化迁移规律研究.大同盆地地下水中钼同位素比值(δ98 Mo)范围为-0.12‰~+2.17‰,相比于淡水中钼同位素组成偏重.桑干河河水的δ98 Mo为+0.72‰,与文献报道的河水平均钼同位素比值+0.7‰相当.大同盆地地下水中δ98 Mo与硫化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MoFe-S复合物可能形成于特定条件下,并优先利用水溶液中轻的钼使地下水中δ98 Mo比值升高.砷浓度与钼浓度之间的微弱负相关以及砷浓度与钼同位素之间的正相关说明,Mo-Fe-S的形成过程可能与同环境中As-Fe-S的复合物的形成存在竞争关系,进而使得地下水中砷富集.地下水中相对偏高的δ98 Mo可能来源于铁的氢氧化物对溶液中轻的钼的吸附速率高于先前吸附在铁的氢氧化物的钼的释放,且铁的氢氧化物对水溶液中钼的再吸附这一循环过程会导致地下水中钼浓度降低及钼同位素比值的升高.钼同位素指示的循环性的铁的氢氧化物的还原溶解及再氧化过程对砷的富集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29.
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针对富钴结壳资源调查的地质经济评价工作进行了探讨,对影响富钴结壳资源量评价的几个关键指标,海山地形及其坡度,富钴结壳覆盖率,厚度,品位,丰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沿等高线和垂直于等高线进行勘探网点布设和根据勘探进程合理选择评估方法的建议,鉴于目前我国以勘查圈定矿区为主要目的,故暂拟侧重于地质资源量评估,在鉴探早期和后期以算术平均法为主,中期以克拉格法为主。  相似文献   
230.
周枫  淩洪飞  蒋少涌 《地球学报》2005,26(Z1):199-199
现代海洋中的水成 Fe-Mn 结壳的 Nd 来自当时周围海水,因此利用 Fe-Mn 结壳可以恢复新生海洋 Nd 同位素演化历史,进面了解古海洋环境和古气候变迁信息。海洋中 Nd 的来源包括河流或陆源 Nd、大陆边缘沉积物和风成粉尘中的可溶 Nd,以及洋中脊热液蚀变来源的 Nd。对海水、水成成因铁锰结壳和结核、洋脊热液喷发和河流输入的 Nd 同位素研究发明,陆源物质控制着大洋中溶解的 Nd。对于风尘输入对大洋中的REE的影响还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来自大陆和火山的风尘是某些局部大洋中的 REE 的重要来源,风尘与海水间的 REE 交换引起了某些洋区中 Nd 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相反,另有学者认为风尘对北太平洋中的溶解 Nd 总量没有影响。笔者分板子一块来自中北太平洋的铁锰结壳样品(MDD53)的 Nd,Pb 同位素,得到了该区新生代以来的 Nd,Pb 同位素演化历史。通过对比该结壳和岩心 LL44-GPC3 中粉尘的同位素演变曲线,发现二者的 Pb 同位素变化规律十分相似,证明结壳中的 Pb 主要来自粉尘。与 Pb 同位素相反,二者的 Nd 同位素演化完全不同。中国黄土的ENd值远低于中太平洋深水中的ENd值。因此,笔者认为风成粉尘对太平洋深水中溶解的 Nd 总量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结壳的 ENd值介于大陆和岛弧火山的值之间,说明新生代太平洋海水中的 Nd 主要来自河流、大洋边缘大陆风化及大洋环流携带大源自其他大洋的 Nd,新生代 Nd 同位素比值的增长主要是国为太平洋边缘岛弧的风化剥蚀作用和火山活动的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