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60篇 |
免费 | 2611篇 |
国内免费 | 14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29篇 |
大气科学 | 848篇 |
地球物理 | 4876篇 |
地质学 | 2770篇 |
海洋学 | 1601篇 |
天文学 | 84篇 |
综合类 | 645篇 |
自然地理 | 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2篇 |
2023年 | 319篇 |
2022年 | 380篇 |
2021年 | 420篇 |
2020年 | 369篇 |
2019年 | 415篇 |
2018年 | 326篇 |
2017年 | 299篇 |
2016年 | 299篇 |
2015年 | 373篇 |
2014年 | 472篇 |
2013年 | 414篇 |
2012年 | 502篇 |
2011年 | 429篇 |
2010年 | 422篇 |
2009年 | 425篇 |
2008年 | 393篇 |
2007年 | 379篇 |
2006年 | 334篇 |
2005年 | 329篇 |
2004年 | 302篇 |
2003年 | 307篇 |
2002年 | 280篇 |
2001年 | 312篇 |
2000年 | 222篇 |
1999年 | 245篇 |
1998年 | 235篇 |
1997年 | 233篇 |
1996年 | 272篇 |
1995年 | 247篇 |
1994年 | 258篇 |
1993年 | 242篇 |
1992年 | 200篇 |
1991年 | 191篇 |
1990年 | 199篇 |
1989年 | 156篇 |
1988年 | 63篇 |
1987年 | 35篇 |
1986年 | 43篇 |
1985年 | 39篇 |
1984年 | 39篇 |
1983年 | 32篇 |
1982年 | 33篇 |
1981年 | 26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25篇 |
1976年 | 20篇 |
1974年 | 18篇 |
1965年 | 30篇 |
1954年 | 2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天山地区流动重力重复测量资料前兆异常识别判断据、地震预报指标及效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5年以来的流动重力重复测量资料的统计分析,认为在Ms5.0左右及大于Ms5.0地震前重力资料有显著的前兆异常.异常识别判据定为相邻两期段差变化绝对值大于、等于40×10-8m@s-2.预报指标发震时间为测出异常后12(±6)个月内;地点在异常测段周围150 km(特殊地质构造关系250 km)范围内;震级一般为Ms5.0左右(异常量大于70×10-8m@s-2时为5-6级).预报效能评价为66.13%. 相似文献
972.
分析了采用细胞自动机研究波动问题的建模方法,针对一维、均匀、各向同性固体介质中弹性纵波的微观机制,借用一经典弹簧振子模型、细胞自动机格子气模型,以及量子力学中的无限深势阱模型,建立了一个细胞自动机有限深势阱模型,从量子力学角度出发,基于介观物理和纳米概念,以微观精子的德布罗意假设为基础,利用薛定谔方程,讨论了该模型中粒子(分子组)的振动速度与粒子物质波波速之间的联系,给出了模型中的波动方程,得出ζ=Vp(ζ为粒子振动速度,Vp为物质波纵波波速)。同时还讨论了模型中粒子的大小和能量传递问题,引入引力场,得出了能量及引力势的量子化条件,另外,对声波速度、格子气粒子振动速度和本文模型中分子组振动速度进行了比较;还对本文模型中的粒子能量分布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73.
本文共分 1 0章 :第 1章为引论 ;第 2~ 6章为基础理论 ;第 7~ 1 0章为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 5个方面。1 )第 1章引论部分综述了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现象和分类 ,从发展沿革、理论方法及成果、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地壳介质弹性各向异性和电性各向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题 :将地震学中的S波分裂法与电法中的大地电磁测深法联合起来解释地震过程中的各向异性动态特征与发震应力场的关系。围绕这个主题设定了 2个核心 :一是建立地壳介质电性各向异性微观模型 ;二是基于 EDA(广泛扩容各向异性 )裂隙模型… 相似文献
974.
1920年海原大地震作为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大陆震级最高、伤亡最多的极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开启了我国用现代地震学方法研究大地震的新篇章,在我国地震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矩震级为MW(7.9±0.2),与文献和大众广泛接受的M8(1/2)的数值相差较大。本文通过对震级标度及其演化历史的总结和梳理,阐述了仪器记录早期阶段基于地震波波形振幅和频率的震级标定存在系统偏差的问题,这与仪器限制、台站稀疏、标定不统一等因素有关,也使得1920年海原大地震和同时期世界上其它一些重要大地震的震级不同程度被高估。在各种震级标度中,矩震级MW与地震破裂面积和位移等物理参数关联,是地震震级的最佳标定方法。震级作为表述地震大小和能量的重要参数,被广泛地用于评估断层未来的地震潜势;震级的偏差对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样式的研究会产生重要影响,并造成基于历史地震资料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灾害评估等产品的可信度降低。因此,本文倡导对历史地震震级进行检验和修订,并建议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震级采用矩震级MW(7.9±0.2)表... 相似文献
975.
976.
分析了大华北浅源地震与日本海西部及我国东北深震的关系,认为本世纪来日本海西部—我国东北深震经历了5个相对活跃期,大华北各地震区相应经历这5个活跃期的影响期。根据大华北M≧6级浅源地震与深震活动的相关性,建立了太平洋板块楔形俯冲带端部重大深震事件导致大华北浅源M≧6级地震发生的板块俯冲模型,应变波传播速度约94km/年,地表视速度约100km/年。重大深震事件突出、模型稳定性强,预测实验表明模型公式可做大华北地震监测参考。用本模型可以解释浅源地震迁移、各地震区地震与深震活动相关等现象。 相似文献
977.
局部隆起或凹陷地形中的Love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曲线坐标的方法研究局部隆起或凹陷地形中的Love波频散问题。文中用曲线坐标描述地形并给出了满足界面边界条件的波动方程在不同层次中的解答,从而给出了Love波的频散方程和曲线。在局部隆起或凹陷地形中,Love波的频散不但与频率有关,而且受局部地形形状的影响。作为算例,本文给出了局部隆起或凹陷地形中Love波的频散曲线,并与经典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78.
979.
香山绝对点的重力非潮汐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88年3月-2001年3月中国地震局和中国计量科学院合作用NIM-Ⅱ仪器在香山地震台进行58次绝对重力测量,其中44次同时量测了地下水水位。本文从角度研究了香山点重力变化的机理。主要结论:(1)地下水活动是重力变化的主要局部干扰源,它与重力观测值分段相关,可用一个5次多项式进行改正;(2)局部地壳形变的影响甚小,可略而不计;(3)地震活动导致重力值发生短期变化,最大幅度达0.333μms^-2;(4)1989-2001年重力值近于线性地下降了0.191μms^-2,平均速率为-0.0147μms^-2/a属全球性或区域性重力变化。 相似文献
980.
张北Ms6.2地震前重力异常及异常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晋北和辽西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及力学机制,分析了1998年张北Ms6.2地震前后出现在震中外围地区的重力异常变化,对沿深部断裂附近出现的重力异常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沿深部断裂出现的重力异常可作为地震前兆场的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