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9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及NCEP再分析资料,针对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气象服务过程,对海雾维持和消散两个阶段的气象要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当能见度低于1 000 m时,相对湿度为99%,能见度介于1 000~2 000 m之间时,相对湿度为95%~99%。2)近地面层30°N以北黄海海域持续吹东南风,并在青岛形成水汽辐合中心,有利于青岛形成海雾;当东南风转为东北风,水汽辐合中心减弱或消失时,海雾趋于消散。3)在海雾维持阶段,逆温层最低高度稳定在980 hPa以下,总逆温差逐渐增强,逆温梯度跃升与海雾强度增强同步;最大逆温层厚度和逆温层总厚度下降12 h后海雾逐渐减弱,逆温层最低高度上升时能见度也随之上升。4)白天逆温层之上为下沉运动,之下为上升运动,夜间700 hPa之下均为上升运动,且上升运动中心位于逆温层之下,这种垂直结构有利于逆温层和海雾的维持;当逆温强度减弱,垂直运动穿越逆温层贯穿700 hPa以下对流层时,海雾趋于消散。  相似文献   
92.
根据2002年1月的温度场和大气污染浓度强化监测资料,分析成都市冬季逆温特征.成都市的冬季逆温主要为上部逆温,出现频率为62.9%;通过分析其上部逆温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认为成都市冬季逆温对大气污染扩散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03时上部逆温对≤75m的低矮源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而对高架源污染物的扩散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3.
宝鸡市重度灰霾天气气候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庞翻  韩洁  王婷 《陕西气象》2013,(6):22-25
利用陕西省宝鸡市11县区气象站1981—2011年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及2000--2011年地面天气图资料和西安站探空资料分析宝鸡市重度灰霾的时间分布,重度霾日气象要素场及天气形势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1年宝鸡市年均重度灰霾24站次,呈上升趋势,趋势倾向率为4.7站次/10a;重度灰霾主要发生在冬、秋季,冬季最多,占总数的72.2%,11月至翌年2月,4个月共占83%;空间分布具有东北及南部少、中间多的特点;重度灰霾的出现和地面天气形势以及08时接地逆温有密切关系;适宜的相对湿度、风速是重度灰霾日形成的重要条件;重度灰霾站次与平均最长连续无降水日呈正相关,与月降水量、月降水日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4.
杭州市大气逆温特征及对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3-2009年杭州市逐日探空观测资料及杭州市环境监测站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资料,对杭州市主城区低空温度层结特征及与3种主要空气污染物(SO2、NO2和PM10)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市主城区低空大气温度层结全年以弱稳定为主,一年四季皆有逆温层存在;冬半年逆温发生频率高于夏半年,逆温层厚度冬季较厚、夏季较薄,逆温强度秋季最强、夏季最弱。通过计算污染物浓度与逆温特性的相关关系,发现污染物浓度与逆温层底高呈负相关,与逆温频率、厚度、强度呈正相关,由此说明杭州市主城区低空大气逆温层结状况是影响该市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5.
地面倒槽、华北地形槽和地面弱高压是天津冬季雾日多见的地面气压系统。为了解雾事件在上述三种天气系统下近地面层气象要素的演变规律,利用天津市250m气象铁塔梯度观测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别选取2002、2003和2004年相应气压场下的雾个例,比较分析了冬季雾天近地面层结构及低层水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三种天气系统条件下,均存在近地层逆位温层结和增湿现象,近地面40m以下高度为弱风。(2)地面倒槽形势下的平流雾过程中,逆温层结稳定且厚达千米,近地层呈多层逆温或弱逆位温层结;80m以上,雾前风力较强,雾中风力较弱;低空各层水汽显著上升时间提前于起雾时间约15h,且日夜增速持续均匀,雾中呈现出逆湿特征,雾顶超过250m。(3)华北地形槽和地面弱高压下的辐射雾过程中,日落后近地面浅薄逆温层结生成并于05时(北京时间,下同)左右达最强,日出后减弱,于11时左右消散;仅夜间近地层水汽显著增加,且塔层250m逆温强度达到3.0℃时才开始出现,距起雾时间约2~9h;雾形成后,逆温层底抬升,雾体中逐渐演变呈不稳定层结;雾中呈现下湿上干特征,雾厚分别为80m和60m左右。(4)华北地形槽和地面弱高压下的风廓线演变规律有显著差异,即前者80m以上6m.s-1左右南风和北风呈规律性日变化转换特征,而后者250m低层大气恒为弱风控制。  相似文献   
96.
利用敦煌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外场加强观测试验数据,分析了夏季干旱区边界层高度、逆温逆温强度以及频率密度的特征.结果表明,虚位温垂直变化的极值可以确定对流边界层(CBL)、稳定边界层(SBL)和残留层顶(RLT)的高度.夏季敦煌干旱区CBL、SBL和RLT的高度平均为2.09 km、594 m和3.53 km,三者逆温层强度(△θv,zi)平均为0.084~0.088 K·(10 m)-1.CBL高度基本遵从均匀分布,SBL和RLT高度分别遵从显著的伽玛分布和极值分布,三者的△θv,zi均遵从显著的伽玛分布.CBL高度与△θv,zi的联合频率密度在0.05≤△θv,zi≤0.1 K·(10 m)-1的线状区域中最大,SBL高度与△θv,z.的联合频率密度在SBL高度<1 km、△θv,zi=0.1 K·(10 m)-1和0.025 K· (10 m)-1附近的两区域中较大,RLT高度与△θv,zi的联合频率密度则在RLT高度等于3.5 km附近且△θv,zi=0.11或△θv,zi=0.06~0.08 K· (10 m)-1的区域中较大.  相似文献   
97.
利用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观象台的探空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60—2013年北京地区2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冻雨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其发生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3年北京地区11月至翌年4月均可能出现冻雨天气,北京东南部的大兴区和通州区、西北部的昌平区为冻雨发生相对较频繁的地区。低层丰富的水汽和抬升条件有利于冻雨天气的出现,大气层结的垂直结构可分为无融化层(整层<0℃)和有融化层(冷—暖—冷)两类,两种类型冻雨出现的概率相当(各占50%)。通过对北京地区冻雨天气过程典型个例的对比研究发现:850—700hPa暖平流对逆温强度的变化有重要影响;无融化层时,云顶高度较高,700hPa以下气层温度为-10~0℃,降水以过冷却水的形式降落至地面发生冻结形成冻雨;有融化层时,湿层较浅薄(位于850hPa以下),暖湿空气在近地层的"冷垫"上滑行,是此类冻雨发生的有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8.
兰州市冬季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安兴琴  吕世华 《气象科学》2007,27(4):374-380
本文利用甘肃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合作项目"兰州市大气污染及对策研究"所获得的系留气球探空资料,并且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兰州市冬季大气边界层温度场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没有特殊天气过程的典型冬季代表性时段,山谷城市兰州逆温边界层结构无论白天或夜间都存在,而且经常出现多层逆温和白天的脱地逆温情况,只有当冷空气过境时,逆温现象才减弱或消失;与观测结果相比较可以看出,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上反应了温度场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9.
北京春季城市热岛特征及强热岛影响因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北京地区地面气象观测台1990-2004年4月的气温资料,分析了近15a北京春季城市热岛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夜间城市热岛要强于白天。还分析了春季一个强热岛形成和减弱消失过程的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北京春季夜间特定条件下存在强热岛,强热岛中心在白家庄、天安门、公主坟连线的主城区;白天强热岛会减弱消失。强热岛在夜间形成的原因是日落后郊区地面大气降温速率和幅度远大于城区地面大气。白天有日照的晴夜北京城、郊地面风场很弱(≤1.0m/s),多个测站甚至出现静风,同时城区垂直方向上15m高度以下持续存在很弱(≤1.5m/s)的风场,城区320m高度以下大气持续存在强逆温,这些因素共同促使春季强热岛的形成和维持。强热岛在白天减弱消失的原因是日出后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引起郊区地面大气升温速率和幅度大于城区地面大气,同时城区大气稳定度减弱、城区大气逆温消失、城郊地面风速增加。  相似文献   
100.
北京秋季城市热岛效应及其气象影响因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北京地区地面气象观测台1990~2004年10月的气温资料,分析了近15年来北京秋季城市热岛的特征,结果表明,北京秋季夜间城市热岛要强于白天.此外,对比分析了一个强热岛和一个弱热岛的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北京秋季夜间特定条件下存在强热岛,白天城市强热岛会减弱消失,城市强热岛的日变化非常明显.夜间城市强热岛形成和维持是多个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白天日照充足的晴夜,北京城郊地面风场很弱(≤1.0 m·s-1),同时城区垂直方向47 m以下大气风场持续很弱(≤1.0 m·s-1),城区320 m以下大气持续存在强逆温.日落后郊区地面大气降温速率和幅度远大于城区,促使夜间强热岛的形成和维持.白天日出后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所引起的郊区地面大气升温速率和幅度大于城区,城区大气稳定度的减弱以及城区大气逆温的消失是夜间强热岛减弱并最终消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