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238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63年   4篇
  1960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构造的平衡剖面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程光锁 《地球学报》2008,29(5):563-570
笔者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利用平衡剖而反演技术,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3条代表性剖面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与发育史.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山前冲断带构造变形强度由北到南整体表现为由弱变强,反冲断层位移逐渐增大、反冲断层所滑脱的层位亦逐渐加深.纵向上划分为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和滑脱型褶皱-冲断带;在横向上不同构造带之间通过相邻构造的变形样式和滑脱层位的渐变实现位移的传递、转换和互补,从而保持褶皱-逆冲断层累计缩短最沿走向有规律的渐变关系.  相似文献   
392.
赵腾格  侯泉林  石梦岩  丁林 《岩石学报》2021,37(8):2483-2501

北京云蒙山变质核杂岩东南缘的大水峪韧性剪切带是认识云蒙山变质核杂岩构造演化的关键。本文通过变形温度区间估算、有限应变测量以及运动学涡度计算等手段对大水峪韧性剪切带的应变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长石石英温度计与EBSD石英组构分析结果表明剪切带的变形温度区间为480~650℃。剪切带南西段的变形温度自北向南逐渐降低,北东段的变形温度由岩基向断层方向先降低后升高。有限应变测量结果指示剪切带的变形整体经受压扁作用为主,南西段的压扁程度与韧性位移量均大于北东段。运动学涡度的计算结果表明剪切带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受纯剪切控制。南西段的运动学涡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北东段的运动学涡度由岩基向断层方向先减小后增大。据此认为岩浆作用是导致云蒙山变质核杂岩形成的主导因素,大水峪韧性剪切带北东段的拆离过程可能受到了东侧岩体的阻挡。

  相似文献   
393.
郯庐断裂带南段晚期韧性剪切带涡度分析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剪切带通常都是简单剪切和纯剪切叠加的一般剪切的产物。通过测量韧性剪切带的运动学涡度,可以很好地解决剪切带变形过程中究竟是简单剪切占优势还是纯剪切占优势的问题。本次研究中利用石英C轴组构与主应变比值的方法以及石英C轴组构与斜列颗粒形态的方法,测量了郯庐断裂带南段晚期韧性剪切带的运动学涡度。获得的运动学涡度主要介于0.80~0.95之间,明显大于0.75且小于1,指示郯庐晚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变形以简单剪切为主的同时,还存在一个纯剪切分量。根据本次研究获得的涡度值、断层产状以及断裂带的运动学特征综合分析,可以认为郯庐晚期韧性剪切带是一个具有压扭性质的走滑构造。并且,本次工作中获得的运动学涡度支持伊佐奈崎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边界为典型的汇聚型板块边界的现有成果。  相似文献   
394.
大别造山带西段南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红安—大悟地区构造填图的结果,结合室内显微镜分析,给出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序列、变形几何学特征和运动学方向。本地区经历了两期构造变形,早期变形(D1)是发生在地壳中部层次向北的韧性剪切推覆,形成了区域性、透入性的面理和线理构造,第二期变形(D2)是向较浅层次的向北东方向的逆冲推覆,形成了控制地层分布的区域性褶皱和各种露头尺度的小褶皱。结合已有的构造年代学结果,西大别南部的变形历史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40Ma到225~210Ma的韧性剪切变形;第二阶段为早于195Ma的褶皱变形,二者均表现为总体由南向北的运动学特征,揭示出大别造山带折返过程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395.
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伸展运动学特征及剪切作用类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王新社  G.ADavis 《地质通报》2002,21(4):238-245
叠加于大青山晚侏罗世大型推覆体之上的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具有与经典变质核杂岩相似的几何形态和构造组成。核杂岩表面为多重拆离,南翼主拆离断层系控制了山前坡地地貌,北翼拆离系发生褶皱并呈分叉状。糜棱状岩带中的线理、面理和拆离断层面及其擦痕等构造要素产状协调一致,宏观同向伸展褶劈理(C′)产状与拆离断层一致,少数已扩展为断层;显微C′具有与宏观C′相似的特点,为同向伸展褶劈理扩展为低角断层提供了显微尺度依据。运动学标志,如不对称褶皱、不对称布丁、不对称眼球、S-C组构、石英条带斜交面理以及C′等,指示核杂岩拆离系发生了褶皱并且具有相同的上盘向南东的剪切运动。  相似文献   
396.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建立在盆地成因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基础之上,其中包括运动学模型、运动学—流变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运动学模型在预测盆地热流演化方面具有优势,但在预测构造沉降等几何形态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运动学—流变学模型的优势在于构造演化模拟,在热演化方面类似于运动学模型;动力学模型蕴含着潜在的巨大优势,只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阻碍因素。构造热演化正演模型的进一步完善及正、反演模型的匹配将是未来构造热演化模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97.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广泛存在, 自北向南分别沿着嘉山盆地的东、西边界、合肥盆地东界与大别造山带东界分布。走向上自北向南由北北东向转为北东向, 倾向上与早期盆缘正断层一致。这些活断层以逆右行平移活动为主, 显示了逆冲分量随着断层倾角变小而增大的现象。依据一系列活断层擦痕实测数据的反演, 指示它们活动时的应力状态为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 与现代应力状态一致。从多种现象综合分析, 本文认为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应为中更新世, 从而该段没有强震记录或小震群集现象。本次工作表明, 区内活断层主体上是早期盆缘正断层直接复活成因。由于其第四纪期间有限的累计垂直位移分量, 并没有改变白垩—古近纪盆地发育阶段的地貌格局。  相似文献   
398.
极摩尔圆法计算二维平均运动学涡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江  张进江  张波 《地质科学》2012,47(1):13-21
通过有限应变椭圆长短轴比(Rs)和长轴与剪切面夹角(α)构建极摩尔圆,本文计算得出二维平面应变平均运动学涡度(Wm)计算公式为Wm=cos ,并以此绘制了Wm关于Rs和α的等值线投影图。公式计算和有限应变数值投影都是计算平均运动学涡度的简捷有效的方法。极摩尔圆计算提供了判定剪切类型(简单剪切,纯剪切,减薄一般剪切,增厚一般剪切)的两种方法:α值判定瞬时应变剪切类型; Rs×tan2α值判定有限应变剪切类型。  相似文献   
399.
苏鲁造山带北侧构造演化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横穿诸城凹陷的南北向反射地震剖面揭示,苏鲁造山带北侧边界的中上地壳中存在着三层结构,即上部的胶莱盆地沉积盖层、中部的苏鲁楔状地体和下部代表华北板块的胶北地体;诸城凹陷边缘和内部断裂均显示同沉积正断层性质,苏鲁楔状地体中发育一组向北仰起的叠瓦状逆冲断层,而胶北地体显示了向南俯冲的态势.由此而论,可能存在着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相向俯冲于苏鲁地体之下的陆陆碰撞机制,苏鲁地体可能具有与大别地体相似的花状造山带结构.  相似文献   
400.
“V”型共轭走滑断裂是指共轭角为钝角的共轭走滑断裂,其“V”型开口方向为锐角且指示最大拉伸方向.前人开展了大量关于“V”型共轭走滑断裂发育背景及动力学机制的研究,但是目前未有针对“V”型共轭断裂几何学、运动学有关的综述.归纳已有“V”型共轭走滑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总结现存的“V”型共轭走滑断裂的动力学机制,并选取青藏高原东南缘“V”型共轭走滑断裂,进行实例分析.分布于美国西部、欧亚板块中西部和西藏中部的“V”型共轭走滑断裂特征揭示共轭角大小与断裂滑动速率及断裂长度均呈负相关关系.“V”型共轭走滑断裂的成因主要有:(1)断裂剪切面的后期旋转,(2)断裂形成于先存构造薄弱带,(3)断裂遵循对偶一般剪切模型,(4)断裂遵守最大有效力矩法则.基于地球物理数据、地形高差对比以及几何特征的分析,认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块体内部的巴塘-理塘共轭走滑断裂和得荣-乡城共轭走滑断裂的成因机制符合对偶一般剪切模型中的重力扩展,这为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下地壳连续变形的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