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58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鄂霍茨克海地质,地球物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对西太平洋北部的边缘海鄂霍茨克海的地质、地球物理工作,如海底地貌与沉积情况,海底挖掘的探查工作与成果,热流测量与岩浆活动研究,地磁场与重力场分布特征与深部物质运动的分析以及油气资源勘探等方面作了调研与论述,并提出了几点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72.
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中国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区域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而中国边缘海系统碳循环研究相对薄弱。简要回顾中国碳循环(以现代过程的描述为主)的研究动态,重点阐述中国边缘海碳循环研究概况及CO2的海-气交换、有机碳循环、颗粒有机碳的输出、河流的输运等海洋碳循环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汇总补充及数据更新的基础上勾画了中国区域碳循环框架。我们认为,中国的区域碳循环过程尚有诸多未知量和不确定性,缺乏把陆、海、气作为一个系统的综合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尤其需要加强。中国边缘海的碳循环研究应当围绕CO2的汇源过程这一碳循环的中心问题,深入开展边缘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及其与大气CO2的耦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3.
南海的右行陆缘裂解成因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周蒂  俞何兴等 《地质学报》2002,76(2):180-190
南海成果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也关系到特提期,环太平洋两大超级会聚带的相互作用,是国内外地学界长期研究的热点问题。西太平洋边缘海内带,尤其是日本海和南海在形成时代,海盆形态和海底地貌,海底扩张的多轴,多阶段,由东向西扩展特征,岩石圈地幔的地球化学异常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可能在成因上也相似,南海的海盆的楔形的楔形形状,海底扩张及陆架盆地的断陷的由北向南发展和自东向西推进的特征,地壳伸展减薄和海底扩张程度的由东向西减弱都可用尖端向西的“剪刀模型”来描述,即南海的张开是近南北向右行剪切力作用下东亚陆缘发生裂解的结果。南海张开的同时在海盆内及其西缘印支半岛上发育大量近南北向右行走滑断裂,表明当时存在区域性的近南北向右行剪切应力,而在其东缘现在看不到大型近南北向右行走滑断裂,可能是在中中新世以后受从赤道附近近滑移北上并沿马尼拉海沟仰冲的菲律宾群岛所破坏的结果。晚中生代以来,在西太平洋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西段(印度)及东段(澳大利亚)先后发生了朝欧亚大陆的,不同方向和速度的会聚。在这三大作用的复合和竞争的动力学背景下,东亚陆缘发生了有地幔参加传动的“超级剪切”,其应力场经历了左行压扭体制和右行张扭体制交替的阶段性变化,正是在特提斯构造域西段的会聚起主导作用的阶段,东亚陆缘在右行张扭应力场作用下发生裂解,形成了南海和其他内带边缘海。  相似文献   
74.
75.
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制约表明,华南的茂名与三水盆地从92~38Ma期间有近连续的火山喷发,并在(56±2)Ma火山作用源区发生了急剧的转折。这与东亚边缘海盆地最早伸展在时间上和构造方向上是一致的,形成了一系列NE向左旋剪切伸展盆地以及南海南西海盆、苏拉威西海、西菲律宾海等洋盆。35~17Ma期间印支块体沿红河断裂向东南挤出,使东亚沿NE向左旋剪切伸展受阻。因此,这一期间华夏块体上没有出现与拉张有关的玄武质岩浆作用,始新世洋盆NE向扩张也逐渐被终止。关于南海的晚第三纪扩张,年代学与构造证据是与根据磁异常确定的32~17Ma扩张期相矛盾的。17Ma以后,华夏、东海至日本海岩石圈均出现了强的NE向伸展,也使印支块体沿红河断裂从左旋挤出转向右旋走滑。南海在这一期间再次出现扩张,应是一个合理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76.
从板块构造观点论南海的成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鑫 《地球物理学报》1981,24(4):427-437
南海是亚洲东部的一个边缘海。从板块构造观点看来,南海及其周围整个东南亚大陆边缘恰好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交汇处,即处于一板块“三叉点”上。 根据此区域内已有的地球物理及地质资料,作者认为南海海盆是新生的边缘海板块而不是沉没的古老地台。 南海的形成是由于新生代早期在其两侧存在一背离式的板块“三叉点”所致,此“三叉点”的位置在海南岛南侧和印支半岛东侧。“三叉点”以东的地壳因局部海底扩张而被推向东,至菲律宾群岛一线,导致南海深海盆(所谓“中国盆地”)的张开和上地幔物质的上涌。 根据资料分析,作者认为南海海底扩张轴是北东向平行于大陆边缘的,扩张的时代是从渐新世晚期至中新世。  相似文献   
77.
西太平洋边缘海对我国冰期干旱化影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亚洲东部在冰期最为壮观的地理变化是边缘海大片浅海陆架的出露成陆。仅从我国到澳大利亚以北的三大浅海区,盛冰期成陆的面积便可达3.9×106km2边缘海中的半封闭海,在冰期时发生海流改组,可以导致表层水温下降的异常。海区面积的减小和海水温度的下降,均导致蒸发量的降低。仅南海的估计,盛冰期水汽供应量便可减少800—1400×109m3/a,约相当现代我国年降水总量的1/8—1/4,是我国陆地冰期气候干旱化的重大因素。  相似文献   
78.
On the basis of gravity field model (EIGEN_CG01C), together with multi-altimeter data, the improved deflection of the vertical gridded in 2'×2' in China marginal sea and gridded in 5'×5' in the global sea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weighted method of along-track least squares, and the accuracy is better than 1.2^# in China marginal sea. As for the quality of the deflection of the vertical, it meets the challenge for the gravity field of high resolution and accuracy, it shows that, compared with the shipboard gravimetry in the sea, the accuracy of the gravity anomalies computed with the marine deflection of the vertical by inverse Vening-Meinesz formula is 7.75 m.s ^-2.  相似文献   
79.
黄亚楠  潘少明  刘志勇 《地理科学》2018,38(11):1892-1903
对海水和沉积物中239+240Pu活度、240Pu/239Pu比值和239+240Pu存量的分析,可以为海洋环境中水团输运、黑潮海水入侵、颗粒物通量、颗粒清除过程、污染物堆积、沉积年代等问题的研究提供有效途径。针对中国边缘海沉积物中239+240Pu活度分布、240Pu/239Pu比值特征和239+240Pu存量进行比较讨论,发现虽然全球大气沉降和太平洋核试验场的输入是中国边缘海沉积物中239+240Pu的2个主要来源,但是中国边缘海海洋环境中不同区域Pu的来源的比例有差异。同时,文中系统探讨了利用Pu端元法研究中国边缘海海洋沉积物中239+240Pu存量的质量平衡模型,这对认识海洋中沉积物的源与汇以及海洋放射性环境状况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0.
冰期旋回中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季节性与暖池的多变性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从南海南部到阿拉弗拉海 ,一系列低纬边缘海处在西太平洋暖池区内 .微体古生物、同位素和有机地球化学 3种标志 ,一致表明末次盛冰期时边缘海的表层水温比开放的西太平洋低得多 .冰期低海面时边缘海浅水区出露成陆 ,深水区水温下降 ,减弱了向大气输送水汽和热量的能力 ,造成暖池在冰期旋回中的多变性 .冰期时冬季风强化不仅使边缘海冬季表层水温下降、季节温差加大 ,而且为热带岛屿带来水汽 ,造成山地雪线和植被带下移 ,可能为解释“热带海区古温度之谜”提出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