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58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海洋生物固氮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润  陈敏 《台湾海峡》2010,29(3):428-433
近年来,海洋生物固氮作用研究已成为海洋氮循环研究热点之一,因为它补充了海洋中的结合态氮,影响着海洋氮储库的收支平衡,进而调控海洋的初级生产力,并因此与海洋颗粒有机碳的迁出以及海洋对大气CO2的吸收密切相关.海洋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主要是在近30a开展起来的,现有观点认为全球海洋生物固氮速率为100~200 Tg/a.15↑N2示踪法和乙炔还原法是最重要的生物固氮速率实测方法,而硝酸盐异常指数法、15↑N同位素收支平衡法、卫星遥测法等则是重要的间接估测方法.束毛藻曾被认为是全球海洋最重要的固氮生物,但近年来也发现了固氮生物在微微(pi-co)级和微(nano)级的分布,表明以往基于束毛藻的固氮速率可能是被低估的.海洋生物固氮作用营养盐限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铁和磷这2个元素的作用,但目前尚无定论.在中国边缘海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还很匮乏,少数研究表明除黑潮区外,由束毛藻所支持的固氮速率并不高.就海洋固氮作用研究的未来发展,指出今后必须在更大时空尺度上开展海洋生物固氮作用研究,以弥补现有实测数据的不足,并获取固氮微生物种类组成的准确信息,在确定海洋生物固氮作用控制因素的同时,追踪新固定氮的流向,进而为海洋氮循环提供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22.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istribution of black carbon (BC)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otal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ΣPAH)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China’s marginal seas. BC content ranges from <0.10 to 2.45 mg/g dw (grams dry weight) in the sediments studied, and varied among the different coastal regions. The Bohai Bay sediments had the highest BC contents (average 2.18 mg/g dw), which comprises a significant fraction (27%–41%) of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preserved in the sediments. In ...  相似文献   
23.
Diatom data of 192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from the marginal sea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together with modern summer and wint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data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of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show that summer sea-surface salinity(SSS) is high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winter SSS and so is summer sea-surface temperature(SST) with winter SST.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SSSs and SSTs are less positively correlated,which may be due to interactions of regional current pa...  相似文献   
24.
东亚边缘海区浮游植物春华的纬向与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ombined studies of latitudi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annual phytoplankton bloom peak in East Asian marginal seas(17°–58°N, including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SCS), Kuroshio waters, the Sea of Japan and the Okhotsk Sea) are rarely. Based on satellite-retrieved ten-year(2003–2012) median timing of the annual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Chl a) climax, here we report that this annual spring bloom peak generally delays from the SCS in January to the Okhotsk Sea in June at a rate of(21.20±2.86) km/d(decadal median±SD). Spring bloom is dominant feature of the phytoplankton annual cycle over these regions, except for the SCS which features winter bloom. The fluctuation of the annual peak timing is mainly within ±48 d departured from the decadal median peak date, therefore this period(the decadal median peak date ±48 d) is defined as annual spring bloom period. A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rises, earlier spring bloom peak timing but decreasing averaged Chl a biomass in the spring bloom period due to insufficient light is evident in the Okhotsk Sea from 2003 to 2012. For the rest of three study domains,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interannual variance trend of the peak timing and the averaged Chl a biomass. Furthermore this change of spring phytoplankton bloom timing and magnitude in the Okhotsk Sea challenges previous prediction that ocean warming would enhance algal productivity at high latitudes.  相似文献   
25.
日本海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福寿 《海岸工程》1995,14(1):37-42
本文主要根据地质,地震,磁力,地热,重力等资料,分析了日本海的地质构造特征。日本海是一个广阔的边缘海,四周被大陆架所围。自东北至西南依次为日本,海盆,大和海脊,大和盆地及马海贫。大和海脊由陆壳物质组成,盆地中心则以洋壳为底。热流值高而变率小,说明日本海是一个成熟的弧后盆地,扩张停止于中新世。日本海在更新世最低海面时,与大洋交换断绝,沉积物中含碳比较丰富,这是一个罕见的特征。  相似文献   
26.
东海和黄海是世界上最发育的陆架之一.由于该地区的水浅,以致表面热传递和风力大的季节变化可以影响水体环流,因此,其环流的季节性变化很大。定量地阐明东海和黄海水体环流的季节变化,可为讨论该边缘海中的物质迁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7.
边缘海形成演化模式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分析了边缘海形成演化模式研究的基本现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了进一步研究边缘海形成演化模式的设想,强调了运用板块-层块构造思想在探讨边缘海形成演化的一般理论模式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8.
2012年1月12-1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2012年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成功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43个国内单位,以及美国缅因大学、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6个海外单位,共298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口头和展板报告摘要92份,包括3个大会邀请报告和58个分会场口头报告。会议由"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办公室主办。  相似文献   
29.
西藏泽当—罗布莎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泽当—罗布莎蛇绿岩是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控于板块碰撞结合带。该蛇绿岩主要由变质橄榄岩、辉长辉绿岩及玄武岩等组成。变质橄榄岩具有低的A l2O3和CaO含量,以富Mg,贫Ti、∑REE为特征,与世界上典型蛇绿岩中方辉橄榄岩的特征值一致。辉长岩和玄武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含有洋脊拉斑玄武岩和大洋岛弧拉斑玄武岩的双重成分,其中高场强元素Nb、Ta、Zr、H f等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等相对富集,具有大洋岛弧玄武岩的特点。辉长岩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为LREE亏损的平坦型,无负Eu异常,与洋中脊玄武岩类似。根据上述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认为泽当?罗布莎蛇绿岩可能形成于边缘海盆地的海底慢速扩张环境。  相似文献   
30.
渐新世以来的南海沉积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维  汪品先 《中国科学D辑》2006,36(9):822-829
对南海张裂以来从渐新世到现代的沉积量进行统计, 进而探讨南海作为边缘海盆地在沉积物分布宏观格局上的特色及其演变过程. 在前渐新世基底之上, 南海海盆接受了1.44×1016 t的沉积, 其中渐新世的沉积总量最多, 堆积速率最高. 南海沉积物主要堆积在陆架和陆坡上的沉积盆地中, 海盆内无大型深海扇发育, 明显不同于开放大洋, 也不同于小型西太平洋边缘海弧后盆地. 南海沉积物分布格局的形成, 区域性构造运动和全球性气候变化等因素起着显著的控制 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