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5篇 |
免费 | 166篇 |
国内免费 | 40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篇 |
大气科学 | 841篇 |
地球物理 | 40篇 |
地质学 | 101篇 |
海洋学 | 114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6篇 |
自然地理 | 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68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62篇 |
2013年 | 53篇 |
2012年 | 50篇 |
2011年 | 47篇 |
2010年 | 56篇 |
2009年 | 66篇 |
2008年 | 48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逐6 h的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12月15—17日江西冬季最强连续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过程是由于南支槽位于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之间,西风气流强度弱和副热带高压的阻挡作用导致槽移动缓慢,长时间滞留导致槽前西南气流沿低层锋区爬坡而形成的。2)冬季暴雨的产生与充沛的水汽输送、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较长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且与700 h Pa高度层上的水汽、动力等条件联系更紧密。3)相比一般汛期暴雨过程,冬季暴雨过程中比湿、K指数等明显偏小,大气层结比汛期暴雨要稳定得多,但该次暴雨过程在垂直速度、散度、水汽输送条件非常接近汛期暴雨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82.
江淮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收支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该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中国东部区域1991年和1994年这两个夏季旱涝典型年的降水状况、水汽输送及收支状况等进行了综合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流域夏季旱涝形势的形成更多地取决于流经其上的东西向水汽输送的变化。南亚夏季风强弱的变化对江淮流域的旱涝形成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中国东部夏季的偏西水汽输送主要来自西南地区西边界,江淮流域夏季干旱年该地区西边界的水汽输入明显比洪涝年减少,因而在未来的中国东部旱涝预测中要特别重视西南地区西边界的水汽输送状况。 相似文献
83.
利用EC再分析资料、VDRAS资料以及多种观测资料,对2014年8月16日天津地区非典型环流形势下局地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对流发生前,偏东气流将海上暖湿空气输送到天津上空,使得天津上空大气水汽含量突增,为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2)天津西侧雷暴在近地面形成辐散气流,向天津地区输送干冷平流形成干线,当锋生扰动向东推进时,与来自渤海湾的暖湿气流相遇,加强了扰动,触发了天津城区附近对流的发展;(3)干线在东移过程中,与正在向北推进的阵风锋在天津东南部的水汽大值区相碰,且阵风锋以南的中尺度急流为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使强降水的进一步发展;(4)近地层冷暖空气的交汇,配合中低层气旋式切变,为降水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84.
利用1961—2012 年NCEP/ NCAR 的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中国西南区域(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大部分地区、西藏东部)水汽总量和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区域水汽总量近50 a 来呈整体减少趋势;水汽含量在850—700 hPa 之间最为丰富;西南区域东湿西干,重庆、贵州、广西、四川东部水汽总量相对丰富;影响西南区域全年水汽量的有四个输送通道,春季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偏西气流,夏季主要受到孟加拉湾和印度洋季风影响,秋季水汽主要来源于西太平洋,冬季则主要来源于偏西风和西太平洋;西南区域全年主要为水汽汇合区(除云南大部分地区以外),常年有两个水汽辐合中心,一个在西藏与四川交接处(青藏高原东南侧),一个在贵州及其附近地区;而云南上空主要为水汽辐散,仅夏季部分地区为水汽汇合区。 相似文献
85.
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降水再循环率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1976~1995 年20 年NCEP 再分析资料,对我国中、南部地区降水再循环率进行了评估,发现长江上游总的降雨有20%来自我国中、南部地区水汽蒸发,长江中下游总的降雨则有40%来自这一地区. 降水再循环率有很强的季节变化规律,8、9、10三个月的降水再循环率最高,达四成左右,而5、6、7三个月的降水再循环率不到四分之一.蒸发率和降水再循环率在20年中均有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气候变暖有关. 相似文献
86.
利用1958~1997年NCEP/NCAR一日四次的风场再分析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季节平均西风角动量(即u角动量)经向、垂直输送通量及其三个分量(平均经圈环流、定常波、瞬变涡输送通量)的气候特征,特别是讨论了12~2月、6~8月它们与东、西风带、副热带西风急流、极夜急流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包含纬度因子的角动量通量与动量通量在高纬地区存在显著差别,高纬对流层上部的强动量输送中心在角动量通量中不明显。而u角动量强经向输送主要在中低纬对流层顶附近和冬半球高纬平流层顶附近,副热带西风急流和极夜西风急流均位于u角动量强向极输送中心及其高纬一侧的辐合区中。(2)发现三个输送分量对急流维持的作用随纬度、季节不同。北半球冬季(夏季)的副热带西风急流主要由平均经圈环流(强度相当的定常波和瞬变涡)强经向输送及辐合维持;南半球西风急流全年均由平均经圈环流和瞬变涡旋输送及辐合维持;冬半球中平流层极夜急流主要由定常波、瞬变涡旋输送及其辐合共同维持。(3)热带东风区是牵连角动量(即Ω角动量)的高值区,它主要由平均经圈环流向对流层上部输送;冬半球副热带及中纬西风区存在u角动量垂直输送的切变区,它主要由平均经圈环流和瞬变涡旋完成;热带对流层顶附近有u角动量的定常波弱向下输送。 相似文献
87.
88.
通过WRF V2.1.2模式数值模拟试验并结合长期观测数据,研究了中国西北半干旱区长期存在和维持的森林山区(兴隆山区,103.84°E、35.86°N)的降水特征及其与周边地区的降水差异,并探讨了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兴隆山区与周边地区的降水差异主要表现在夏、秋季。在夏、秋季兴隆山区受东南湿润气流的影响,获得较多的水汽输入和较稳定的水汽来源,而山地地形则有利于截留东南气流携带的水汽并形成降水;兴隆山区及其周边地区局地的蒸散差异对二者之间降水差异的贡献不大。另外,兴隆山区土壤堆积覆盖的石质山构造和森林下垫面也有利于降水的截留和贮存以及植被的生长。因此,有利于水汽输入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地形对空中水汽的截留以及特殊的地质因素是兴隆山山区孤立森林岛在半干旱区长期存在和维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9.
Hu Yinqiao 《大气科学进展》2002,19(3):448-458
从一般的热力学原理或其它自然原理对唯象关系所强加的限制,能够演绎出大气系统的一系列热力学性质。利用非平衡态线性热力学导出了湍流K闭合理论中湍流交换系数同唯象系数的关系,从理论上证明大气系统热量湍流输送同水泡之间存在交叉耦合,还导出了湍流强度同速度和位温梯度的关系,从而证明速度和位温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是湍流之源。并证明湍流强度定理,不可压缩气体和各向同性湍流大气中,湍流强度正比于速度与位温梯度的标积。进而证明大气涡旋定理,位温的切变将导致涡旋运动或各种环流运动,速度涡度等于速度同位温相对梯度的矢积。展现了线性热力学在大气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0.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 心(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气候资料以及Xie和Arkin分析的月平均降水资料(1968~199 8年),针对索马里低空急流(SMJ)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问题展开了分析 研究. 结果揭示,SMJ作为最主要的越赤道气流,对两个半球间水汽输送起最关键的作用, 它把水汽从冬半球输送到夏半球. 夏季SMJ的年际变化有全球范围内的环流异常与之相联系 ,特别是东亚沿岸的波列状异常分布、南亚高压以及澳大利亚以南的偶极型异常分布;它 也同春季的北印度洋等海区的海温异常有密切关系. 研究还表明,春季SMJ的年际变化对东 亚夏季降水和大气环流有显著影响,由于SMJ影响的超前性,因此它在东亚夏季气候预测上 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