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篇
  免费   356篇
  国内免费   222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403篇
地球物理   368篇
地质学   258篇
海洋学   149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91.
截齿截割煤体变形破坏过程的散斑测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白光数字散斑相关测定方法,在压力机上,在截割模拟实验台上分别对煤试件进行刀齿、镐齿的截割实验,研究被截割煤体的变形破坏过程。研究表明:截齿截割煤体过程中,煤体出现稳定的变形局部化带,且最终发展为宏观裂纹;煤体变形局部化带为一个倾斜带;刀齿截割时,变形局部化发展较慢,但产生变形局部化后,局部化带宽且带内应变值较高;而镐齿截割时,变形局部化发展较快,但产生局部化后,局部化带窄且带内应变值不如刀齿高。截齿截割作用下的煤体变形破坏主要是剪破坏。  相似文献   
192.
岩石圆孔结构破坏过程变形场演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少鹏  王来贵  赵永红 《岩土力学》2006,27(7):1082-1086
采用自行设计的岩石材料破坏过程变形场监测系统(Geo-DSCM系统),观测了受单轴压缩的岩石圆孔结构破坏过程中的变形场演化。圆孔结构由大理岩方板在中心钻孔加工而成,以0.02 mm/min的位移加载速度进行单轴压缩至破坏。实验结果表明,载荷水平较低时圆孔结构的拉应力集中部位发生变形集中现象;当载荷水平接近加载曲线的峰值点时,变形集中在两条共轭的与加载方向成一定角度的局部化带上;之后,变形的集中迁移到其中一条带上集中,结构最终在此带上形成宏观裂纹而破坏。  相似文献   
193.
一次特大暴雨垂直速度场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龙章  周树华 《气象》2000,26(7):23-26
台风低压环流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对其垂直速度场进行合进的诊断分析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计算垂直速度的方法有很多种,对诊断分析而言,倾向于运动学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最后的累积误差“均匀”分摊到各等压面层上去,主要困难是如何处理测风不精确所带来的计算误差。该文针对1999年8月11~12日高密和诸城两市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对其垂直速度场进行了合理的计算和订正,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4.
广西“98.6”暴雨过程的Q矢量分析及落区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向红 《广西气象》2000,21(1):30-32
应用Q矢量理论对1998年广西6月16 ̄26日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共分析了11个时次的850hPaQ矢量散度、锋生函数等诊断场,揭示了广西“98.6”连续性暴雨期间Q矢量散度场和锋生函数场的分布特征,以及与中低空主要天气系统和暴雨带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指出Q矢量散度场对广西“98.6”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5.
地质雷达正演中的频散压制和吸收边界改进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建立了地质雷达的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数学模型,导出了理想 散关系和超级吸收边界条件。理想频散关系 考虑了FDTD法的收敛性和稳定性,也考虑了高频电磁波在Yee氏网格中的传播特点;超吸收边界条件则用磁场分量来提高电场分量精度。数值试验表明,理想频散关系能真实地反映雷达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超吸收边界条件能有效减小截断边界的伪反射,提高正演精度。将之应用于实际计算,取得  相似文献   
196.
刘容春 《矿物岩石》2000,20(3):100-101
本文研究了用微波炉在自制聚四氟乙烯闭容器内,用NHO3-HF增压分解样品,即解决了样品分解的难题,又减少了污染。并于标准系列中外加基体元素消除了基本的干扰,以FAAS测定K2O和Na2O。  相似文献   
197.
面波频散反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数值模拟表明,SVD和LSQRD在面波频散网格反演两步法中的应用效率都很好。但SVD可以用分辨矩阵、信息矩阵和协方差矩阵对解估计进行数学上客观有效的评价,而对于大型稀疏方程的求解,LSQRD确是一种内存注小,计算速度快以及分辨抗噪能力都较强的算法。在现有计算机运算速度较快、内存可以扩弃较大的条件下,实测数据量不很大时,应采用SVD算法进行线性反演。  相似文献   
198.
二维各向同性介质P波和S波分离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波场矢量计算散度与旋度可将P波和S波进行分离,这种方法是波场传播与计算散度和旋度进行波场分离两部分的结合.基于二维各向同性介质速度模型,首先使用弹性波动方程对速度模型进行波场传播模拟;然后在地表接收多分量记录的同时计算散度代表P波、计算旋度代表S波,由于计算散度和旋度包括对空间各分量求导,这就导致了π/2的相位移,使用Fourier变换在频率域对记录进行-π/2的相位校正,就分别获得P波和S波的波场记录.通过对二维模型试算,并分析结果可知,采用计算散度和旋度进行波场分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9.
地下介质内部存在着复杂的非均质体,其非均质尺度对地震波传播具有显著影响。本文设计了一组11种直径的玻璃珠高速非均质模型,研究了这种三维非均质体对纵波传播的影响。每个模型中玻璃珠的体积分数(10%)相同,玻璃珠直径在0.18-11mm范围内变化。通过三种基质频率(0.83、0.61和0.34MHz)的超声脉冲测试,分析了纵波随非均质体尺度变化的波场特征及基质波数与非均质尺度乘积(ka)对纵波速度的影响。实验发现,非均质尺度影响波的传播,其波场变化较为复杂,记录的波形、振幅、速度等的变化与非均质尺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对于非均质体尺度较大的前向散射,在实验室中观察到明显的直达波与衍射波,这表明对于大尺度非均匀体,不能忽略直达波与衍射波的影响;速度与ka的关系表现出频率依赖性,这主要是由波数k、非均质尺度a引起的速度变化率不同引起的;不论是依据波形、振幅变化规律,还是不同频率速度与非均质尺度a之间的关系,确定的射线近似转换点在ka=10附近;当ka小于1时,速度缓慢变化并逐渐接近有效介质速度;对于速度扰动较大的非均匀介质,实验室测量的射线速度要明显小于微扰理论预测的速度。  相似文献   
200.
试验模型位移场中的几种光学测量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义如 《岩土力学》2009,30(9):2783-2786
详细地分析了几种光学测试方法在模型试验中的使用情况。自动网格法在模型表面布置网格点容易,由于开挖或裂缝等原因去掉网格点,改进后的程序仍能自动编码,必要时可通过人机对话手工编码。散斑互相关法,在模型表面布置散斑较容易,改进后的程序在开挖情况下也能自动处理,但在散斑场遭受严重破坏情况下无法比较相关性。其他光学测试技术由于受试验条件的限制,而不适合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