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4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501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09篇
地质学   993篇
海洋学   165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4年   2篇
  1939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81.
西安地铁隧道穿越饱和软黄土地段的地表沉降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地铁一号线朝阳门站—康复路站区段饱和软黄土地铁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工期现场地表沉降变形监测,分析了在饱和软黄土特殊地层条件下隧道浅埋暗挖法施工引起的该区段地表沉降变形规律以及地表沉降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饱和软黄土隧道开挖时,随着掌子面的推进,隧道顶地表沉降可分为沉降微小阶段、沉降显著发展阶段、沉降缓慢阶段和沉降稳定阶段;单线隧道开挖后的最大地表沉降量为18.89mm,双线隧道开挖后的最大地表沉降量为36.4mm;已开挖隧道对围岩土体的扰动作用使得后开挖隧道的地表沉降发展较大;双线隧道的地表沉降槽宽度接近单线隧道沉降槽宽度的2倍,因此可以将其近似为单线隧道地表沉降槽宽度与双线隧道轴线中点距离之和;单线隧道开挖后地表沉降槽宽度为8.4~9.3m,双线隧道开挖后地表沉降槽宽度为16.2~17.5m;隧道开挖施工的沉降槽宽度参数为0.435~0.467,单线隧道开挖后的地层损失率为0.765%~1.324%,双线隧道开挖后的地层损失率为1.231%~2.200%。  相似文献   
182.
富水软岩隧道突泥塌方及地层沉降的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星  沈乐  陶志平 《岩土力学》2012,33(8):2291-2296
在富水软岩地层中修建隧道容易出现突泥塌方,对施工及周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北岗隧道围岩强度低且地下水丰富,在施工中多次遇到突泥涌水现象,出现了围岩大面积坍塌、地表开裂、地下水位下降等严重灾害问题。以北岗隧道为原型,开展了室内模型试验,再现了该隧道的破坏现象,研究了隧道突泥塌方的影响因素、破坏规律及影响范围。结果表明:(1)地表未出现裂缝时,隧道开挖导致的地表和地层内部变形可以采用Peck的正态分布曲线描述;(2)涌水是造成隧道围岩发生严重坍塌的根本原因;(3)隧道破坏从拱顶开始,呈拱形破坏型式;(4)地表的两条主裂缝在隧道塌方初期形成,塌方对地表沉降和裂缝的主要影响区域位于两条主裂缝之间。  相似文献   
183.
王宇  李建林  邓华锋  王瑞红 《岩土力学》2012,33(11):3338-3344
以典型软岩-泥质粉砂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应力水平下的恒轴压、分级卸围压室内流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软岩在卸荷条件下的轴向及侧向流变变形较大,各向异性显著。在恒定围压较高时,轴向流变变形较大,而随着围压逐级降低,侧向流变变形发展较轴向更快,试样在破裂围压下的侧向变形远大于轴向。通过深入分析软岩卸荷流变试验成果可知,线性Burgers流变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各级围压下流变曲线的衰减流变及稳态流变阶段,但对于破裂围压下的非线性加速流变阶段无法描述。基于上述分析,建立一个非线性损伤流变模型,采用Levenberg-Marquardt非线性优化最小二乘法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并获得软岩的非线性流变参数。经比较,拟合计算与试验曲线吻合程度很高,说明该流变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软岩卸荷流变各阶段的曲线特征。  相似文献   
184.
李超  杨文武  张旭  容肇鸿 《岩土力学》2012,33(11):3385-3392
在工程抗震设计领域,以SHAKE为工具的场地反应分析已得到广泛应用。场地反应分析简单、易行,然而要得到准确、可靠的分析成果仍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相当的技巧。其中需特别注意的是:场地反应分析所需要的各土层参数均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因素主要来自于:初始剪切模量G0(或最大剪切模量Gmax)、剪切模量衰减曲线、阻尼曲线以及可能存在的软弱土层。对于大型基建工程,场地反应分析的成果对于整个工程的安全、经济性都有重大影响;因此,针对其不确定性应该进行严谨地论证,并在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建议对各主要参数进行敏感度分析,并将结果综合起来以形成一套理性、可靠的场地反应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5.
嵌入式系统因具有功耗低,功能强大,灵活性好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电法仪器中.由于处理器架构的不同和使用硬件环境的复杂性,嵌入式系统对电源管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随着分布式观测系统等"大数据"方法的发展,各个采集站工作时往往需要不停地保存大量的数据.为防止各类突发事件而导致采集站的数据文件被损坏,一个安全的开关机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CPLD的软开关机系统.该系统在工作时,需要电流为30 mA,功耗为0.36 W.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不仅功耗低,消耗资源少,而且安全性好,能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对数据产生的影响,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该系统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186.
沈扬  王保光  陶明安  王鑫  杜文汉 《岩土力学》2015,36(Z1):697-701
受大体积制样降低土体均衡性及取芯扰动试样的影响,目前在包括主应力轴旋转等复杂应力路径下所开展的重塑软黏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真空预压技术设计了制备重塑样的新型装置及方法,具有渗透排水与内壁成型双重作用的竖向排水体、分级施加真空负压以及多个试样同时制作等部件和技术,可快速制备大量空心圆柱试样,所制试样含水率具有较好的均匀性和一致性,减小了后期取芯对试样造成的扰动。开展了主应力轴旋转路径下的相关验证试验,从土体力学性能方面证明了所制试样用于研究复杂应力路径条件下土体性态演变规律的可靠性,为系统研究软黏土静动力学特性与长期稳定性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87.
葛毓柱  钟建华 《地质论评》2017,63(4):927-940
灵山岛早白垩灵山岛组发育丰富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野外踏勘船厂、灯塔和千层崖三个剖面,根据沉积外观可分为变形层段和非变形层段两个部分。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在变形层段和非变形层段均有发育。其中,变形层段中可见褶皱变形、变形层理及大型负载构造。非变形层段可见火焰构造、同沉积布丁构造和同沉积微断层。研究发现,变形层段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尺度大(厚度可至十多米,长度可至数百米),侧向连续性好;非变形层段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尺度小(厚度仅几个厘米),侧向连续性差。且变形层段和未变形层段厚度统计数据表明,变形层段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与砂岩厚度无必然联系,而非变形层段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多出现在粒序砂岩层底部或旋回砂岩层变厚过程中。沉积环境表明,非变形层段和变形层段为一深水低角度斜坡沉积产物。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发育形态和数量受到斜坡地形的控制。结合沉积环境及沉积特征分析,认为变形层段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触发机制为地震,而非变形层段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触发机制为负载作用。锆石测年数据表明灵山岛组与上覆流纹岩沉积时间相近,因此地震活动可能与岩浆侵入或早期火山喷发活动相关。此外,汇总早白垩世重要事件,发现灵山岛组沉积、变冷事件、恐龙迁移、海平面变化和同位素偏移具有时间一致性,因此推断这些事件可能共同对应了早白垩世一次与火山活动相关的短期灾难性事件(如早白垩世缺氧事件)。  相似文献   
188.
基于潮白河流域再生水的场地回灌,为提高抗生素甲氧苄氨嘧啶(TMP)的去除率,降低其进入地下水的风险,选用价格低廉对TMP有高效去除性能的黏土陶粒作为吸附剂,构建去除TMP的人工复合土柱。吸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黏土陶粒对TMP吸附容量达到151.824 μg/g,具有去除再生水中TMP能力;TMP在黏土陶粒解吸过程中存在解吸滞后性的现象。柱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此人工复合土柱能够有效地去除再生水中TMP,去除率高于95%,其去除机制主要是吸附与生物降解协同作用。本研究建立的人工复合土层系统能有效地去除再生水中TMP,对实际场地回灌工程具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9.
上海软黏土的孔径分布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土力学》2017,(9):2523-2530
为研究结构性对软黏土变形特性的影响,对上海软黏土原状样和不同制样方式得到的重塑样、泥浆样和压实样开展了压缩试验和压汞试验,确认固结压力和制样方式对软黏土的孔径大小及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上海软黏土原状样的孔径分布为单峰孔径分布,孔径大小主要分布在0.01~1.00?m之间;结构性对孔径分布影响较大,随着固结压力的增大,大孔隙和中孔隙逐渐向小孔隙转化,尤其是固结压力大于结构屈服应力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不同制样方法得到的重塑样、泥浆样和压实样,在饱和状态下的孔径分布均为单峰孔径分布,但不同制样方式得到的土样孔径分布差别较大,压实样的孔径相对较大,泥浆样的孔径分布较为集中;随着固结压力的增大,不同制样方法在相近孔隙比下的土样孔径分布差别虽然有所减小,但仍无法达到相同或接近,即固结压力无法消除制样方式对土体孔径分布的影响。用简单表示组构的参考孔隙比对不同土样的压缩曲线进行归一化整理,得到4种土样的压缩曲线可归一化为一条相关度极高的直线,说明参考孔隙比用于简单表述土体的组构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0.
针对碎软煤层地面煤层气难以抽采,水平井钻进容易塌孔的问题,在借鉴页岩气和致密气开发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研究碎软低渗煤层顶板分段压裂水平井技术。通过优化煤层顶板水平井钻进、定向射孔和分段压裂等工艺流程,从地面抽采碎软煤层中的瓦斯气体。运用该技术在安徽淮北芦岭井田开展了LG01水平井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LG01水平试验井组日产气量超过1.0×104 m3,与同一井田的压裂直井相比,相当于4口以上直井的产量,实现了碎软煤层从地面高效抽采煤层气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