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0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664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173篇
地球物理   124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453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近百年中国近海海温变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使用Hadley中心1901~2004年1°×1°海表温度(SST)资料,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选择代表区域研究中国近海海温的长期变化.研究发现,近100年多来各海区呈增温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暖明显,90年代至今最暖.渤、黄、东海年平均和1月海温、东海7月海温变化基本呈阶梯型,20世纪初至30年代冷、50年代较暖、60年代略有下降,80年代上升;7月渤、黄海海温呈2波型,20世纪第一个10年和80年代冷,30~50年代和90年代暖;南海20世纪初至70年代海温变化不显著.除东海年平均海温外,各海区年、季海温均具有2~4年的显著变化周期和准7年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92.
江淮梅雨与冬季西太平洋海温的SV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文书  王谦谦  景艳  李如琦  杨霞 《气象》2007,33(8):83-89
利用江淮流域1954—2001年48年梅雨量资料和美国NCEP/NCAR1953—2001全球逐月海温再分析格点资料,网格距为2°×2°,采用EOF、合成分析和SVD分解等方法讨论了江淮梅雨与西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江淮梅雨的海温关键区是西太平洋暖池区,关键影响时段是前1年的12月至当年的2月(以下简称冬季);当年冬季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异常偏高,同年江淮大部地区梅雨量异常偏多,反之亦然。SVD分解结果与合成分析的结果相吻合,通过信度0.05的Monte-Carlo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93.
利用1964~1993年NCEP/NCAR再分析风应力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14层热带太平洋环流模式(OGCM),对热带太平洋与El Ni~no有关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与Ni~no 3区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年际变化关系,发现在El Ni~no事件之前,暖池的次表层海温都有明显正异常出现,它的东传导致了El Ni~no的发生,并且SOTA的传播随纬度变化,沿赤道东传,在赤道外西传。然后,选取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最强的El Ni~no事件讨论了引起这种机制的可能原因———西风异常的作用。最后,对1964~1993所有的El Ni~no年的风场、次表层海温和海表温度的异常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4.
运用CSVD和联合CSVD等较新颖的统计方法,在去除/未去除ENSO影响的思路下,探讨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没有去除ENSO信号(外部作用)影响的情况下,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异常分布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全区温度距平为正(负)时,南海夏季风建立较晚(早)。在去除了ENSO信号的影响后,非ENSO全区一致型和SIODM型是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早晚的两个主要的印度洋海温分布型。对于非ENSO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当前期海温全区为负(正)距平时,南海夏季风建立较早(晚)。而对于SIODM型的海温分布,则当前期海温距平为西负东正(西正东负)的SIODM型时,南海夏季风建立较早(晚)。  相似文献   
195.
利用天气图、FY-2云图等资料,分析了0508号热带风暴“天鹰”的高空环流形势及其演变;检验分析了国家气象中心WTPQ20 BABJ的路径预报。热带风暴移动路径的预报首先着眼于两个大型天气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ITCZ),风暴内部结构也对移动路径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6.
鲍艳  吕世华  刘海辉 《高原气象》2006,25(5):772-780
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澳大利亚大陆植被覆盖变化对北半球夏季越赤道气流和东亚季风环流季节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变化对东亚季风建立前后南风越赤道气流建立时间、强弱和南半球主要环流系统都有显著的影响.绿化导致了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建立提前,增强了不同时期南风越赤道气流的强度,但对90°E以东来自澳大利亚高压的几支越赤道气流影响不大.同时,绿化促使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和马斯克林高压提前建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提前,且强度减弱,导致西南气流更容易深入东亚内陆和西太平洋.这些影响促使盛夏期西南亚季风的影响区域和强度都有所扩展,对东南季风则影响不大.沙漠化则使索马里气流略微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春夏季节则一直偏强,至7月中旬,才有明显东撤,阻碍了越赤道气流的北上,西南季风在此影响下强度和影响范围均有所缩减.  相似文献   
197.
南半球冷空气爆发对华南连续性暴雨影响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玉春  李泽椿  肖子牛 《气象》2007,33(3):40-47
2005年6月17—24日,华南地区发生了连续多日的暴雨天气过程,给该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在此期间南半球有较强的冷空气活动。为了弄清南半球冷空气对这次连续多日暴雨过程的影响及其物理途径,利用NCEP每6小时1°×1°经纬度的再分析资料、逐小时的TBB以及华南地区地面降水等资料,以这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为例,初步分析了南半球冷空气爆发在华南地区暴雨形成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500hPa西风带低压槽的诱导下,马斯克林高压向东移动并登陆澳大利亚,促使南半球冷空气爆发,加大了40~60°E、60~70°E和85~95°E等通道的越赤道气流,它们转向后汇向华南地区,增强了华南南部和南海北部地区的低空急流和暴雨区的水汽输送,这是华南地区连续多日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8.
热带太平洋地区风场异常和与El Ni(~n)o有关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64~1993年NCEP/NCAR再分析风应力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14层热带太平洋环流模式(OGCM),对热带太平洋与El Ni(~n)o有关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与Ni(~n)o 3区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年际变化关系,发现在El Ni(~n)o事件之前,暖池的次表层海温都有明显正异常出现,它的东传导致了El Ni(~n)o的发生,并且SOTA的传播随纬度变化,沿赤道东传,在赤道外西传.然后,选取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最强的El Ni(~n)o事件讨论了引起这种机制的可能原因--西风异常的作用.最后,对1964~1993所有的El Ni(~n)o年的风场、次表层海温和海表温度的异常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9.
西北太平洋海温变化对贵州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1952-2001年贵州15个测站夏季降水和前期太平洋海温场资料,及3因子最佳子集回归求最大复相关系数的方法,把前期不同时间步长、不同时段的海温场作为预报因子与夏季降水求相关。结果发现:用前期海温场作为预报因子对贵州夏季降水进行预报,其预报因子的最佳时间尺度为单月滑动,并且存在着较好的“隔多季度相关”现象。预报因子具有实际预报意义的最佳时段为上1年的8~11月。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最佳预报因子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温场具有重要天气气候意义的关键区域。2002、2003、2004年的回报试验结果与实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根据上述理论和预报思路得到的预测试验,具有一定效果,并且对指导贵州夏季降水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