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6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192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502篇
海洋学   372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15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since late Marine Isotope Stage 3 (late MIS 3, i.e., ca. 39 cal ka BP) along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is presented based up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core 07SR01, new correlations between adjacent published cores, and shallow seismic profiles recovered in the Xiyang tidal channel and adjacent northern sea areas. Geomorphology, sedimentology, radiocarbon dating and seismic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are combined to confirm that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late MIS 3 in the study area were controlled primarily by sea-level fluctuations, sediment discharge of paleo-rivers into the South Yellow Sea (SYS), and minor tectonic subsidence, all of which impacted the progression of regional geomorphic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Le., coastal barrier island freshwater lacustrine swamp, river floodplain, coastal marsh, tidal sand ridge, and tidal channel). Thi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 fifth-order sequence stratigraphy, comprised of the parasequence of the late stage of the last interstadial (Para-Sq2), including the highstand and forced regressive wedge system tracts (HST and FRWST), and the parasequence of the postglacial period (Para-Sql), including the transgressive and highstand system tracts (TST and HST). The tidal sand ridges likely began to develop during the postglacial transgression as sea-level rise covered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at ca. 9.0 cal ka BP. These initially submerged tidal sand ridges were constantly migrating until the southward migr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to the northern Jiangsu coast during AD 1128 to 1855. The paleo-Xiyang tidal channel that was determined by the paleo-tidal current field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one, was in existence during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ve maxima and lasted until AD 1128. Following the capture of the Huaihe River in AD 1128 by the Yellow River, the paleo-Xiyang tidal channel was infilled with a large amount of river-derived sediments from AD 1128 to 1855, causing the emergence of some of the previously submerged tidal sand ridges. From AD 1855 to the present, the infilled paleo-Xiyang tidal channel has undergone scouring, resulting in its modern form. The modern Xiyang tidal channel continues to widen and deepen, due both to strong tidal current scouring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202.
中国泥炭记录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气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炭记录的环境演变是过去全球变化(PAGES)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分析了中国泥炭记录的古气候演化研究的区域范围,当前主要以东北哈尼、青藏高原的红原、神农架大九湖以及华南定南大湖四个位于东部季风区的研究工作最为集中。泥炭沉积高分辨率综合信息揭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冷暖干湿变化既有一致性又表现出区域差异,末次冰消期东北地区、东部山地、华南地区都表现出冷偏湿的气候特点,而青藏高原却为冷偏干或凉偏干;Younger Dryas(YD)事件之后,全新世早期和中期青藏高原、东部山地、华南地区气候总体以温湿为主要特征,而东北地区有效降水减少,到全新世晚期,呈现出干旱的变化趋势。并对B~A事件,YD事件,8.2 ka 以及4.2 ka等重大气候突变事件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今后应拓展与重建更多区域古气候环境变化序列的对比,加强泥炭沉积及环境指标的基础理论,重视和提高大气沉降泥炭档案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地碳循环机制等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3.
采用第19次中国南极科考采集的冰芯样品、 数据, 基于海冰的"冻结日"记录, 使用海冰一维热力学模型来计算纳拉海峡固定冰的生长厚度. 考虑气象条件以及冰情观测结果, 将该模型的计算海冰厚度和实测厚度进行比较发现, 在纳拉海峡存在着多年生长的海冰. 对采集于南极洲中山站附近纳拉海峡的固定冰冰芯样品进行结构、 盐度和稳定氧同位素(δ~(18)O)分析, 获取了海冰的结构和盐度剖面特征、 冰芯雪冰、 附加冰的含量、 雪冰中的雪以及全部冰芯中雪所占的百分比. 结果表明: 样品冰芯具有典型的海冰特征结构, 如柱状冰水平方向的C轴以及上部粒状冰层和下部柱状冰层结构特征, 部分柱状冰中间存在着粒状冰夹层; 盐度和δ~(18)O剖面也显示了多年冰生长的证据. 海冰的结构和氧同位素特征表明, 纳拉海峡固定冰的生长主要受热力学过程控制, 其结果和2000年1月至2003年2月人工冰情观测结果一致, 观测中没有发现冰脊、 叠置等动力过程. 附加冰在冰芯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5.01%. 使用不同的同位素标准来区分雪冰层, 估计研究区域平均有多达16.4%~37.9%的雪冰, 海冰粒状层中雪的部分约占全部冰厚度的0.8%~23.5%.  相似文献   
204.
郑本兴 《冰川冻土》2012,34(2):498-504
正黄河壶口早有名[1],瀑布两侧多岩窝,术语翻译为壶穴,英人称之泼特壑"Pothole".中国古人称为小石潭,详细记述者为柳宗元;潭中"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河流"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  相似文献   
205.
华北山地"距今二、三百万年"的"冰臼"绝大部分位于第四纪河谷内,"距今1~2万年"的"冰川壶穴"位于全新世河谷内,与华北山地地貌演化相矛盾;所谓的"冰川地貌"组合不是真正的地貌组合,而是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地貌的混合,因此,华北山地不存在冰臼。所谓的"冰臼"是不同时代、多种成因的壶穴——距今2.50Ma前后的河蚀壶穴,距今10~20ka的雪蚀壶穴,距今10ka以来的溶蚀穴、溶蚀—河蚀壶穴、风化—风蚀壶穴、现代壶穴和水潭。  相似文献   
206.
李艳琴 《地球》2011,(5):41-45
时间:3月13日,14时~15时30分。 地点:北京市延庆县大庄科乡白龙潭桥。 整整1个半小时,此处无一行人或车辆经过。而半年前,这里最多时曾聚集两三百人。他们慕名而来,只是为看全世界最大的“冰臼”。这个“冰臼”,就是白龙潭。  相似文献   
207.
浅谈王圪堵水库工作桥的冰冻破坏与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地下水》2011,33(3):122-123
陕西省陕北榆林地区冬季寒冷,多年平均气温8.6℃,极端最低气温-27.8℃,冬季最大冰厚达到0.9 m.与水接触的建筑物常因冻胀作用而遭到破坏,给陕北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构成威胁.为了减轻或避免这种损失,根据王圪堵水库枢纽气象、冰情和运行管理情况,分析陕北地区冬季水库水面冻冰对工作桥桥墩的破坏机理,提出了水工建筑物冬季...  相似文献   
208.
对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磁化率的影响因素及其蕴含的古环境信息进行了探讨.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沉积中心附近的EC2005孔沉积物磁化率、岩性、粒度、常量元素、矿物以及AMS<'14>C测年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EC2005孔沉积物磁化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同层位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60.20~...  相似文献   
209.
韩善楚  胡凯  曹剑 《地质论评》2013,59(6):1143-1149
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重晶石矿床是全球著名的沉积型层状矿床。本文报道了我们最近的一项新发现,在该区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中首次发现了环带钡冰长石,环带的外带BaO含量1653%~1786%,K2O含量777%~819%,相比而言,核部BaO含量1204%~1421%,K2O含量860%~979%。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和已有工作报道,讨论了这一新发现的地质意义。认为这种环带钡冰长石的出现,反映了重晶石成矿受到热水作用影响,且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不同期富钡流体的影响,成矿可能属于一种热水、断控、幕式、渐进的过程,这不仅进一步揭示了矿床的热水(液)喷流沉积成因,而且加深了对成矿过程的刻画。该认识还可供全球沉积型重晶石矿床成因研究时类比参考。  相似文献   
210.
为了揭示末次冰消期以来北部湾东部沉积环境的整体变化,深入认识环流对北部湾沉积的控制作用,对位于北部湾东部的15只柱样进行了粒度、碳酸盐含量和C/N分析,并测定了其中11只柱样的AMS14 C年代.结果表明,在末次冰消期随海平面上升,北部湾沉积环境由陆向海转变,沉积物碳酸盐含量总体递增,而C/N值则递减,其间伴随发生于全新世早期的碳酸盐低值事件,在北部湾深水区的柱样中也有记录.全新世中期海平面基本稳定以后,稳定的C/N数值表示有机质来源趋于稳定,而碳酸盐含量受钙质生物生产力不同(南高北低)和陆源输入的区域性差异影响出现不同变化.与C/N分析结合,碳酸盐含量曲线可用于地层划分与对比.北部湾环流可能形成于7ka BP左右,影响了沉积物的输运与沉积.全新世中晚期沉积厚度存在区域差异,海南岛西侧大于2.0m,湾顶多介于0.8~2.0m,而涠洲岛西南海域厚度相对最小,可能与湾北物质难以向南输运,而湾南物质主要在琼州海峡西口外卸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