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6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192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502篇
海洋学   372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15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41.
为研究沿岸固定冰的形变特征,本文基于2018年1—3月连续获取的5景Sentient-1A雷达数据,利用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对波罗的海东北部的沿岸固定冰进行了探测.阐述了重复轨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探测固定冰形变的基本原理及数据处理流程,并结合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固定冰形变产生的原因.研究指出:3个...  相似文献   
142.
东南极冰盖内陆深处几个雪坑离子浓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南极中山站-Dome A断面距海岸800~1 100 km(海拔2 850~3 760 m)的内陆深处3个雪坑进行了雪层剖面观测和雪样化学分析.氧同位素、可见层位特征与主要阴、阳离子浓度的剖面对比分析表明, 同位素季节变化信号不明显, 而太阳辐射冰壳与某些离子(如Na 、 Cl-等)浓度变化有较好的对应.研究区域主要的几种离子如Na 、 Cl-和SO2-4等与东南极内陆其它区域雪坑中的相似, 但NO-3和NH 4有较大差异.在高原中心区域, NO-3沉积后很大部分又逸散返回大气, 因而雪层中平均浓度很低但表面处的浓度却异常地高.在海拔2 850 m处, 各种离子的浓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在海拔3 750 m处则为相反趋势, 在海拔3 380 m处趋势不明显.如果离子沉降速率保持不变, 这种特征意味着近20 a来降雪积累速率在高原中心区域为减少趋势, 在海拔较低的区域则为增加趋势.在所有雪坑中, Na 和Cl-具有非常好的正相关性, Cl-/Na 为1.24~1.61, 略高于海水中的值(1.168), 说明Cl-虽然主要来源与于海盐, 但仍有一小部分为其它来源.非海盐SO2-4在不同雪坑中显示出不同特征, 对其是否能指示火山喷发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3.
在阿尔金南缘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北侧出露的冰沟组火山岩为一套与滨浅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共生的中基性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有蚀变熔结凝灰岩、安山质凝灰熔岩和强蚀变玄武安山岩。该火山岩作为Columbia超大陆裂解阶段的物质记录,对其年代学和产出的地质构造背景的探讨,有助于探讨阿尔金南缘前寒武纪构造演化过程。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强蚀变玄武安山岩样品具有两组锆石年龄,第一组年龄分别为944. 7±6. 4 Ma(n=8,MSWD=0. 057)和951. 2±6. 3 Ma(n=12,MSWD=0. 042),测点位于锆石震荡环带上,显示了典型的岩浆锆石的特征,代表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属青白口纪早期;第二组年龄介于446±5~458±4Ma,与区域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原岩的退变质时代(~450 Ma)一致,可能代表受该期陆壳深俯冲/折返事件改造。另外,228±6 Ma、229±4 Ma和130±1 Ma的年龄信息,可能代表火山岩还遭受了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改造。构造背景分析表明,该火山岩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对应于Columbia超大陆裂解阶段的晚期,之后索尔库里群沉积盆地由拉张转换到汇聚的构造背景,转为Rodinia超大陆汇聚阶段。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该火山岩年龄信息,进一步制约了阿尔金南缘Columbia超大陆裂解和Rodinia超大陆汇聚的时限分别为945~1602 Ma和871~945 Ma。  相似文献   
144.
黎敦朋  罗坤  肖爱芳  孔令添 《地质学报》2019,93(12):3095-3110
福建李坊重晶石矿床是东南沿海地区发现的一个大型独立重晶石矿床,已有30余年的开采历史,在沉积重晶石矿床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对该矿床的成因和成矿时代仍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对福建李坊重晶石矿床中矿石组构的野外调查、电子探针分析和重晶石的流体包裹体测温,取得如下发现和认识:①首次在重晶石矿石中发现了管孔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蜂窝状构造等热水喷流通道相沉积构造;②首次在重晶石矿石中发现具有热水成因指示意义的同生钡冰长石矿物;③140个重晶石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值为89.3~208.5℃,均值为162.7℃,表明李坊重晶石矿床属于低温热水沉积矿床;综合矿石构造、矿物学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等证据,提出李坊重晶石矿床为"白烟囱型"热水沉积矿床的新认识,为华南地区早古生代热水沉积矿床的研究和找矿勘探提供了重要新资料。  相似文献   
145.
文章基于山东半岛岩溶洞穴(上小峰洞)一根长约41 cm的石笋SD1的铀系测年和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获得138. 0~125. 8 ka B. P.平均分辨率为30年的石笋δ18O 和δ13C时间序列,并据此讨论了倒数第二次冰消期区域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特征及与全球变化的联系.在倒数第二次冰消期,上小峰洞石笋( SD1)δ18O的变化与中国南方石笋δ18O的变化具有类似的阶段变化特征,进一步确认了冰消期北大西洋气候对亚洲季风的重要影响.通过对山东石笋高分辨δ18O记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发现该记录存在显著的约60年、 75年和1620年周期,表明太阳活动和北大西洋涛动与该地区气候变化有紧密的联系.同时,通过对比东亚季风区高分辨率石笋记录,认为在倒数第二次冰消期为"两步冰消"的变化特征.除此之外,上小峰洞石笋碳酸盐δ18O冰期和间冰期平均值的差异仅为0. 7‰,远小于内陆洞穴石笋碳酸盐δ18O冰期和间冰期平均值的差异(羊口洞约为1. 4‰,董哥洞约为2. 2‰,三宝洞约为2. 4‰).这一显著差异可能主要源于海岸线迁移造成的海陆格局的变化对区域季风降水及降水氧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影响;并且冰期-间冰期海平面变化对近海环境记录、大陆架下垫面、海洋沉积物气候指标等都可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6.
从中山站到冰穹“A”的这条路上,有三个地方,冰裂隙比较密集:第一段是前60公里,包括出发基地。在那里,有好几次,我们雪地车的履带陷进冰裂缝。还有一次最险的,一名中山站的队员整个掉了进去,幸好掉的不是很深,下去几米被一个小平台托住了。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最终被救了上来,经历了一次死里逃生。  相似文献   
147.
目的:研究隔药饼灸干预阳虚水泛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阳虚水泛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每组各40 例。对照1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2组在对照1组基础上给予温和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1组基础上给予隔药饼悬灸治疗。比较3组综合疗效、膝下15 cm小腿周径、24 h尿量、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MLHFQ)。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50%(37/40),高于对照1组的80.00%(32/40)与对照2组的85.00%(34/40)(P<0.05);治疗后,2组膝下15 cm小腿周径、24 h尿量、MLHFQ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1、2组(均P<0.05)。结论:隔药饼灸治疗阳虚水泛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8.
总结梁凤鸣教授针药并用治疗上睑下垂的临床经验。梁教授采针之双向调节以治标,药之灵机多变以治本,在临床上形成了独特的针药并用体系。根据上睑下垂的病机进行辨证:脾土素虚,风木相乘之证;君相失安,煎灼脾土之证;土不制水,水土失司之证。针用六法,法于临床:二龙戏珠、喜鹊登梅、金钩钓鱼、白蛇吐信、怪蟒翻身、老驴拉磨。药有主方,方中有变:主方采用李东垣补中益气汤,风邪偏重者,酌加荆芥、防风、僵蚕、蝉蜕等;水邪偏重者,酌加茯苓、白术、泽泻、白芍;火邪偏重者,酌加栀子、牡丹皮、赤芍、夏枯草;虚损偏重者,酌加枸杞子、茺蔚子、菟丝子、丹参、郁金。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9.
150.
ZK14孔是位于苏北老黄河三角洲北部地区的1个50m全取心钻孔,对其上部(1.0~22.0m)岩心沉积物的沉积特征分析,结合AMS14 C测年结果,表明末次冰盛期以来该地区主要沉积了硬黏土层和河流沉积(末次冰盛期至全新世早期,22.00~16.63m)、潮坪—浅海—老黄河三角洲沉积(全新世早期至公元1855年,16.63~1.00m),沉积物主要以黏土质粉砂和粉砂为主,夹少量细砂薄层。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在16.63m以上为单峰-双峰分布交替出现,而在16.63m以下则出现三峰分布,向下过渡为双峰和单峰分布。沉积物粒度参数(分选系数、偏态和峰度)变化频繁,表明了物源(河流和海域来源)和沉积动力环境(径流、潮汐及波浪作用)的复杂性。ZK14孔末次冰盛期以来沉积序列的形成,受到海平面与物源变化以及沉积动力条件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