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270篇
测绘学   12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889篇
海洋学   100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为了解福建新生代地幔性质和大地构造背景,对柳城玻基辉橄岩进行系统的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岩石为碱性超基性岩,形成于12.6Ma,富Mg、Fe和贫碱性质,以富集LILE、HFSE、Nb与Ta正异常为特征,强烈富集LREE,相对亏损HREE,(La/Yb)N=35.1~36.2,δEu=0.98~1.00,微量元素特征与洋岛玄武岩(OIB)类似。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石是地幔橄榄岩低度部分熔融的产物,成岩过程没有地壳混染;源区地幔具有HIMU性质,由软流圈地幔、脱水洋壳与残留岩石圈地幔混合组成,表现出富集的特征;柳城玻基辉橄岩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与新生代玄武岩进行对比研究表明,中国东南部地幔组成存在多个地幔端元成分。  相似文献   
122.
在简述盆地地质环境和含水系统、水文地质期与水压系统类型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采用反演、比拟和地静压力等方法,模拟计算了各研究层在各研究时期泥岩压出水水头值(m),Es^2层的依次为2-28,2-26,2-6,2-16,0.5-3.5;Es^1层的依次为2-42,2-26,2-6,10-54,1-14;Ed层的依次为2-22,2-54,2-12;Ng层的依次为10-24,1-5;Nm层的为12-24。各研究层在各研究时期的压挤式水交替强度均小于1,累加值Es^2,Es^1,Ed层的均大于1,Ng,Nm层的小于1;Ed层渗入水交替强度为0.44。各研究层在各研究时期渗流场的高水压带位置和流动态具有相似性,并均以离心型流动型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3.
论博格达俯冲撕裂型裂谷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43,自引:23,他引:43  
博格达裂谷带位于准噶尔与吐-哈两个前寒武纪地块之间,呈东-西走向,东端与克拉麦里-哈尔里克泥盆-石炭纪火山弧呈大角度相交。该 裂谷于早-中石炭世启动和沉降,在盆地中堆积了巨厚的陆源碎屑岩夹双峰式火山岩。裂谷的闭合发生于中石炭世末至晚石炭世。在裂谷闭合后区域构造由挤压向拉张的转折时期,发生了以辉绿岩为主的侵入活动,并伴有少量中-酸性分异产物。博格达裂谷东、西两段的演化特征有着显著差异。东段早石炭世就已开始裂离,裂离过程的火山岩以玄武岩为主,仅有少量流纹岩,裂谷盆地强烈沉降,形成深海-半深海环境,裂谷在中石炭世末至晚石炭世初即已闭合,裂谷岩系因强烈褶皱,与上覆二叠系呈明显角度不整合,显示了“突变”式闭合特征。与此不同的是,西段至中石炭世才开始明显裂离,裂离过程的火山岩以英安岩和流纹岩为主,玄武岩量较少,火山-沉积岩系均形成于浅海环境,裂谷至晚石炭世末才发生闭合,裂谷岩系因未发生强烈褶皱,故与上覆二叠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显示了“渐变”式闭合特征。该裂谷的形成是古亚洲洋壳向先存的准-吐-哈陆块斜向俯冲,将其东南端撕裂的产物,因而可称为俯冲撕裂型裂谷。演化过程沿走向的明显不均一性是这类裂谷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4.
西南非海岸盆地位于南大西洋的非洲海岸地区,由上侏罗—下白垩统裂谷盆地和上白垩—全新统被动陆缘盆地叠合形成,是一个热点油气勘探区。在调研国外油气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地震、测井资料,详细描述了西南非海岸盆地在中生代的构造形态与沉积充填特征,明确了其纵向演化与横向迁移规律,并依据已知油气田的钻井与测试资料,综合分析了盆地油气富集的基本地质条件。研究表明,西南非海岸盆地始形成于侏罗纪晚期,早期以剧烈的断裂与火山活动为特点,裂谷盆地内部填充大量砂岩和页岩;在经历白垩纪巴雷姆期与阿普特期的过渡阶段后,于阿尔布期进入被动陆缘阶段,在过渡与被动陆缘阶段,盆地内部以细粒海相沉积为主,可见少量碳酸盐岩与盐岩。盆地阿普特阶主力烃源岩与其上覆的上白垩统碎屑岩储层共同组成了油气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125.
北祁连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古生代北祁连是一个陆间微洋盆。震旦纪时,北祁连开始从华北板块中解体出来。主要裂谷作用发生于寒武世。北祁连地槽主要闭合期为晚奥陶世和早、中志留世。晚志留世和早泥盆世经历了复杂的消减作用。  相似文献   
126.
作为对中国东部陆缘地带大型盆地区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的部分结果,本文的基本认识:(1)穿过松辽盆地的1孙吴-双辽断裂可能是东倾伯低角度壳内断裂;(2)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可能属于“混合型裂谷盆地”;(3)东海盆地台北坳陷处在多期次张性应力场环境中,使在其西部附近产生张性正断层系;(4)欧亚大陆东部新生代区域构造运动总体处于右旋走滑拉张环境,其动力因素包括板块运动和地幔物质运动;(5)研究区莫霍面具有较为复杂的变化;(6)复合尺度研究方法是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分析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7.
亚东-谷露裂谷等南北向分布的大型地堑在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对理解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堑在第四纪构造演化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欧空局Envisat卫星2003~2008年SAR数据,利用SBAS时序InSAR技术,去除地形、大气、轨道等因素的影响,获取亚东-谷露裂谷带及邻区的LOS速度场,并反演亚东-谷露裂谷带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结果表明,亚东-谷露裂谷带南段与北段具有相同的倾滑速率,均为1 mm/a;其闭锁深度南段为31 km,北段为22 km;其断层倾角南段为52°,北段为40°,与地质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8.
谭世燕  石义强  赵育捷 《世界地质》2001,20(2):155-160,2091
松辽平原在地貌和地质上都是一个盆地。盆地中心区域上地幔隆升形成地幔枕,使本地区成为地壳中的一个热点,具有较高的地热背景。盆地是汇水区,盆地中部地域自然就成为地下热水主要的分布区。松辽盆地地热资源开发远景大有希望。  相似文献   
129.
白云鄂博地区构造格局与古板块构造演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白云鄂博及周边地区地质和构造形迹的系统调研,综合分析了白云鄂博地区的古板块构造单元、白云鄂博群的沉积构造背景以及白云鄂博地区的构造组合特征。白云鄂博群可以划分为三个沉积组合,它们分别代表中元古代、晚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白云鄂博地区由陆内裂谷向陆缘裂谷转化到活动大陆边缘裂谷的沉积过程。白云鄂博地区以白银角拉克-宽沟断裂为界,南北两侧存在重大地质差异。断裂南侧的该群岩石不整合覆盖在相当于五台群的巴尔腾山群之上,是在华北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陆缘沉积。局部碳酸盐岩和页岩层位在加里东期遭受了强烈的地幔流体改造,形成大规模稀土矿化;在海西期又遭受了强烈的区域变质改造。断裂北侧的白云鄂博群以发育蛇绿混杂岩-叠瓦状况断层-紧闭同斜褶皱为特征,具有古板块俯冲形成的加积杂岩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白云鄂博地区的古板块构造演化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30.
藏南裂谷作为青藏高原最显著的伸展构造样式之一,是研究高原生长过程的重要窗口,但目前其深部成因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利用沿错那—沃卡裂谷中部的大地电磁数据,分析裂谷区域的大地电磁测深曲线特征和相位张量,并通过三维大地电磁反演获得邛多江地堑和沃卡地堑深部电性结构。三维大地电磁反演结果显示,沃卡地堑和邛多江地堑深部存在一条连续的显著高导异常,并呈现“俯冲”形态,且上覆高阻结构体,而在邛多江地堑两侧浅部则分布低阻异常。结合早期的研究结果,本文支持错那—沃卡裂谷深部的高导异常为地壳部分熔融,可能与南向地壳流相关,并研究认为在南北向持续挤压作用下,裂谷下方的弱地壳层,通过解耦上地壳和下部地壳,促进了藏南裂谷系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