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6篇
  免费   342篇
  国内免费   642篇
测绘学   259篇
大气科学   722篇
地球物理   216篇
地质学   601篇
海洋学   570篇
天文学   54篇
综合类   108篇
自然地理   17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吴小霞  王乾恩  王福合  周云松 《海洋学报》2010,32(10):7278-7284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在广义梯度近似下研究了Cl在γ-TiAl(111)表面的吸附.计算结果表明:γ-TiAl(111)表面的面心立方位置(fcc)和六角密排位置(hcp)为Cl吸附的稳定位置,当覆盖度Θ小于一个单层(ML)时,Cl原子倾向于吸附在γ-TiAl(111)表面近邻为多Ti的位置.电子结构分析发现,Cl原子同表面金属原子形成较强的离子键,并且成键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当Cl原子和O原子共同在γ-TiAl(111)表面吸附时,二者都趋  相似文献   
832.
长庆三叠系油藏非均质性强,微裂缝发育,常规酸化时酸液易进入高渗带或微裂缝,进一步扩大出水通道,酸化后含水大幅度上升。针对这一问题,研制出一种新型黏弹性表面活性剂SUA-3—Gemini季铵盐自转向酸液体系,由于SUA-3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烷基和两个季铵盐,所以用其配置的胶束流体具有良好的黏弹性。该体系在60℃时与碳酸钙反应过程中黏度能迅速达到460 mPa·s,待体系pH值升高到6时,遇油黏度迅速降低至78 mPa·s,在地层中能够形成自转向,达到均匀布酸,自动破胶的目的。在现场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33.
东中国海及毗邻海域海面风场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美国Remote Sensing Systems公司提供的QuickScat海面风场产品,空间分辨率为0.25°×0.25°的月平均资料,进行了两种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以此分析研究中国近海(渤海、黄海、东海)以及台湾以东、以南洋面海面风场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季节变化是东中国海海表面风速变化的最主要特征,其变化占总变化方差的70.9%,黑潮的季节变化,通过海气交换影响其流经海域局地风场;(2)东中国海及毗邻海域海表面风速变化与太平洋年际变化以及热带风暴爆发有关,东中国海海表面风速年际变化显著的周期为1.5年和3.1年;(3)东中国海海域近年来整体上海表风速处于增大的趋势中,风速增大最大的区域出现在台湾东侧海域黑潮流经区域,最大增速在0.025 m/s/a以上。  相似文献   
834.
利用2004年1月—2008年8月的月平均Argo再处理资料和NCEP风场资料,对热带印度洋2.5~500 m深度范围内的海温时空变化特征与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的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赤道东印度洋是海温高值中心,同时是海温标准差低值中心,海温高的地方海温变化小,两者的分布型一致。在次表层,西南热带印度洋是海温高值区,赤道东西印度洋是海温低值区,次表层的海温变化最大,尤其在10°S~10°N之间的赤道印度洋。热带印度洋不同区域和深度的海温的显著周期不同,主要有1和0.5 a的显著周期。热带印度洋表层海温年周期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而0.5 a周期与季风有关。次表层以下海温变化主要是热带印度洋自身内部的动力作用,其1 a周期除了与太阳辐射和风有关,还与Rossby波和沿岸Kelvin波有关;其0.5 a周期除了季风这个主要因素,还与Wyrtki急流有关。海表面风场和LaNi~na是影响2006和2007年的正偶极子强度不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35.
左建  邓山  张洪霞  顾盼  连雷雷  唐柏平 《水文》2021,41(3):19-24
白河水文站为汉江上游控制站,测验河段为山区性河道,洪水陡涨陡落、历时短,高洪流量测验难度较大,为推进测站自动化水平,实现流量监测在线化是必经之路.采用规划求解对白河水文站不同垂线组合下的表面流速与断面平均流速关系进行研究,确定了白河水文站不同测点表面流速测验的最优布设方案及对应的断面平均流速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在白河水...  相似文献   
836.
徐强  徐爽  王炜  王海昆 《物探与化探》2022,(6):1512-1517
对于海洋地震资料的多次波的预测通常会采用SRME(surface related multiple elimination)方法,但是对于地震资料中的强反射层之间形成的层间多次波,SRME方法则无法实现预测。本文基于惠更斯原理,利用采集接收到的已知地震波场通过格林函数的方法来推测在强反射层之间传播的层间多次波场。首先计算各接收点在强反射层之间传播的格林函数,将接收到的波场(即当前炮集的所有接收点接收到的原始地震数据)与格林函数褶积,将得到的结果相加作为当前接收点的层间多次波的模型。进而再从原始数据中利用自适应减法减去该多次波模型,这样便完成层间多次波的预测和衰减。通过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测试,该方法能够较好地衰减层间多次波能量。  相似文献   
837.
在利用球谐模型解算月球起伏表面的磁场时,传统算法计算效率较低且存在不稳定性,因此提出一种基于球谐分析的径向泰勒级数展开法.首先采用450阶次的月球内源磁场球谐模型在月表地形起伏剧烈的背面区域进行不同泰勒级数展开次数范围以及不同平均半径的解算精度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并且通过与传统算法的对比证明了所提方法具有更高...  相似文献   
838.
印尼贯穿流与南海贯穿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绕岛环流理论和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对印尼贯穿流(ITF)和南海贯穿流(即吕宋海峡水交换,LST)在1976年气候突变前后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6年后吕宋海峡水交换体积输送(LSTT)异常增大,而印尼贯穿流体积输送(ITFT)异常减少。吕宋海峡东部东风分量和南海内部的北风分量的局地驱动是导致LSTT在1976年后增加的主要因素,南海内部异常北风分量对LSTT增加的贡献能够达到53%;而赤道太平洋的西风分量则是导致ITFT在1976年后减少的主要因素,其贡献大约为61%。1976年后15°N左右的NEC(North Equatorial Current)体积输送异常增强,但总NEC体积输送异常减弱。KC(Kuroshio Current)体积输送异常增强,而MC(Mindanao Current)、NECC(North Equatorial Countercurrent)、SEC(South EquatorialCurrent)体积输送异常减弱。赤道西太平洋由风场变化通过Sverdrup动力过程产生的异常气旋性环流阻碍了太平洋水体向印度洋的输入。  相似文献   
839.
东海及其邻近海区是受热带气旋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研究该海域的热带气旋风灾风险有助于防灾减灾。选取1980—2019年影响该海域的587个热带气旋资料,利用Holland经验风场模型获得该海域热带气旋风场数据集,参照Simpson风灾指数方法,构建联合风速及其累计时间的风灾指数。结果表明:(1)东海及其邻近海区大部分海域受热带气旋影响,都会出现最大风速超过30 m/s。(2)进入20世纪,东海热带气旋风速有增强的趋势,每10 a的平均增速约1.6 m/s。(3)近岸海域最大风速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至9月中旬。(4)从宁德至温州近岸海域的风灾等级相对较高,且风灾等级向南北两侧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840.
本文对哈尔滨机场2007年6月27日的暖区雷暴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常规天气资料分析和雷暴预报系统对定性预报雷暴的发生有一定提前量;雷达回波图上低层风场扰动、风场切变及逆风区的出现,是判断雷暴持续时间长短的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