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5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437篇
测绘学   222篇
大气科学   141篇
地球物理   168篇
地质学   749篇
海洋学   329篇
天文学   57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13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高速铁路地基黄土微结构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分形理论,结合Photoshop等图像分析处理软件,在图像处理过程中选择适当的阈值,本文对郑州—西安客运专线地基黄土在动荷载作用下变形前后的孔隙微观结构进行分形研究。研究表明,黄土孔隙微观结构具有分形特征,揭示了黄土孔隙分形分维同孔隙比之间有近似直线的关系,且孔隙微结构分形分维越大,土体强度越大,反之越小。  相似文献   
112.
氧化亚铁硫杆菌对黄铁矿的氧化作用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自行分离培养的氧化亚铁硫杆菌(A.f菌)为实验菌株,比较了黄铁矿化学氧化和生物氧化过程中溶液铁离子浓度的变化。研究发现,Fe3 对黄铁矿的氧化速率较低,而在细菌的作用下可以不断将Fe2 氧化成Fe3 使得黄铁矿的氧化速率明显加快,因此生物氧化具有更高的效率。经过44 d的氧化之后,利用扫描电镜对氧化后的黄铁矿表面进行了显微观察,发现Fe3 的化学氧化主要集中在化学键较弱的晶棱部位,而在生物氧化的情况下矿物表面充满了密集的溶蚀坑,溶蚀坑的形状与A.f菌的外形非常相近,且规则排列。这说明A.f菌能够吸附到黄铁矿表面,并且这种吸附具有定向排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3.
在溜砂坡系列研究之二的基础上,对风干砂的运动特征进行了细致观察。将干砂流视为连续介质的流动,对干砂流的运动动力和阻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干砂流垂线流速分布方程和干砂流体底面、表面滑动速度方程。结合挡砂工程,将干砂流体视为沿底面(此种砂坡的天然休止角)滑动的三角体,从而导出粒状碎屑溜砂坡水平土压力(或水平推力)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14.
A scheme for an automatic road surface modeling from a noisy point cloud is presented. The normal vectors of the point cloud are estimated by distance-weighted fitting of local plane. Then, an automati...  相似文献   
115.
针对多层轮廓线三维重构问题,研究了真三维复杂轮廓线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引入参考基准面概念,提出了一种顾及局部平展特性的真三维TIN生成算法。该方法在递增生成表面过程中,利用了加权最小三角化方法,动态建立参考基准面,将三角面片自身形态和局部邻接轮廓点的相对空间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了面片的遮掩重叠和自相交,使得重建表面和原始表面的拓扑差异最小。选取三维地震量测的多层反射波剖面数据进行了实验,并对不同算法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本文算法快速可靠,重建出来的三维表面过渡光滑、自然,更接近实际的表面形态。该方法对于石油、地质勘探三维地质构造形态辅助解译具有现实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前期CT灌注(CTP)参数的关系,并分析梗死前期血管表面通透性(PS)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期间经头颈部CTA诊断单侧MCA狭窄患者108例,观察CTP成像特点,测量各组患侧、镜像侧剩余函数达峰时间(TMax)、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表面通透性(PS),并计算各灌注参数的相对值(患侧/镜像侧),分析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前期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结果:①108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中39例出现灌注异常,不同程度血管狭窄的灌注分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灌注异常分期呈中等正相关(r=0.557,P=0.000)。②单侧大脑中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组间rCBF值、rMT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CBV值、r T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rTMax值、rMTT值呈正相关(分别为r=0.458,P=0.003,r=0.765,P=0.000),与rCBF呈负相关相关(r=-0.600,P=0.000),而狭窄程度与rCBV值无明显相关性。③Ⅱa、Ⅱb期患者患侧与镜像侧PS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a、Ⅱb期患者组间PS相对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MCA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前期分期具有一定相关性,单侧MCA狭窄程度越严重,rTMax、rMTT值越大,rCBF越小;在脑梗死前期的II期出现血管表面通透性升高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7.
Arc/Info—Grid模块及其水文模型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山山 《四川测绘》1998,21(1):10-13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建立流域的数字高程模型,并与grid模块的水文表面分析工具结合,形成直观的流域环境三维显示,再通过计算、统计与分析,即可获取精确的水文因子数据,为进一步水文定量研究及应用提出了一种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8.
119.
对钎头胎体表面渗硼方法和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给出了有关工艺参数与方法。它对提高硬质合金钎头胎体表面和耐磨性,延长钎头的使用寿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0.
An Arctic Ocean eddy in sub-surface layer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by use of temperature,salinity and current profiles data obtained at an ice camp in the Canada Basin during the second Chinese Arctic Expedition in summer of 2003.In the vertical temperature section,the eddy shows itself as an isolated cold water block at depth of 60 m with a minimum temperature of-1.5℃,about 0.5℃ colder than the ambient water.Isopycnals in the eddy form a pattern of convex,which indicates the eddy is anticyclonic.Although maximum velocity near 0.4 m s-1 occurs in the current records observed synchronously,the current pattern is far away from a typical eddy.By further analysis,inertial frequency oscillations with amplitudes comparable with the eddy velocity are found in the sub-surface layer currents.After filter the inertial current and mean current,an axisymmetric current pattern of an eddy with maximum velocity radius of 5 km is obtained.The analysis of the 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ddy core water and its ambient waters support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eddy was formed on the Chukchi Shelf and migrated northeastward into the northern Canada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