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5篇
  免费   683篇
  国内免费   947篇
测绘学   148篇
大气科学   715篇
地球物理   328篇
地质学   1245篇
海洋学   1751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56篇
自然地理   666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306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68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6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2篇
  1934年   3篇
  1933年   3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81.
对现在过程的研究可为了解过去沉积环境演变信息提供重要线索。对南海南沙广阔海域23个现代表层沉积物样品总有机碳(TOC)、总氮(TN)含量及同位素组成(δ13CTOC和δ15N)进行测试分析,以期通过沉积有机质的现代组成分布特征为反演其历史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提供参考。南沙海区表层沉积物TOC/TN(5.5~7.9,平均为6.5±0.6)和δ13CTOC(–21.9‰~–18.7‰,平均为–21.0‰±0.7‰)揭示了沉积有机质主要来自海源贡献;δ13CTOC与TOC和TOC/TN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了TOC未受明显的早期成岩作用影响,因此表层沉积物TOC可用于反映现代上层海水生产力状况。南沙海区表层沉积物TOC(0.32%~0.97%,平均为0.67%±0.17%)呈现明显的西-东向分布差异,高值主要位于西部前缘地带,低值主要分布在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TOC的地理分布特征表明了西南夏季风对南沙海域表层海水生产力的主要调控作用—由夏季风产生的越南上升流和湄公河陆源输入带来的高通量营养盐促进了西部前缘海域浮游植物的勃发,...  相似文献   
982.
介绍了26Al/10Be等时线埋藏测年法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应用范围。将应被同时埋藏的一组石英矿物样的26Al-10Be浓度拟合成等时线,从其斜率解得样品的埋藏年代。在如下情况下该法可克服未知参数多于制约方程的困难:1)冰碛物-古土壤序列中古土壤形成年代的研究,以规避继承核素(inherited nu-clide)的干扰;2)因样品埋藏不够深引起的后期生成核素的干扰。此外,依据等时线拟合结果可判断样品是否符合简单恒态侵蚀模式。等时线法的引入,拓宽了埋藏测年的应用范围,并为埋藏测年数据可信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验证手段。  相似文献   
983.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流域开发的增强,营养物质的流域输出与水体富集导致云南湖泊出现了持续的富营养化过程,对高原湖泊的生物群落构建和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区域尺度上云南湖泊的现代监测时间较短(如<20年),无法为湖泊生态恢复提供可靠的营养水平背景值。因此,应用古湖沼学方法建立硅藻群落与营养水平指标的定量模型可为污染湖泊的富营养化历史重建与修复目标建立提供重要的定量分析手段。本文选取云南地区45个湖泊开展了表层沉积物硅藻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合湖泊水体的环境变量数据开展了影响硅藻群落构建的环境梯度识别,识别出水体总磷(TP)是驱动硅藻群落空间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独立解释方差为4.54%,P<0.001)。进一步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建立了45个湖泊的表层沉积物硅藻与水体TP的转换函数。采用偏最小二乘加权平均回归(WA-PLS)方法建立的转换函数模型中,组分2的预测能力最强(R2_jack=0.465,RMSEP=0.396)。进一步结合星云湖沉积物硅藻群落的演替序列,定量重建了近百年来水体TP值的变化历史。重建结果与多年监测数据具...  相似文献   
984.
选取广西北部湾地区表层土壤中As元素为研究对象,采集了7 327个土壤样品,400个岩石样品,分析As、K2O、Na2O、CaO、MgO、SiO2、Al2O3、TFe2O3、Mn、Ti、pH和有机碳(SOC)等指标,探讨了土壤成土母岩、成土作用、土壤组成、pH和有机质等对表层土壤As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As元素平均质量分数为7.96×10-6,为中国土壤背景值0.80倍;风化作用对于As元素的次生富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明显强于成土母岩As元素背景的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在土壤组成和土壤性质等因素中,含Al矿物(Al2O3)、含Fe矿物(TFe2O3)、含Si矿物(SiO2)和SOC,对土壤As的富集起到主导作用;pH 和含 Ca矿物(CaO)的作用较弱;而含K矿物(K2O)、含Na矿物(Na2O)和含Mg矿物(MgO)对As的次生富集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985.
柳成林  刘海笑  赵燕兵  王宸 《岩土力学》2013,34(11):3221-3228
由于在抗拔承载力和深水安装中的优势,拖曳锚在深水系泊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拖曳锚安装过程中,安装缆绳和锚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安装缆绳在海床土中的反悬链形态将直接影响锚的嵌入和运动,对反悬链形态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锚的嵌入性能、准确预测锚的运动轨迹以及解决锚在安装中的精确定位问题。基于嵌入缆单元在海床土中的力学模型,推导出适用于黏性土和无黏性土的反悬链方程,利用该方程可求出安装缆绳在海床土中的反悬链形态;通过在缆绳上布置倾角传感器并运用圆弧递推方法,设计出可实时测量嵌入缆形态的试验技术,为验证试验技术的合理性,在空气中分别选取3种典型缆绳形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形态与真实形态吻合良好,并具有较高精度;利用实时测量技术开展模型试验,对反悬链方程进行了考察,验证了其模拟嵌入缆反悬链形态的精度,并获取了对拖曳锚安装过程中反悬链形态变化规律的直观认识。  相似文献   
986.
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楚科奇海及邻近的北冰洋深水区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分布受源区母岩和海区环流结构所制约。来自加拿大马更些河的物质富含高岭石和伊利石,对研究区东北部和北部沉积物的影响较大;来自阿拉斯加西北部的河流和海岸带物质富含绿泥石,高岭石含量变化较大,对阿拉斯加西北部近海沉积物的影响明显;来自西伯利亚的物质富含绿泥石,对研究区西部沉积物的影响较为明显。自白令海峡进入的太平洋水携带富含蒙皂石的育空河物质横穿楚科奇海陆架向北扩散,导致楚科奇海中部沉积物中的蒙皂石含量高;同时,粘土矿物自身的粒度分异在某种程度上也促使蒙脱石在离岸距离较远的中部海区富集。  相似文献   
987.
依据黄河口海域含沙水体野外实测光谱反射率为参考实验数据,结合水体表面光谱观测数据建立了经验回归模型,从而定量估测黄河口海域水体表层悬浮泥沙质量浓度,最终得出黄河口海域不同年份水体的悬浮泥沙质量浓度图,这对分析河口海岸带冲淤变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8.
利用2006年8月采集于舟山本岛南部近岸海域的表层沉积物监测数据,采用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分析了Hg、As、Pb、Cd和Cu等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并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舟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Hg、As、Pb和Cd元素的含量均符合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各重金属元素均为低污染水平,潜在生态...  相似文献   
989.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阐述了水压爆破相对于普通爆破的优越性。其次在土层中进行土炮摸拟试验,其结果证实了水压爆破在炮眼爆破中的破坏程度比普通爆破的破坏程度高。最后将水压爆破应用于芒场和凤凰山矿区的巷道掘进中。经多次应用表明:水压爆破的爆破效果比普通爆破的爆破效率高,并能大幅度降低粉尘浓度。  相似文献   
990.
The distribution of chlorophyll a(Chl a)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Bering Sea were discussed in July 2010. The results showed the seawater column Chl a concentrations were 13.41–553.89 mg/m2 and the average value was 118.15 mg/m2 in the study areas.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Chl a varied remarkably from basin to shelf in the Bering Sea. The regional order of Chl a concentrations from low to high was basin, slope, outer shelf, inner shelf, and middle shelf.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hl a was grouped mainly from single-peak type in basin, slope, outer shelf, and middle shelf, where the deep Chl a maxima(DCM) layer was observed at 25–50 m, 30–35 m, 36–44 m, and 37–47 m, respectively.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hl a mainly had three basic patterns: standard single-peak type, surface maximum type, and bottom maximum type in the inner shelf. The analysis also showed that the transportation of ocean currents may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Chl a, and the effects were not simple in the basin of the Bering Sea.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hl a and temperature, but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hl a and nutrients. The Bering Sea slope was an area deeply influenced by slope current. Silicate was the factor that 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of Chl a within parts of the water in the slope. Light intensity wa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 in controlling seawater column Chl a in the shelf, where Chl a was limited by nitrate rather than phosphate within the upper water. Meanwhile, there w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l a and salinity. Algal blooms broke out at Sta. B6 of the southwestern St. Lawrence Island and Stas F6 and F11 in the middle of the Bering Stra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