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02篇
地质学   115篇
海洋学   260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蓝细菌CO2浓缩机制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藻类普遍具有一种能提高细胞内的CO2 浓度 ,从而使光合作用能够顺利进行的生理机制 ,称为CO2 浓缩机制 (CO2 concentratingmechanism ,CCM )。CCM是藻类对低CO2 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CCM生物的一个主要生理特征为 :植物细胞对CO2 表现出很高的表观亲合力 ,即低浓度的CO2 就能满足其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 ;而其体内催化CO2 固定的限速酶 ,Rubisco(1,5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氧合酶 ) ,对CO2 的亲合力却很低 ,需要较高的CO2 浓度才能获得正常的反应速度[1] 。由于CCM具有显著的生态学意义 ,因而一直是藻类生理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512.
513.
吴融 《海洋科学》1992,16(2):27-30
近十年来对海藻生物技术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通过细胞培养或体细胞的营养繁殖,解决某些藻类种苗是一条可行途径。已有的资料表明,种间的融合细胞很难再生为完整的藻体。有关海藻的基因工程,现在正在寻求一种能作为藻类基因转移的载体,并试图通过选择获得一种营养缺陷型或耐药的突变型,这有助于藻类上宿主——载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514.
新元古代冰期引起生物大量绝灭,大绝灭后环境如何重建、生物怎样复苏是演化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贵州铜仁坝黄、瓮安北斗山剖面和台江五河剖面南沱水碛岩之上连贯沉积的陡山沱组底部的“碳酸盐岩帽”中藻类化石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古海洋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认为冰期后生态环境恢复很快,藻类快速复苏,但藻类分异度低。“碳酸盐岩帽”沉积结束,藻类进入衰退期,到了陡山沱中晚期,藻类又进入顶盛期。而藻类的复苏、衰退与古海洋环境的δ^13C,δCe,δEu异常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15.
蒙义峰  崔彬 《现代地质》1998,12(1):83-90,T001
针对矿床富含有机质和沥青质的特点,研究发现了许多与菌藻类有关的微生物标志。结合硫同位素和电子探针分析测试成果,讨论并论述了在成矿作用过程中,菌藻类不仅可以对硫酸盐还原形成大量的硫离子和对生物遗体进行分解产生有机质,而且能对金属离子产生明显的吸附富集作用。有机质的存在是细菌对硫酸盐还原的主要控制因素,对其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沥青质对生物具有降解作用,使吸附富集金属离子的菌藻团粒(胶团)、藻丝体得以保存。同时,探讨了芦柴冲银多金属矿床的生物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516.
初探藻类,地衣生物岩溶微形态与内陆环境间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曹建华  王福星 《地质论评》1998,44(6):656-661
藻类、地衣可以直接殖居在碳酸盐岩表面,通过生物化学、生物物理过程对其基质产生钻孔溶蚀作用,并产生相应特征性的微形态。文中初探了微形态与①岩面的水热条件;②不同地貌部位的微环境;③植被覆盖程度;④不同气候带间存在的相关性。并讨论和展望了生物岩溶微形态研究的前景,开拓生物岩溶研究新思路。  相似文献   
517.
水体内藻类的生物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藻类对水体内生命元素的转化及其分布、迁移的影响.是目前水体内藻类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藻通过光合作用和生物矿化,控制着C、N、Si、P、S、Ca等元素在水体内的循环;驱动着C和S在水体和大气之间的交换,进而影响大气中的C和S。藻生物积累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及时反馈,使藻类成为地球化学环境变化的生物指示物。本文对水体内藻类的生物地球化学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18.
全球早、中寒武世藻类生物地理分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西伯利亚藻群中均有丰富的藻类化石。根据前寒武纪宏观藻类的分布以及凯里生物群和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藻类和后生动物的相似性,讨论了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生物地理分区的控制因素。对几个生物群中的藻类化石和后生动物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在相近的纬度范围内, 动植物化石组合特征非常相似; 而纬度明显差异时, 藻类生物群及后生动物群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后生生物在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具有低的演化程度和分异能力,因此生物地理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古纬度。而Schopf (1976)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不适合这一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结合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后生生物化石的分布情况,建立了前寒武纪-中寒武世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这个模式较好地解释了分布在北美大陆和华南大陆上的寒武纪生物群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519.
在陆相咸水沉积物中检出Δ5甾醇化合物及其生源意义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GC/MS分析技术在塔5井、官77井和狮23井下第三系陆相咸水沉积物样品中检测到了丰富的Δ^5-甾醇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定性研究,鉴定出19个化合物,碳数范围为C23-C31,丰度最高的化合物为24-乙基胆甾-5-烯-3β醇,占甾醇总量的75%左右。样品的母质类型甾醇的分布特征表明,样品中丰富的C29甾醇可能主要来自于咸水环境中的某种藻类而非陆源物质。  相似文献   
520.
宣龙式铁矿生物标志物(烷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志礼  杜汝霖 《地质学报》1995,69(2):138-145
笔者通过对河北庞家堡碾盘山,大堡堆和龙关共8个铁矿岩样的生物标志物(烷烃)的研究,发展这些样品中nC15-nC20含量较高,主峰碳都在nC16、nC17、nC18;植烷,姥鲛烷很丰富。这些结果表明矿体中的铁质叠层石和铁质核形石是藻成沉积构造。聚铁作用的发生主要是蓝藻生命活动所引起。该研究结果为宣龙式乌托邦成因提供了新的价值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