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0篇
  免费   190篇
  国内免费   615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181篇
地质学   309篇
海洋学   152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2篇
自然地理   12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46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孙静  黄勇 《海洋科学》2021,45(1):14-21
在对东海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进行分类和多样性研究中,发现2个我国新纪录种并进行了描述.深海螺旋球咽线虫Spirobolbolaimus bathyalis Soetaert&Vincx,1988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体表具显著的环纹,头感觉器呈乳突状,化感器螺旋形,口腔中部具有一个背齿以及一对亚腹齿,咽前后各有一个咽球;具有...  相似文献   
402.
有毒赤潮藻及其毒素的危害与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洋中可引发赤潮的藻类约有300种,其中有毒赤潮藻为80种左右。现已知道的赤潮藻主要毒素有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神经性贝毒、西加鱼度和溶血性毒素,前5种毒素的结构已经基本得到证实。有毒赤潮藻的毒素可以在海洋生物体内积累,人类误食含有藻毒素的食品时可能中毒,严重者还可能死亡。海洋有毒赤潮藻及其毒素的检测已经成为当今全球赤潮研究和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通过形态学分类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遗传探针)和免疫学检测技术对有毒赤潮藻进行检测;可以通过生物学、物理化学检测方法和神经受体结合、免疫学检测技术对赤潮藻毒素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403.
湘西震旦系留茶坡组炭质宏化石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初步研究表明,留茶坡组中部黑色页岩中化石呈炭质压膜状保存,主要包括长绳状或带状宏观藻:Chenlidenella spiralis gen.et sp.nov.,Longifuniculum dissutum Steiner,Erdtmann and Chen,1992,Longitaenina triphyllus gen.et sp.nov.,L.rhodina gen,et sp.nov.,L.lanceolatus gen.et sp.nov.;直立不分枝的管状 宏观藻Longfengshania elongata Duan et Du,1985,L.elliptic-ulum sp.nov,Paralongfengshania oblong sp.nov.Miaohenella hunanensis(Steiner,Erdtmann and Chen,1992),M.rhomba Ding,1996,M.taenina sp.nov.,Cystoculum catenuatus gen.et sp.nov.;末端存在二歧式分的丝状宏观藻:Sectoralga bibarb atus sp.nov.,S,typica Hu,1996,S.capillaceus sp.nov.,S.umbellulata Hu,1996和水母状化石Taoyuania ovatoides gen.et sp.nov.,Liaonanella giganta sp.nov.,Wulingshania canopse gen.et sp.nov.及蠕虫状化石Wenshanwania simplex gen.et sp.nov.等。从地层对比上看,上述化石可能与伊迪卡拉动物群为同一时期的产物。晚震旦世晚期留茶坡组中类水母化石的出现是我国晚震旦世生物演化史上一次重要事件,以类水母等软躯体动物和高分异度的宏观藻类共同繁盛为特色的生物群与国内外同期地层中的已知生物群面貌不同,显示出一种新的伊迪卡拉庭园,为此,本文将棋其合名为武陵山生物群。  相似文献   
404.
我国南方龙潭煤系镜亮煤,藻烛煤,树皮煤成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俊 《中国煤田地质》1993,5(2):23-27,33
我国南方龙潭煤系中广泛存在着树皮煤、藻烛煤和镜亮煤并且有较高的生烃潜能,S_1为9~26mg/g、S_2为150~300mg/g。可溶抽提量为40~80mg/g,是良好的生烃源岩。它们分别由木栓质体、藻类体、基质镜质体等显微组分所组成。在显微镜下显示了较多的生烃和排烃的光学证据。这些煤具有不同的成烃的累积速率和成烃转化速率,其中树皮煤的成烃累积速率最慢而成烃转化速率最快,依次分别是藻烛煤和镜亮煤。热模拟实验也证明了它们具有不同的成烃特征。表明了在中国南方寻找煤成气藏和煤成油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05.
民乐锰矿生物矿物学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乐锰矿矿石中发现蓝藻化石六、七种,其中石囊藻细胞(Eontophysalis)和色球藻目(chroocacean)中的矿物质为钙、镁、锰的碳酸盐系列矿物。本文综合了偏光显微镜、生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无机、有机化学分析资料,找到了蓝藻与碳酸锰矿物的密切空间关系和成生联系。引用了关于生物成矿的观点,论述本区生物形成矿物的作用过程和相关的矿物种类。提出菱锰矿形成的生物—生物化学成因的观点。  相似文献   
406.
湘黔地区震旦纪菌藻硅质岩特征及形成机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夏文杰  彭军 《矿物岩石》1993,13(3):21-28
湘黔地区震旦纪菌藻硅质岩化学成分纯净,硅质矿物含量95%以上,几乎都为泥晶—微晶石英,石英结晶度平均为6.35。岩石具菌藻生物结构,以纹层状构造为主。其中丰富的菌藻生物化石,按形态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岩石属原生沉积成因,二氧化硅的聚沉一方面通过菌藻有机体的硅化作用,另一方面是菌藻生物化学作用引起微环境变化而导致二氧化硅的聚沉。  相似文献   
407.
首次提出均一捕获的中高盐度NaCl-H_2O溶液包裹体出现的3种类型(T_h>T_m、T_h=T_m、T_h|△V_s|,即在NaCl饱和曲线上温度小于Tr点温度(|△_l|=|△V_s|时的温度)段捕获包裹体的T_h=T_m,T_h或T_m为其捕获时温度。当包裹体的|△_l|≤|△V_s|,即在NaCl饱和曲线上温度大于或等于Tr点温度段捕获的包裹体的T_hT_m,T_h是该类包裹体捕获的最低温度。在温度和密度均大于Tr点的等容线上捕获的包裹体的T_h相似文献   
408.
在分析和总结前人对红藻石和蓝藻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实例,发现在以往碳酸盐岩颗粒分类中没有红藻石和蓝藻石的合适位置。鉴于红藻石重要的成因意义和造礁作用,有必要明确红藻石的概念和归属。珊瑚藻本身极易钙化,经生物矿化作用最终保存下来的珊瑚藻屑一直放在生物碎屑中,而红藻石是由非固着的珊瑚藻构成的钙质独立结核,因此也可以被划分到生物碎屑中。蓝藻石作为蓝细菌钙化作用的产物,同时鉴于蓝藻石的广泛存在,把钙化蓝细菌形成的核形石命名为蓝藻石,这一重要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一直被使用。然而蓝绿藻概念已变更为蓝细菌,蓝藻石的形成与藻类无关,显然将其称作蓝菌石更加确切。因此,应将红藻石和蓝藻石分别归为生物碎屑和核形石当中,并用新的术语蓝菌石替代蓝藻石。其意义在于使红藻石和蓝藻石的概念及归属更为规范,并为碳酸盐岩颗粒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409.
采用野外观察、室内薄片鉴定及多项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方法,对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上寒武统表生溶蚀型藻格架白云岩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宏观上,藻格架白云岩呈丘状、透镜状夹于潮坪相白云岩层间,由于差异性溶蚀,发育了大量表生溶蚀孔。微观上,藻格架由富藻的泥粉晶白云石组成,而架间孔由浅色的亮晶白云石充填。藻格架泥粉晶白云石呈他形—半自形,镶嵌结构,具有暗红色—橙红色的阴极发光,较高的Na、K含量,较低的Fe含量;δ13C为-0.572‰~0.124‰、平均值-0.116‰,δ18O为-5.391‰~-4.983‰、平均值-5.240‰,表明其形成于准同生阶段盐度较高的相对氧化环境中。架间充填的亮晶白云石胶结物,呈半自形—自形中细晶,具有昏暗的阴极发光或者不发光,较低的Na、K含量,较高的Fe含量,δ13C值为-0.662‰~-0.251‰、平均值为-0.460‰;δ18O值为-6.639‰~-5.939‰、平均值-6.267‰,表明其形成于相对还原的埋藏环境。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均具有LREE轻微富集、HREE亏损、Eu负异常特征,与海相泥晶灰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揭示了其白云化流体均来自于原始的海水。在溶蚀作用方面,亮晶白云石胶结物相对泥粉晶白云石藻格架更易于溶蚀。前者在大气水表生溶蚀过程中,主量元素Ca、Mg丢失显著,Mg/Ca值由0.955降至0.007,微量元素Na、K丢失相对明显,Na/Ca值由原来的3.8×10-4降为1.9×10-4,K/Ca值由1.1×10-3降至检测限以下,而不改变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这些特征表明,表生溶蚀过程在元素特征上是一个去白云化的盐度降低过程,而这一过程中基本无稀土元素的带入带出。  相似文献   
410.
桂林喀斯特石山阴香群落主要种群的种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忠华  梁士楚  胡刚 《山地学报》2007,25(4):475-482
采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了桂林喀斯特石山阴香群落乔木层12个和灌木层13个主要种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1)乔木层χ2检验有1个种对为显著正关联,1个种对为显著负关联;Spearman秩相关分析有3个种对为显著正相关,4个种对为显著负相关。灌木层χ2检验仅有1个种对为显著正关联;Spearman秩相关分析有8个种对为显著正相关,2个种对为显著负相关。整体来看,种对间达到显著水平的种对数较少,大多数种间关系松散,独立性相对较强;(2)正关联的种对主要体现了它们间生物学特性相近,对生境的生态适应性相似和相互重叠的生态位;而负关联的种对间往往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条件的适应性相异或存在相互竞争;(3)喀斯特石山生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为干扰的加剧等因素对阴香群落种间关系的波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