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362篇
综合类   77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641.
邓山  邱爽  王利肖  闫云君 《湖泊科学》2014,26(2):297-304
为了加强长江中游地区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的研究工作,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对长江中游巴河支流的胜利河毛翅目优势种的生产力和营养基础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胜利河中主要毛翅目优势种纹石蛾的生活史为一年3代.一至四级河流中,其生物量周年平均值分别为1.77、7.80、44.82、51.55 mg/m2.采用体长频率法测算的年均生产量为7.72 mg/m2,P/B系数为13.21.利用肠内含物分析法研究了胜利河中纹石蛾的营养结构.比较一至四级河流的营养基础发现,无形态碎屑为纹石蛾最常见的食物,占肠内含物的45.22%~62.92%;而对生产量贡献率最高的多是动物组织,达52.86%~68.58%.各季节的营养基础状况也有差异,春季无形态碎屑所占比例和对生产量的贡献率较高,而夏、秋和冬季动物组织则有更高的生产量贡献率.一至四级河流的年均物质通量分别为11.83、34.76、237.52和273.17g/(m2·a).由此可见,该优势种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42.
云南程海富营养化过程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500年来程海生物成因碳酸盐δ18O和δ13C及其有机质δ13C同位素记录了程海湖泊环境由贫营养到中富营养的演化过程.碳酸盐δ18O记录显示,大约1690年程海成为封闭湖泊后,当时湖泊贫营养环境并没有发生变化,但造成了湖泊水体交换周期加长,碳酸盐δ13C、有机质δ13C及其色素含量、碳酸盐含量变化指示湖泊生产力开始增高.1911~1942年碳酸盐δ18O和δ13C及有机质δ13C突然显著偏负,表明湖泊生物种群结构发生转变,湖泊初级生产力迅速增加,湖泊由贫营养向中营养转化.湖泊沉积物色素含量及碳酸盐含量变化也记录了这一湖泊环境的转换过程.约1986年以来,随着藻类养殖业及其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程海水环境渐渐转变成目前的中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643.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太湖优势大型底栖动物,通过受控实验研究其对富营养水体的水质改善效果.根据太湖河蚬的自然丰度设置4组密度处理,分别为无河蚬对照组、低密度河蚬组(生物量为130 g/m2)、中密度河蚬组(260 g/m2)和高密度河蚬组(520 g/m2).结果表明:河蚬滤食显著降低悬浮物浓度与叶绿素a含量,低、中、高密度河蚬组水体悬浮物浓度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0.85%、34.90%和53.79%,叶绿素a浓度分别降低了23.29%、48.32%和71.17%;放置河蚬还降低了水体TN、TP浓度,但是中密度河蚬组与高密度河蚬组没有显著差异.分析认为,河蚬通过滤食作用降低水体浊度、改善光照条件,有利于底栖藻类的生长及沉水植物的恢复,对富营养水体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就太湖而言,河蚬对水质的改善效果可能受沉积物再悬浮造成的营养盐释放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644.
为探究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藻际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可培养细菌对雨生红球藻生长和虾青素积累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培养分离法,在乙酸钠兼养条件下,共分离到8株雨生红球藻藻际细菌,通过16S rDNA测序鉴定,并在NCBI网站比较序列发现,编号为DBQ、HS、BTH、DBB、XBL、HB、FH、JH的菌株分别与Pseudomonas sp.、Methylobacterium sp.、Chryseobacterium sp.、Bacillus sp.、Paracoccus sp.、Planctopirus hydrillae、Rhodobacter vinaykumarii、Brevundimonas vesicularis的16S rDNA序列具有最高的相似性。分别将8株细菌与通过抗生素处理获得的纯种雨生红球藻共培养,测定了8株藻际细菌对雨生红球藻细胞密度、藻液pH、叶绿素及虾青素含量的影响。实验发现,HS处理组在绿色阶段培养第9天获得最高细胞密度,为3.65×10~5cells/mL,且显著高于对照组;DBB处理组虽然能够促进藻细胞密度增加,但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DBQ处理组藻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组。第1~7天,藻液叶绿素浓度的变化与藻细胞密度变化趋势有一定相似性,绿色阶段后期,叶绿素浓度呈现下降趋势,也说明藻细胞内部叶绿素向其他色素转变,同时标志着绿色阶段的结束。绿色阶段培养过程中,藻液pH变化幅度较大,由初始值7.0左右上升到9.30左右,但是培养后期处理组与对照组藻液pH并无显著差异。在测定藻液虾青素含量时,仅HS处理组虾青素含量略高于对照组,但并无显著差异;通过计算单个藻细胞虾青素含量发现DBQ处理组单个藻细胞虾青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45.
综述了鱼类苏氨酸营养生理的研究进展,涉及苏氨酸的营养生理功能,鱼类对苏氨酸的需要量,评价鱼类苏氨酸需要量所采用的指标,饲料中苏氨酸缺乏和过量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以及苏氨酸与其它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46.
杨纪明 《海洋科学》2007,31(10):1-3
对北海鱼类营养级和生物量进行了综合分析,北海鱼类群落中,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和游泳生物食性鱼类的平均营养级分别为3.5,3.9和4.5,依次递增,而它们的生物量之比为1∶0.8∶0.4,依次递减,由此发现了一种与生物量锥体相似而又不同的现象,即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横向的营养级与生物量的负相关关系,作者称之为类生物量锥体。北海的生物量锥体其底部与顶部营养级之比为1∶4,生物量之比为1333∶1;类生物量锥体其底部与顶部营养级之比为3.5∶4.5,生物量之比只有2.36∶1,由此看出类生物量锥体相似于生物量锥体,但又不同于Odum提出的被食者与捕食者之间的纵向关系的生物量锥体,其生物量的变化幅度较生物量锥体为小。类生物量锥体的意义在于可以从鱼类生态类群营养级的高低来推测其生物量的状况。  相似文献   
647.
张欢  肖协文  王玉玉  于秀波 《湖泊科学》2015,27(6):1004-1010
由于水文特征的变化和栖息生境的异质性,河流食物网结构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变化.认识人类活动对河流食物网结构空间变化的影响能够为河流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有效指导.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测定枯水季节饶河不同地区初级生产者和鱼类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比较饶河下游鄱阳和中游海口河段4种常见鱼类的δ13C、δ15N值和营养级,并分析导致不同河段食物网结构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鄱阳与海口两个地区鱼类的δ13C值无显著差异,但δ15N值差异显著.鱼类的δ13C值变化范围在鄱阳河段大于海口河段,鳜(Siniperca chuatsi)和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在鄱阳河段的δ15N值要显著高于海口河段,而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鲫(Carassius auratus)的δ15N值在鄱阳河段却表现更低.另一方面,除黄颡鱼外,鳜、贝氏和鲫在鄱阳河段的营养级均显著高于其在海口河段的营养级.研究认为,由于颗粒有机物和附着藻类的δ13C值在鄱阳与海口河段没有显著差异,因而导致鱼类的δ13C值也没有明显变化.不同生境下初级食物源δ15N值的差异及人为扰动的程度可能是影响饶河不同河段鱼类的δ15N值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48.
对虾广泛发病和大量死亡是全球虾类养殖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年来由于疾病的困扰,使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对虾养殖受到严重制约,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通过营养免疫学的手段控制虾病成为全球研究热点。正因为如此,世界范围内对虾类的营养免疫学研究空前高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从免疫指标和抗病力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虾类营养免疫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虾类营养免疫学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49.
刘镜恪  徐世宏 《海洋科学》2006,30(11):75-81
仔稚鱼营养研究是鱼类营养研究领域中居国际前沿的研究,在中国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目前,中国的重要养殖海鱼如牙鲆、真鲷、黑鲷、石斑鱼和大菱鲆等,生产性育苗,因在仔稚鱼阶段容易发生大量死亡,成活率一般低于20%。仔稚鱼从吸收卵黄内源营养转变为摄取人工培养的浮游动物或人工配合微粒饲料等外源营养后,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是导致仔稚鱼大量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国外在n.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 HUFA)、n-6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6 HUFA)和极性脂——磷脂等方面的脂类营养需求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作者现作一综述,旨在为深入开展海水仔稚鱼的脂类营养需求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0.
台湾海峡上升流区氮、磷、硅的化学特性及输送通量估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1983~1984年、1987~1988年多次调查资料表明,夏季氮、磷、硅诸营养盐呈近岸、底层高,向上层、外海递减的分布特征,其控制因素是福建近岸上升流。该上升流区NO3--N、PO43--P、SiO32--Si的特征值分别为2.29、0.20、2.83μmol/dm3.诸营养盐含量与温度、盐度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有明显的相关性。N/P比平均值接近于Redfield比值。PO43--P、NO3--N、SiO32--Si垂直输送通量分别估算为23.6、223、302mg/(m2·d),是该海域夏季营养盐的主要来源,PO43--P和NO3--N的输送通量平均分别大约为真光层生物生产力所需营养盐的86%和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