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361篇
综合类   77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91.
中华绒螯蟹幼蟹维生素C营养需求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每100g等氮、等能纯化饲料中分别添加0,100,200,400,800,1 000mg维生素C(Vc)多聚磷酸酯(LAPP),用这样配制成的试验饲料饲喂已淡化5d的河蟹大眼幼体及后续幼蟹25d,探讨Vc对大眼幼体和幼蟹生长、存活、蜕壳频率及抗逆性的影响,同时探明幼蟹对Vc的适宜需求量,结果表明,饲料Vc添加量为100~400mg/100g时,可以保证幼蟹正常生长、存活和蜕皮,尤其以投喂添加Vc200mg/100g(C2组)和400mg/100g(C3组)饲料的Ⅲ期幼蟹增重率、存活率和平均蜕皮频率较高,其中C2组(上述各指标值)分别为516.18%,62.83%,2.58,C3组分别为458.89%,66.17%,2.61;饲料中缺少Vc时(如C0组),Ⅲ期幼蟹的增重率、存活率和平均蜕皮频率最低,分别为265.31%,26.67%和2.26.饲料中Vc的添加量达到800mg/100g(C4)和1 000mg/100g(C5)时,幼蟹的蜕皮反而受到抑制,平均蜕皮频率降低,蜕皮周期延长,且存活率降低,到Ⅲ期幼蟹的增重率、存活率和平均蜕皮频率在C4组分别为355.7%,31.33%,2.39,在C5组分别为307.53%,28.56%,2.19.此外,各处理组幼蟹对抗逆性影响的试验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饲料中添加Vc能提高幼蟹的耐低氧能力和耐pH突变能力,而对耐盐度突变能力没有明显的影响.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得出,为保持幼蟹良好生产性能,饲料中添加的Vc?  相似文献   
492.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rophic structure of fish communities in the southern Huanghai Sea were examined based on the data sampled from bottom trawl surveys conducted during the autumn of 2000 and the spring of 2001. Hierarchical agglomerative cluster method and bootstrap randomization were used to identify significant trophic groups for each fish assemblage in the southern Huanghai Sea. A total of six major trophic groups were identified within this system, which classified predators based upon location in the water column or prey size ( i. e. , benthic to pelagic predators or fish to small invertebrate prey predators). The similarity level used to identify significant trophic groups in each assemblage ranged from 24% to 34%. Although planktivores were the dominant trophic group in each assemblage (60% - 79% ), there wer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trophic structure, which reflect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bundance and availability of dominant preys. Simplified food webs were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the most important troph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ominant prey taxa and the fishes in each assemblage within this system. Although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key prey species among different food webs, pelagic prey items (mainly euphausiids and copepods) represent the most important energetic link between primary producers and higher trophic level predators. The trophic level for most fishes was between 3 and d, and the weighted mean trophic level for each assemblage ranged from 3.3 to 3.4. Compared with previous study in the mid-1980s, there was an obvious downward trend in the trophic level for most fish species, which resulted mainly from the fluctuation in key prey species in the Huanghai Sea. The decrease in the importance of Japanese anchovy seems to be offset by other abundant prey species such as Euphausia pacifica and copepods ( mainly Calanus sinicus ) .  相似文献   
493.
山东威海双岛湾海域营养状态及有机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7年3月双岛湾海域水质监测结果,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评价法、营养状态质量指数评价法、营养指数评价法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评价法对该海域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pH值、DO、COD、无机氮、磷酸盐部分测站超<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二类水质标准;NQI值在1.01~3.17范围内,平均值为2.18,E值在0.45~12.35范围内,平均值为5.02,呈现明显富营养化;A值的范围为1.15~6.81,平均值为4.05,有机污染相对较严重.总体上该海域已受到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494.
介绍了施加营养修复石油污染海滩的3个典型实例。Exxon Valdez溢油生物修复的研究中发现,以藿烷为内标,施加营养的生物降解速率比石油的自然清除速率快将近5倍。美国特拉华州的现场研究结果表明,孔隙水中维持初始N浓度为1~2 mg/L可以使降解率接近最大值;海滩上N的背景浓度很高时,即使不添加任何肥料,石油烃的生物降解也可接近最大值。英国对细颗粒沉积物的生物修复试验结果显示:在被石油污染的区块上施加营养物质使石油降解菌的数量增加了10倍,石油烃相对于藿烷的比值在施加肥料组和控制组中有显著的不同。此外,还对海滩石油污染生物修复过程中孔隙水中的最佳营养浓度、营养的施加频率及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95.
《中国测绘》2020,(1):14-15
智慧农业方兴未艾,对智慧农业各式各样的解读还存在着细微差别,从众多解读中可以发现,大数据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信息感知则是农业数据的源头。“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是信息感知、获取数据的重要技术手段:基于遥感技术可获得种植面积、作物长势、旱涝、病虫害情况及土壤墒情和作物营养等空间信息;基于卫星定位技术可获得装备的精准位置,可用于农业机械的移动定位;地理信息技术则给出了一个直观的管理数据的方式”。  相似文献   
496.
山东近海水质营养状况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春秋季对山东近海调查结果,分莱州湾及渤海湾南部海域、山东半岛北部海域、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和海州湾海域分析评价了山东近海水质的营养状况。结果表明,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莱州湾及渤海湾南部海域均明显高于其他海域,COD含量各海域差异较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COD整体基本呈现由近岸向远岸逐渐降低的分布态势。少数站位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严重,COD整体质量较好。从营养结构看,N/P比值大于Redfield值16,P相对缺乏。根据营养化评价模式和有机污染指数计算结果,春秋季表层水质均处于中营养水平,底层处于轻度富营养化;两季节的表层有机污染程度均属于有机污染Ⅰ级,底层属于Ⅱ级,表层水质质量较好,底层已受到污染。  相似文献   
497.
毛颚类是热带近岸海域中上层鱼类的食物来源, 同时又是重要的肉食性浮游动物, 数量丰富, 然而其维持种群结构的生存策略尚不清晰。本文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析了三亚湾海域毛颚类优势种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成体与幼体的肠道食物组成, 以期从食物资源利用的角度揭示其维持种群结构的营养策略。研究结果显示, 幼体和成体摄食的浮游生物种类分别为21种和19种, 共同的食物类群有桡足类、小型水母类、硅藻和多毛类。成体与幼体食物偏好差异显著, 成体主要的食物来源是小型水母类(59%), 而幼体主要的食物来源是桡足类(60%); 幼体营养生态位(5.16)高于成体(2.89), 且二者食物重叠度低(0.21), 表明成体与幼体食物分化明显。研究结果揭示, 即使成体与幼体大量共存, 它们也可以通过摄食分化避免食物资源竞争, 这种分配策略对毛颚类保证足够幼体存活率和维持种群数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8.
造礁石珊瑚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框架生物,它们既能够通过共生藻的光合作用进行自养,也能够通过触手捕获和黏液吸附等方式进行异养。通过研究造礁石珊瑚光合自养以及异养营养的机理和过程,系统分析了光照、温度、营养盐、潮汐、水流、CO2质量浓度以及食物的可获得性等因素对造礁石珊瑚光合自养和异养营养产生的影响,并讨论了珊瑚的这2种营养方式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光合自养是健康造礁石珊瑚的主要营养方式;当珊瑚自养营养的供给受到限制时,异养营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营养缺失,甚至可能成为珊瑚的主要营养方式。造礁石珊瑚的2种营养方式能够对不同环境因素的变化做出不同响应,并通过两者之间的互补以适应环境变化。今后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归纳各类因素对造礁石珊瑚2种营养方式的影响;深入研究造礁石珊瑚异养营养方式的规律与环境适应性;厘清造礁石珊瑚光合自养与异养营养之间的关系和协调模式。  相似文献   
499.
南海3种可食绿藻化学成分及其营养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南海3种可食绿藻条浒苔(Enterom orpha clathrata)、石莼(Ulva lactucaL.)和总状蕨藻(Caulerpa racem o-sa)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多糖、蛋白质和粗纤维是构成藻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占藻体的92%以上,其中膳食纤维占64.22%~70.80%;蛋白质占14.15%~18.91%,平均为16.16%,且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占总氨基酸的42.37%~48.37%,氨基酸评分在73分以上,第一限制氨基酸随藻种而变化;脂肪含量在0.51%~0.81%之间,均低于1%,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高,其含量分别为其总量的56.10%~63.20%和37.71%~39.39%;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尤其是Fe、Zn、I等矿质元素和维生素C含量高。3种可食绿藻是高膳食纤维,高蛋白,低脂肪,低热能,且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天然理想保健食品原料。  相似文献   
500.
回顾了有关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水、生物、沉积物中营养盐的迁移、转化、循环和交换等研究工作进展.典型湖泊的研究结果显示,历史上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的营养本底的确较高,处于中营养和富营养状态;人类活动在最近几十年中加快了这些湖泊的富营养化进程.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的治理不仅要重视外源污染的削减,也要重视湖泊内源污染的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浅水湖泊沉积物中,一般只有30%以下的磷是以较活跃的藻类易利用态存在的,表层沉积物通过吸附-解吸等交换作用对浅水湖泊水体中磷的浓度有较大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的营养盐释放主要有静态和动态二种释放方式.前者是基于化学平衡条件下的水土界面扩散作用.决定其释放量大小的主要因子是孔隙水与上覆水之间的营养盐浓度差.后者是基于水动力扰动对水土界面物理破坏条件下的底泥悬浮释放作用.二种释放模式在浅水水体中都存在.无论是静态或动态,水土界面的氧化还原环境,铁、锰、铝等元素含量,都对释放有影响.动态释放能在短期内大大提高水体颗粒态营养盐的浓度.在动态释放的初期,将有效增加水体可溶性营养盐,但是如果沉积物中铁、铝等金属元素较丰富,水体中的溶解性营养盐将由于吸附等作用而沉淀至湖底,因此,这样的湖泊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净化能力.长江中下游地区绝大多数湖泊都属于这种类型的湖泊.用底泥疏浚方法来控制湖泊内源污染的方法只适用湖泊面积较小、还原环境强烈,或者沉积物中铁、锰含量较低、水体去除可溶性营养盐的能力较弱的水体.此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浅水湖泊生态系统对富营养化也具有强烈的反馈作用.水华暴发期间蓝藻的暴发性生长能通过改变水体的pH而引发沉积物中磷释放数量的大幅增加,大量释放的营养盐反过来又会促使蓝藻的大量生长,从而加剧水华的暴发.研究显示污染相对较重的水域水体中营养盐的含量高,微生物的生物量及生产力也高,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也高,水体营养盐的循环也就更快.这反过来又促使微生物生产力增加,营养盐循环更快,加剧富营养化的危害.今后的工作应该重点围绕生物参与下营养盐的迁移转化等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