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95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331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7 毫秒
491.
以菲律宾岛弧构造岩浆作用和斑岩型铜金成矿作用为例,以与板块俯冲相关的深部物质循环和斑岩型铜金成矿为研究对象,综述了铜金在弧岩浆中复杂的地球化学过程和行为。通过对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区域斑岩铜金成矿响应进行系统综述,根据以往对菲律宾群岛中新生代岛弧岩浆岩和斑岩型铜金成矿开展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提出有利于成矿的地球化学指标,探讨了西环太平洋菲律宾群岛中酸性岩浆活动对区域铜金等多金属矿床的贡献,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建立成矿动力学模式。通过研究菲律宾群岛周缘中新生代板块俯冲洋壳重熔岩浆作用及矿床形成机理,进一步揭示板块俯冲过程中以流体为纽带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及斑岩型铜金成矿效应。  相似文献   
492.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筏式养殖模式可行性,在我国黄海北部首次开展了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新品种的筏式与底播养殖模式对比试验。采用平均壳长为2.37 cm,平均全湿重为2.99 g规格的"斑马蛤2号"苗种为试验材料,对两种养殖方式的"斑马蛤2号"生长、存活、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夏季(4-7月)壳长、壳宽、壳高、全湿重、软体重的相对生长速率分别比底播养殖"斑马蛤2号"快149.54%、100.61%、116.30%、152.25%、132.58%(P<0.05)。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存活率为90%以上,显著高于底播养殖(P<0.05)。两种养殖方式的"斑马蛤2号"水分、灰分、粗蛋白、糖原、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冬季糖原、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底播养殖"斑马蛤2号"(P<0.05)。研究表明,当年10月采用多层聚乙烯网笼按密度为150-200粒/层放养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大规格苗种(平均壳长为2.37 cm,平均全湿重为2.99 g),可于翌年的4月、7月、10月收获平均壳长为3.03、3.36、3.51 cm的市场规格产品。筏式养殖模式具有存活率高的优点。"斑马蛤2号"筏式养殖模式试验的成功为蛤仔健康养殖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493.
本文通过延时摄影技术探究了不同刺参规格(小规格、中规格和大规格)及饥饿状态(饥饿0 d、5 d、10 d和15 d)对其集群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规格刺参的聚集率和标准聚集规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呈现出随刺参规格增大而升高的趋势,表明大规格刺参更倾向于聚集,且形成的集群规模更大;除饥饿10 d和饥饿15 d的组外,各处理组之间刺参聚集率和标准聚集规模都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刺参聚集率和标准聚集规模呈先降低,后升高,再保持稳定的规律。上述结果查明了规格和饥饿对刺参集群行为的影响,可为丰富刺参行为学研究及优化刺参增养殖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94.
鲍以其营养价值和口味鲜美名列“海八珍”之首。现在我国鲍的增养殖业已在迅速崛起,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也日臻成熟。作为一种产业当前矛盾主要集中在如何缩短养殖周期和提高经济效益上。鉴于鲍养殖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养殖周期长就意味着风险大、投  相似文献   
495.
环境条件变化是造成贝类挥发性有机物质(VOCs)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菲律宾蛤仔养殖生产中,常进行从开放式自然滩涂迁移至人工围塘养殖的活动。本文研究了这一过程前后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肌肉组织的VOCs组成特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显示:基于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共鉴定出52种VOCs,分别属于醛、醇、酯、烃、呋喃、烷烃、烯、芳香烃、含硫和含氮化合物等。迁移前样本中,检出41种化合物,迁移至人工围塘养殖20 d后,检出32种。迁移造成了化合物种类数量降低、种类发生变化。醛、醇类的相对含量最高、迁移前后的变化尤为显著,呈现由醛高醇低的组成逆转为醇高醛低的特点。溶氧是影响VOCs组成变化及其醇、醛类差别的重要因子。饵料生物量、相对丰度和多样性与VOCs的组成具有显著相关性:自然滩涂微型真核生物多样性高但生物量和丰度相对低,人工围塘多样性低但生物量和丰度高,是VOCs组成差异的关键影响因子。本研究建立了贝类VOCs与关键环境因子的直接联系,为进一步解析贝类品质的环境关系、优化和调控养殖环境等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96.
应用双箱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刺参在Pb、Zn、Cu、Cd、Cr、Hg和As 7种重金属混合暴露条件下,呼吸树、消化道和体壁组织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与释放实验。结果表明:(1)重金属在刺参组织器官中的富集具有选择性,理论平衡状态下,As、Cd、Cr在各组织的含量分布(CAmax):呼吸树消化道体壁,Cu、Zn分布规律(CAmax):消化道呼吸树体壁,Hg、Pb分布规律(CAmax):体壁呼吸树消化道。(2)刺参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呼吸树组织对Cr离子富集系数最高2298.2,其次是Cu、Cd离子,其BCF均在1500以上,Hg、Pb、Zn和As离子在呼吸树中的富集系数较低。体壁对Cu离子的富集系数最高为1560.7,对As离子富集系数最低52.7。消化道对Cu离子富集系数最高6037,对As离子富集系数最低为8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