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46篇 |
免费 | 559篇 |
国内免费 | 107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9篇 |
大气科学 | 288篇 |
地球物理 | 800篇 |
地质学 | 1867篇 |
海洋学 | 622篇 |
天文学 | 51篇 |
综合类 | 190篇 |
自然地理 | 19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2篇 |
2023年 | 151篇 |
2022年 | 156篇 |
2021年 | 145篇 |
2020年 | 157篇 |
2019年 | 182篇 |
2018年 | 125篇 |
2017年 | 139篇 |
2016年 | 126篇 |
2015年 | 136篇 |
2014年 | 233篇 |
2013年 | 148篇 |
2012年 | 181篇 |
2011年 | 177篇 |
2010年 | 204篇 |
2009年 | 186篇 |
2008年 | 173篇 |
2007年 | 148篇 |
2006年 | 158篇 |
2005年 | 154篇 |
2004年 | 133篇 |
2003年 | 134篇 |
2002年 | 109篇 |
2001年 | 108篇 |
2000年 | 92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61篇 |
1997年 | 61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58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20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9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5篇 |
1965年 | 8篇 |
1964年 | 8篇 |
1963年 | 4篇 |
1959年 | 4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泥浆在地层中的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持开挖孔(槽)的稳定性是泥浆在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及泥水盾构工法等工程中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泥浆在地层表面形成泥皮,使得泥浆压力平衡地层的土水压力实现的。其中,泥皮的形成是泥浆在地层中的渗透问题。为了探讨泥浆在地层中的渗透规律,采用多组性质不同的泥浆在多种渗透性不同的地层中开展泥浆在地层中的渗透试验,系统地展示了泥浆在地层中不同的渗透现象。渗透完成后泥浆颗粒在地层表面的堆积形态可以分为:泥皮型、泥皮+渗透带型、无泥皮或渗透带3种类型,并且泥浆在地层中的渗透曲线的类型与泥浆颗粒在地层表面的堆积形态的类型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泥浆在地层中的渗透试验过程中渗透流量的大小,不仅可以反映泥浆的渗透类型,还可以作为判断是否形成泥皮的标准。 相似文献
92.
1998年8月19-20日发生四川盆地北部的大暴雨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内弱切变上产生的,为历史上少见的疑观暴雨,本文通过过对这次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分析,发现湿位涡水平分量表示的非地转特性,能反映位涡分量可弥补的暴雨预报中天图分析难以判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3.
某超高层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因指标超限在设计中采用了耗能减震技术,为了检验该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制作了1/35的缩尺模型,通过在钢管混凝土框架设置阻尼器或不设置阻尼器,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对比试验,研究了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和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位移和应变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该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减震结构与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相比,位移、加速度和应变响应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罕遇地震作用下,通过设置耗能减震构件,层间位移角最大值从超过规范要求的1/84减低至满足规范要求的1/130,表明该减震结构具有更优良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94.
天然感潮河道水流紊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多谱勒三相流速仪,在长江口徐六泾水文观测断面分别进行了涨潮、落潮时中泓与近岸垂线的流速观测,根据这些观测资料,对天然感潮河段潮流紊动的周期、频率、概率密度函数等进行了定量的数学描述,并对时均流速、紊动强度、雷诺应力等沿垂线分布进行了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95.
依据等效黏弹性理论与蠕变理论,建立了描述一般应力状态饱和软土不排水循环应力应变响应的拟动力本构关系。该关系包括三个基本参数:循环剪切模量,阻尼比与增量循环累积应变。利用循环剪切模量与阻尼比随土单元八面体剪应变的变化描述循环荷载作用下软土的不排水循环应变,依据Mises蠕变势函数与正交流动法则确定循环累积应变增量。通过饱和软土不固结不排水循环三轴压缩试验确定这些变化关系。按确定出的参数预测循环三轴拉伸与循环扭剪试验结果。预测出的循环拉伸试验剪切模量和阻尼比随八面体剪应变的变化与试验结果吻合。对于循环扭剪试验,当循环偏应力与静偏应力方向一致时,预测出的循环累积应变随循环次数的变化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当循环偏应力与静偏应力作用方向不一致时,预测出的循环累积应变与试验结果相比偏小。 相似文献
96.
首次将岩土体荷载与位移特征曲线划分为3种类型,并定义高地应力的判别标准。提出一种新的本构理论,可以描述在不同正压力(或不同围压)下应力(或荷载)与应变(或位移)的全过程特征,只有3个描述材料结构和状态的力学参数。该理论不仅可以描述单个材料,也可以描述多种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和两种不同材料界面等力学特性,变形可达任意值。对于长沙湾特大桥基桩,在不同静载荷作用下不同土体与桩之间的力学特性采用新本构理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本构理论可以描述不同岩土体和岩土体与基桩之间的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97.
尝试了一种新的土工三轴试验方法,即在一个试样同时得到与土体静动变形和强度特性相关的各种参数。文中讨论了采用耦合试验方法时应变循环大小对静力变形和强度特性的影响;并通过与常规试验结果的比较,给出了等效弹性模量、等效阻尼比和动永久应变等动力变形参数的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耦合试验复杂加载方式,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土体的静、动变形和强度特性,尤其在复杂应力条件下的动力变形特性方面。 相似文献
98.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S6.8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利用此次地震中距离发震断层80 km以内获得的92个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研究此次地震近断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和不同周期加速度反应谱(Sa)的空间分布与衰减特征,探讨了近断层地震动的脉冲特征及其对地震动反应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地震近断层地震动表现出随观测方向变化的较强极性特征,其中51LDJ记录的南北分量约达到东西分量的3倍,这主要受地震的走滑破裂特征影响。(2)近场地震动强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此次地震发震断层的走向控制,峰值加速度、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值的分布与断层走向特点一致。较强的观测值多位于烈度VII度以上的区域,与震害分布相符,地震动强度分布从一定程度决定了震害分布。(3)从实际观测结果与地震动经验模型的对比来看,经验模型对本次地震PGA和0.2 s的短周期地震动有较好的预测;对于PGV和周期0.5 s以上的地震动反应谱,本文考察的6个经验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高估。(4)本次泸定地震有2条典型脉冲记录,均... 相似文献
99.
通过收集青海、甘肃、四川三省的76个地震台记录的2008年1—12月三分量的连续噪声数据,利用噪声面波层析成像的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的面波群速度分布特征。首先采用多重滤波方法提取了1 000多条台站对5~50 s的三分量面波群速度频散曲线,然后将研究区域划分为0.2°×0.2°的网格,利用O ccam方法反演了瑞利波(R-R)和勒夫波(T-T)的群速度分布。反演得到的群速度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和构造特征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清晰地揭示了地壳内部的横向速度变化。层析成像的结果显示在短周期(8~20 s)内,拥有较厚的沉积层的四川盆地表现为明显的低速特征,而青藏高原东部则表现为较高的群速度分布特征;随着周期的增加(>20 s),群速度的分布特征呈现出与短周期相反的特性,青藏高原东部下方的速度远远低于四川盆地,这可能与青藏高原东部中、下地壳低速层相关联,同时也意味着研究区域的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在群速度分布图上,龙门山不仅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地形和构造分界带,同时也对应着高群速度与低群速度的过渡带。 相似文献
100.
拱形波纹钢屋盖动力特性测试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拱形波纹钢屋盖是一种新颖的金属拱形薄壳结构,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结构的复杂性,目前有关的理论研究尚不够深入,动力研究还很少有人涉及。以18m和30m两种跨度的W666型拱形波纹钢屋盖为研究对象,测试了拱在竖向平面内振动时的频率、振型及阻尼。在所提简化计算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结构的动力特性,其结果与试验数据符合较好。测试和分析结果为该结构的动力反应研究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