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114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利用从油藏中分离的芽孢杆菌HBS4在兼性厌氧情况下作用于剧毒物质亚硒酸钠,36 h后1~11mM的样品中均出现了大量红色颗粒沉淀物.生物显微镜观察发现,在很多细菌内部出现一颗到多颗红色的圆形颗粒,排列方式有单链、双链、弧线和无规则排列,并且在细胞周围释放有游离态的红色颗粒.XPS测试红色沉淀物发现四价硒全部还原为零价硒.实验还发现添加葡萄糖对单质硒的产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2.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在镇静、镇痛、麻醉、戒毒等神经性疾病治疗方面效果显著且无致瘾性,因此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其从河豚体内提取的成本过高,所以难以大量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TX来源于河豚体内共生的微生物。我们从野生横纹东方鲀(Takifugu oblongus)肝脏中分离得到了一株产TTX较高的芽孢杆菌3G2(Bacillus sp. 3G2),通过ELISA和胶体金的方法检测到其发酵液TTX含量为35 ng/mL。将该菌株接种于专用透析培养器中,不断流加新鲜培养基实现连续培养,同时实现简化分离工艺,对发酵液进行小鼠生物活性检测、TTX试纸条检测,并通过河豚毒素抗体免疫共沉淀纯化得到TTX粗品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鉴定均表明发酵液中含有TTX且含量较高。本研究通过筛选产TTX的优质菌株进一步了证实河豚毒素外源性假说,并初步验证了透析法生产河豚毒素的优越性,为后续商业应用提供实践性基础。  相似文献   
63.
海绵共附生微生物基因多态性的RAPD-PC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分离手段对中国南海海域的细薄星芒海绵(Stelletta tenui(Lindgren,1897)1、皱皮软海绵(Halichondria rugosa(Ridley&Dendy))、澳大利亚厚皮海绵(Craniella australiensis(Carter))、贪婪倔海绵(Dysidea avara(Schmidt))4种海绵体内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培养,随机挑选64株芽孢杆菌属细菌(每种海绵16株)进行了RAPD-PCR基因多态性分析。研究表明,一些海绵微生物是可以通过传统分离手段得到的,来自同一或者不同海绵的微生物均具有丰富的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64.
分离自对虾养殖池塘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MP15具有高效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为了进一步研究菌株MP15的脱氮特性和脱氮机制,本研究采用氮同位素标记法,对其在氮基础降解液中的脱氮特性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初始无机氮浓度为42 mg/L的氮基础降解液中,其对NH~+_4-N、NO~-_2-N和NO~-_3-N的最大去除速率分别为1.03 mg NH~+_4-N/(L·h)、1.74 mg NO~-_2-N/(L·h)和1.02 mg NO~-_3-N/(L·h)。氮代谢过程中羟胺氧化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和硝酸盐还原酶的酶比活力分别为0.540 6、0.157 8和0.160 9 U/mg。对菌株MP15脱氮过程中的~(15)N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以NH~+_4-N作为唯一氮源时,仅产生~(15)N_2O;当菌株MP15分别以NO~-_2-N和NO~-_3-N作为唯一氮源时,可同时检测到~(15)N_2O和~(15)N_2。综合上述结果,菌株MP15对无机氮的去除主要包括:同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其中对NH~+_4-N的硝化途径为:NH~+_4-N→NH_2OH→N_2O;对NO~-_2-N的硝化-反硝化途径为:NO~-_3-N←NO~-_2-N→N_2O/N_2;其对NO~-_3-N的反硝化途径为:NO~-_3-N→NO~-_2-N→N_2O/N_2。  相似文献   
65.
从新鲜近江牡蛎中分离到一株拮抗细菌,命名为ZH1-6,该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等多种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形态学观察、常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16Sr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短小芽孢杆菌。研究表明:ZH1-6能利用多种碳、氮源,其生长温度范围为10-50℃,生长pH范围为pH3-10,最适初始pH为6.0。  相似文献   
66.
一株深海中等嗜热嗜酸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太平洋热液区样品中分离纯化到一株中等嗜热嗜酸菌,命名为TPY。文中对该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以及亚铁和单质硫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TPY菌株为短杆状,革兰氏阳性菌,大小为(0.3~0.5)μm×(1~3)μm;最适生长温度为50℃,最适生长pH值为1.8;该菌既能利用亚铁盐、单质硫自养生长,也能利用酵母粉、葡萄糖、蛋白胨和甘油等有机物异养生长;TPY菌与Sulfobacillus acidophilus(AB089842)的16S rDNA序列高度相似,其同源性为99%。这些结果表明,TPY菌是一株来自深海的嗜酸硫化芽孢杆菌(Sulfobacillus acidophilus),该菌的成功分离将有助于对太平洋热液区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全面了解。同时,TPY菌对亚铁和单质硫的良好氧化能力显示出其在生物浸矿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7.
以平板计数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及养殖底泥中细菌总数和弧菌总数的影响.试验分为1×10~6,5×10~6和10×10~6CFU/L 3个浓度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共进行28 d,在第0、7、14、21和28天时采底泥和泥蚶,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细菌总数和弧菌总数.结果显示,在投施枯草芽孢杆菌后7 d内,养殖底泥和泥蚶体内细菌总数均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7~28 d内缓慢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投施枯草芽孢杆菌后,各试验组底泥和泥蚶体内弧菌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10~6CFU/L和10×10~6 CFU/L试验组弧菌总数显著低于1×10~6CFU/L试验组(P<0.05).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抑制弧菌增殖的作用,枯草芽孢杆菌可应用于泥蚶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68.
本研究采用邻苯二甲醛法从柏式中喙鲸( Mesoplodon densirostris)内脏中筛选出一株具高效降解胆固醇功能的乳酸菌HJ-S2,利用16S rDNA分子生物学和API 50CH系统鉴定其为植物乳杆菌(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为提高乳酸菌HJ-S2体外降胆固醇能力,考察了菌株的...  相似文献   
69.
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通过介导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的转运,进而发挥黏膜防御功能,而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β和IL-4对pIgR表达具有调节作用。本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技术检测了灭活柱状黄杆菌浸泡免疫诱导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各组织中pIgR及TNFα、IFNγ、IL-1β和IL-4基因的免疫应答特性。结果显示:浸泡免疫柱状黄杆菌可诱导草鱼中pIgR和4种细胞因子发生显著上调表达;pIgR和4种细胞因子的上调表达趋势相似,均在96 h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对黏膜免疫组织皮肤和鳃中的pIgR和4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影响较大,显著上调达到峰值的时间短且峰值高,峰值分别为对照组的2.83~56.62倍和2.75~36.25倍;而系统免疫组织脾、头肾中的pIgR和4种细胞因子表达量到达峰值时间较晚,峰值分别为对照组的3.11~46.07倍和1.91~17.4倍;肠和肝中pIgR和4种细胞因子表达量峰值分别为对照组的2.43~9.26倍和2.21~24.13倍。本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TNFα、IFNγ、IL-1β和IL-4...  相似文献   
70.
从东太平洋热液区E53站位的深海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出1株能在65℃生长的嗜热菌(DYth03).该菌的16S rDNA序列与地芽孢杆菌属(Geobacillus)内各种之间的同源性为98%以上.克隆得到DYth03的DNA聚合酶基因(DYth-pol),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全长为2 631 bp,G+C含量为55.5%,推测编码为876个氨基酸,与BstDNApolI的同源性最高(达98%).将该聚合酶基因克隆到pTTQ-h表达载体上,并在大肠杆菌DH1中进行表达.对纯化到的表达产物进行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酶具有聚合酶活性和5’-3’外切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