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8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成都粘土的胀缩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2.
若干生态因子对蒙古裸腹溞生殖方式转变效应的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文清  林元烧  郭东晖 《台湾海峡》2001,20(Z1):191-195
实验室中,以不同种群密度、变温、饥饿、及改变盐度为诱发条件,研究蒙古裸腹溞有性生殖和休眠卵的产生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种群密度是改变生殖方式和诱导产生休眠卵的最重要条件.当种群密度在1.4个/cm  相似文献   
33.
34.
张光涛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02,33(2):196-202
1998年12月-1999年1月在南极普里兹湾采用现场培养的方法对大、中型桡足类优势种尖角似哲水蚤(Calanoides acutus)、戈氏长腹水蚤(Metridia gerlachei)和巨锚哲水蚤(Rhincalanus gigas)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根据浮游动物垂直拖网的样品分析了它们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在实验中,C.acutus和M.gerlachei的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3.3(5-49)和5(4-12)个/雌/天;R.gigas没有产卵。随后对获得的卵进行连续观察,所有的卵均没有孵化。通过标本分析发现,C.acutus夏季的种群结构为双峰态,尤其是陆冰缘站,新生个体主要是CI期桡足幼体,而越冬个体包括CIV、CV和雌性成体。R.gigas的种群结构特征不明显,新生个体为12月末发现的大量集中分布的无节幼体。M.gerlachei表现出和C.acutus相似的丰度分布特性,但其种群结构主要是成体和晚期幼体。  相似文献   
35.
本文研究了大海马Hippocampus kuda Bleeker,日本海马H·japonicus kauP和三斑海马H.trimacutatue Leach消化道的形态学。三种鱼类消化道的解剖学特点基本相同。消化道均可区分出头肠、前肠、中肠和后肠。中肠最长。口孔小,口腔呈管状,口鳃腔内无齿,无鳃耙,无舌,鳃孔小。不具胃,也无幽门垂,中肠前部稍为扩大形成假胃。 组织学方面共同特点为:粘膜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和球形分泌细胞组成。上皮内无多细胞消化腺,未发现味蕾。大海马与日本海马在食道纵褶的形状,球形分泌细胞的分布区,假胃肌层的排列及上皮细胞的形状等方面有种的差别。  相似文献   
36.
海马的繁殖方式很特殊,对其育儿袋的生理和胚胎发育对环境的要求有人曾作过一些研究,但并未对其形态进行描述。T.B.尼科里斯基的《分门鱼类学》一书以及日本学者对日本海马繁殖的观察,均曾提到孵化后的幼鱼情况,然而资料很零星。除此之外,对海马胚胎发育的描述,尚未见有报道。为了对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的胚胎发育的特点有所了解,为海马养殖提供必要的资料,我们对三斑海马(Hippocampus Trimaculatus)的胚胎发育及其与温度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和试验。结果如下。 本文所用材料同作者“三斑海马的生殖”一文。 胚胎发育的观察方法是:将交配受卵的雄体隔离饲养,然后,每隔一定时间从育儿袋中取出卵子进行观察;有的卵子在体外培育观察。  相似文献   
37.
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是山东近海众多鱼类的饵料生物,其分布与水深、海水底层温度等环境要素息息相关。根据2016年10月、2017年1、5和8月在山东南部近海4个航次获取的渔业资源及环境调查数据,分析山东南部近海脊腹褐虾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广义加性模型研究脊腹褐虾的分布与水深、海水底层温度等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研究显示,脊腹褐虾CPUE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全年平均CPUE为2.07 kg/h,春季为2.43 kg/h,夏季为2.47 kg/h,秋季为1.18 kg/h,冬季为2.19 kg/h。水深和海水底层温度对脊腹褐虾分布影响显著(p0.01),脊腹褐虾CPUE与水深呈显著正相关,在水深80 m海域CPUE较高。海水底层温度为6~12℃时,脊腹褐虾CPUE与海水底层温度呈正相关,海水底层温度为12~20℃时呈负相关,最适宜海水底层温度约为12℃。  相似文献   
38.
吴溪 《海洋世界》2009,(11):51-53
传说 把一只海马放在掌心并仔细端详,你会发现这是一类最不可能存在的生物。也许我们可以认为,相貌如此奇特的生物其实是出于某位造物神闲来无事的恶作剧:她在一个贴有“备用零件”标签的盒子里乱翻,发现了一个马脑袋,忽然间产生了创作的欲望,于是便把它安在了一只袋鼠的躯干上。她玩心大起,又在上面装了一对可以转动的变色龙的眼睛,以及一条像树居的猴子那样的尾巴。  相似文献   
39.
吴溪 《海洋世界》2009,(1):61-63
雄性尖嘴鱼(海马和它的亲戚们)是鱼类世界的“居家爸爸”。从孩子们还是受精卵的时候,爸爸们就开始在类似于胎盘的“育儿袋”中哺育它们,直到它们长大后游人大海。新研究表明,这些承担起哺育之责的父亲们不但保护着孩子们,还通过“胎盘”给孩子输送关键的营养物质,补充那些无法从母亲的多口黄中获得的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