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4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214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229篇
海洋学   50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6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1 毫秒
831.
从同安盐田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中度嗜盐菌TA-4,经过16S rDNA序列分析、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该茵株初步鉴定为盐单胞菌(Halomonas salina).TA-4能在2%-25%NaC1的培养基中生长,最适生长NaC1浓度为6%,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pH为7.0~8.0.在高盐条件下,TA-4能够在细胞内合成四氢嘧啶以维持渗透压的平衡,在15%培养基中其含量达到60.3mg/g细胞干重.渗透冲击试验表明TA-4细胞内的四氢嘧啶含量受培养基中的盐浓度调控,并且在低渗冲击时能够快速分泌到细胞外,在高渗冲击冲剂后的6h内又可以恢复到原来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832.
从海南洋浦港沉积物中分离到一株具有较强溶藻活性的细菌(编号Z3).通过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和生理测试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此菌为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该菌对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和塔马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有溶藻活性,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生长无影响,表明菌株Z3溶藻活性具有种属特异性.通过该菌的菌体悬浮液和除去菌体滤液对链状亚历山大藻实验表明,此菌株具既有直接溶藻作用又有间接溶藻活性.  相似文献   
833.
真光层海水中普遍存在甲烷过饱和现象,尤其是天然气水合物区真光层的甲烷明显异常。由于临近海气界面,真光层过饱和甲烷与大气甲烷排放及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目前,对真光层海水的过饱和甲烷来源仍没有统一的认识。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梳理了真光层海水过饱和甲烷的来源,归纳了真光层海水过饱和甲烷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了原位微生物可能参与的甲烷代谢机制。真光层过饱和甲烷可能来源于沉积物、临近河流或原位微生物,且受区域、季节、营养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受氧气影响,真光层海水甲烷产生的代谢机制有其特殊性,目前推测微生物可能依旧利用常规的产甲烷途径,它们存在于海水微厌氧环境中,或自身形成抵抗氧气影响的能力;此外,微生物也可能选择对氧不敏感的新的产甲烷途径。因此,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区真光层甲烷过饱和现象,开展甲烷的来源和代谢机制的研究,以期为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与开发的环境评价提供理论支撑,并为探究海水甲烷对大气及全球气候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34.
介绍庞鹤教授治疗雷诺氏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庞教授在临床实践中,辨本病基本病机为阳虚寒凝、血瘀、气郁,治疗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通络、行气解郁为法。其认为治疗本病时应综合认识“痹证”及“脱疽”的病因病机特点,“顾实”不“忘虚”,整体辨证,随症加减,内服外用结合,辨证选用经方进行治疗,灵活选用活血化瘀药,获效满意。  相似文献   
835.
净化湖泊水体氮污染的固定化硝化-反硝化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李正魁  濮培民 《湖泊科学》2000,12(2):119-123
依据太湖水体氮污染的特点,设计应用低温辐射技术引导玻璃态单体丙烯酸羟乙脂-2-Hydroxyethyl acrylate(HEA)与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Poly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14G)制备高分子载体,并使用增殖细胞技术固定化硝化-反硝化菌净化湖水。研究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湖水经过固定化硝化-反硝化菌SBR工艺净化后,总氮下降70%,氨氮下降84%,CO  相似文献   
836.
为了研究污水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中氨氧化菌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NH4-N在CRI中的迁移转化机理,从深圳运行中的CRI系统砂层填料中以5~10cm间隔垂直取12个样品,对其氨氧化菌的16SrDNA进行DGGE分析。结果表明,CRI系统中氨氧化菌菌群随着深度的增加先增多后减少,在表层至10cm处氨氧化菌约有4~5种组成,主要由某些以有机氮为降解底物的微生物和进水中被砂粒介质截流吸附的微生物组成;在20~90cm范围内氨氧化菌增加至9种左右,多样性最为丰富,是亚硝化作用发生的主要区域;而在100cm以下的范围,由于NH4-N浓度的降低或系统复氧不足,氨氧化菌迅速减少至5~6种。该研究结果证明了氨氧化菌在快渗池内分布范围的变化对NH4-N去除率的影响,即氨氧化菌在快渗池内分布的越接近中上层,对NH4-N的去除效果越好。关于CRI系统中氨氧化菌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NH4-N去除率关系的认识,为工艺改进和效果提高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37.
中国南海东沙一带冷泉发育,但目前国内外对深海冷泉区微生物研究甚少,特别是缺乏利用高通量测序的记录。对东沙深海冷泉区973-5站位(该站位水深约3 000 m)长约935 cm的重力岩心进行了高通量分析。结果显示:该站位微生物细胞丰度为5.3×108~34.0×108个/g,随深度变深而增加,其变化趋势与甲烷含量变化可对比,与粒度、有机碳的变化也具有相关性。测序结果显示,岩心中主要古菌类群是MBGB(39.9%)、C3(15.8%)以及ANME-1(12.0%),随着深度的变化群落组成有所改变。硫酸盐-甲烷界面(SMI,760 cm)上下出现了大量的MBGB和ANME-1类群,pH也不断增加,暗示了这一区域存在不断增强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岩心底部出现了一定量的ANME-1和ANME-2类群,暗示除了在SMI附近甲烷氧化和硫酸盐还原反应强烈,其下部可能还有水合物的分解与甲烷的上涌,为ANME类群生存提供了营养物质。与东沙海区其他站位相比,973-5站位的甲烷通量较高,但没有发现产甲烷菌,推测该区沉积物中高浓度的甲烷来源为周边浅部或深部断裂系统运移供给。  相似文献   
838.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种群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Quantitative PCR)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技术,研究了青藏高原洱海、青海湖、尕海1、尕海2、小柴旦湖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多样性及丰度。研究结果显示,5个盐湖沉积物中dsrB(编码亚硫酸还原酶β亚基,为硫酸盐还原菌所共有)基因的丰度为每克沉积物1.71×108~1.55×109拷贝,与盐度无明显相关性;所获得的dsrB基因序列分属于3个科:Desulfobacter-aceae,Desulfobulbaceae和Peptococcaceae。其中,Desulfobacteraceae科是主要类群。硫酸盐还原菌多样性(DGGE结果)与盐度呈现出负相关性。故在所研究的盐湖中,盐度可能不是影响硫酸盐还原菌种群分布的唯一因素,可能还受其它未知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39.
孔凡晶  王海雷  郑绵平  郑小娟 《地质学报》2007,81(12):1750-1753
从西藏搭格架铯硅华矿床区热泉中分离培养高温菌T4-1,并进行了格兰氏染色、显微镜观察、室内温度实验、16SrRNA基因分析等。结果表明,T4-1为杆状菌,格兰氏染色阳性,其生长范围为45~80℃,最适生长温度70℃。16SrRNA基因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地芽孢杆菌属(Geobacillus),在发育树上,T4-1菌株与高温烷烃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the rmoleovorans)非常近。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西藏高温微生物资源以及微生物参与成矿作用的研究提供了首例。  相似文献   
840.
管峰  李长红  聂力  苗亮  陈炯 《海洋与湖沼》2018,49(2):422-431
Piscidin类抗菌肽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在鱼类先天性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对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单核/巨噬细胞(monocytes/macrophages,MO/MΦ)转录组测序获得piscidin 1基因(Bppis1)c DNA全序列。Bppis1基因c DNA序列由327个核苷酸组成,开放阅读框为207bp,编码68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量为7.7k Da,等电点为5.51。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分析表明,Bppis1具有piscidin家族的特征结构,信号肽序列最为保守,终止于GEG序列后,与黄条(Seriola lalandi)piscidin同源性最高,为40.8%;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Bppis1属于piscidin 1类,与黄条piscidin进化相关性最高。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 PCR)结果显示,Bppis1m RNA在健康鱼鳃中表达量最高;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感染后,大弹涂鱼肝、脾、肾、鳃和皮肤中Bppis1 m RNA表达量显著上调。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人工合成的Bppis1成熟肽抑菌活性较广泛,但对迟缓爱德华氏菌和3株革兰氏阳性菌无抑菌活性。大弹涂鱼MO/MΦ经1.0μg/m L Bppis1成熟肽处理后,对FITC标记的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的吞噬活性显著增加。综上,Bppis1在大弹涂鱼先天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作为抵抗病原体入侵的潜在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