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1.
大陆内的长余震序列和对地震危险性评估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板块构造学说最强大的特点之一,是通过已知的板块运动可以了解板块边界未来大地震的地点和平均复发间隔。然而板块构造学却不能探知板块之内何时何处发生地震,因为理想的板块内部不发生形变。因此,在板块内部,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主要依靠的假设是,短期历史记录给出的小地震的位置反映出连续形变从而引发未来大地震(Shed—locketal,2000)。然而在此我们提出,最近的这些地震有许多可能是数百年前大地震的余震。我们提出一简单模型可预测:余震序列的长度和断层应力加载的速.率成反比。  相似文献   
92.
板块构造学说的最有力的特征之一,是已知的板块运动让我们对板块边界未来大地震的发震位置和平均复发间隔有更清晰的认识。然而,板块构造学说却不能预测板块内的地震何时何地发生,因为理想的板块内部是不会变形的。因此,板块内部的地震风险评估过于依靠如下假设:从有限的历史记录中得到的小地震发震位置能够反映出连续变形的地区,而变形将诱发未来大地震[1]。然而,本文将要说明的是,最近许多这样的小地震很可能是几百年前发生过的大地震的余震。文中将给出一个简单的模型,并由此模型得出:余震序列的长度和断层加载速率呈反比关系。发生在缓慢变形的大陆内部的余震序列,其持续时间与在快速加载的板块边界所观测到的典型的10年尺度余震序列相比要长得多。因为这些预测与观测结果相符,所以将大陆内部地震看作稳态地震活动的一般做法高估了目前地震活跃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而低估了其他地区的地震风险。  相似文献   
93.
介绍孔文霞主任医师运用“窠囊学说”防治早期胃癌的经验。“窠囊学说”为朱丹溪集各医家之所长,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所得,在《局方发挥》《丹溪心法》等著作中均有体现。“窠囊学说”以痰、瘀为基础,对于后世治疗癌瘤类疾病具有非常深刻的指导意义。早期胃癌病因病机复杂,孔教授从“窠囊学说”出发,认为本病不离“虚”“滞”二字,脾虚为病之本,痰湿、瘀血为病之标。其遵循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基本原则,以培补脾土、燥湿化痰、行瘀消滞为治法,自创经验方四君四逆合郁方,屡获佳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94.
95.
介绍鲍身涛教授从脾胃论治慢性皮肤溃疡的经验。鲍教授认为慢性皮肤溃疡的病机复杂,主要以脾胃亏虚为本,以痰、湿、瘀为标,立调养脾胃为主要治疗原则,强调健脾补虚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临证中四诊合参将慢性皮肤溃疡分为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阴虚证,治以益气健脾、温阳健脾、滋阴运脾,分别予以归脾汤、阳和汤合参苓白术散、玉液汤加减治疗。临床随症加减,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96.
论述胆石症的概念、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胆石症的认识及其临床表现,分析脾胃在此病发病中的重要性。提出在治疗胆石症时应以脾胃辨证为主,也可通过健脾助运、升脾降胃、扶脾益胃、调和肝脾等方法兼顾脾胃,以达治病求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97.
通过对苗医“毒”学说与消渴脱疽的关系进行文献整理,阐述苗医对“毒”的认识,探析该学说对消渴脱疽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的作用。“毒”学说是苗医药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湿、热、瘀、痰蕴结成毒,毒损脉络是消渴脱疽的主要病机。在治疗上多采用清毒法、败毒法、攻毒法,常配合清热、祛湿、化瘀等治法,内外合治,标本兼治。苗医“毒”学说为临床诊疗消渴脱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