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159篇
海洋学   8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准确评价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及稳定性,采用合理的病害防治方法,对保障公路顺利完工具有重要意义.以香丽高速公路昌格洛滑坡为例,利用现场地质调查、钻探等方法查明了滑坡成因机制以及变形特性,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昌格洛滑坡在天然、降雨和开挖等工况下的空间应力应变特征以及稳定性变化,研究了隧道与所穿越滑坡之间的相互作用,据此提出了相...  相似文献   
372.
郭书元  詹伟  王强 《古地理学报》2014,16(3):335-346
丽蚌动物群的分布受气候和地理环境控制,研究地层中的丽蚌动物群可以恢复当时的古环境。在河北省白洋淀地区全新统共发现13种珠蚌科(Unionidae)的化石,属 Lamprotula-Cuneopsis-Unio 组合,称为白洋淀丽蚌动物群。该动物群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太湖、鄱阳湖、洞庭湖及其周围水域的现代丽蚌动物群和山东王因、河南西水坡中全新世丽蚌动物群相比,虽然分异度低,但其组合特征相似,同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动物地理区,生活于亚热带湿热气候下的河湖环境中。推测白洋淀丽蚌动物群的生活时代应为中全新世早期,当时北亚热带和东洋界的北界应在白洋淀以北的京津-河套一带。  相似文献   
373.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NIP)的CT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病理诊断为SNIP的临床手术病理及CT资料,结合文献讨论。结果:48例SNIP中,男性居多(62.5%),鼻塞、流涕为主要临床症状(100%),50%的患者涕中带血,31.25%的患者嗅觉减退,18.75%的患者嗅觉丧失,12.5%的患者6年内复发。SNIP主要为单侧发病(93.75%),病变最易累及同侧上颌窦(55.56%)。CT平扫SNIP均呈鼻腔鼻窦内软组织密度肿块,CT值(45.61±1.02)HU。受累窦腔内肿块完全充填者21例(43.75%),未完全充满窦腔者22例(45.83%),受累窦腔呈轻度膨胀性改变21例(43.75%),窦壁及鼻甲骨质吸收或破坏42例(87.5%),受累窦腔较健侧缩小7例(14.58%),局限于鼻腔呈息肉样改变2例(4.17%)。结论:SNIP具有一定的CT特点,术前CT检查对SNIP累及的部位、范围等可准确确定,可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74.
江西省大背坞地区斑点构造的类型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柏林  董法先 《中国区域地质》1998,17(3):285-290,T001
大背坞地区的斑点构造分为同生碎屑和变斑晶两大类共7种,详细论述了各种斑点的分布和变形特征。认为同生碎屑为浊流沉积成因,分布受地层控制;同构造变斑晶受韧性剪切带控制,是浅变质碎屑岩中进变质韧性剪切带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对斑点构造进行应变测量,重新厘定了区内的韧性剪切带,估算了褶皱变形压缩率和大背坞韧性剪切带的压缩量,剪切位移,认为本区主要经历区域褶皱和韧性剪切两期变形。  相似文献   
375.
北京云蒙山岩浆杂岩体的岩石学和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的云蒙山岩浆杂岩体由十余个侵入体组成 ,它们普遍遭受了强烈韧性变形改造 ,与太古宇杂岩和变形变质的中 上元古代沉积岩共同卷入了云蒙山背形的构造系统中。野外调查和对岩石薄片的观察表明 ,岩浆杂岩体中各侵入体均具有变形变质特征 ,主要造岩矿物间具有明显的交代关系。虽然各侵入体在形成时代上存在明显的先后关系 ,但它们具有的片麻状构造是共同的 ,并且与围岩的变形是统一而协调的。这表明云蒙山岩浆杂岩体的片麻理不是岩体侵位时形成的 ,而是在岩体冷凝固结后受到构造变形作用改造的结果。即杂岩体侵位与其发育的片麻理构造所反映的变形事件在时间上存在明显差距。根据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岩浆侵位发生在燕山中期 ;但其与围岩一起卷入云蒙山背形构造系统的变形事件发生得较晚 ,可能形成于燕山晚期。云蒙山杂岩体中长英质侵入体的矿物学特征表明其在侵位后曾经历麻粒岩相区域变质作用 ,而在燕山晚期随变质核杂岩下盘的抬升又经历了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云蒙山岩浆杂岩体可以代表燕山造山带新生的中部地壳的部分岩石组合  相似文献   
376.
为充分挖掘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基因组资源,开发可用于群体遗传学研究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利用NCBI数据库中公布的绿鳍马面鲀全基因组序列筛查微卫星位点并在野生群体中验证,在85个选取的位点中筛选得到30个新的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标记。每个微卫星标记的等位基因数为4~16,平均为8.5个;观测杂合度范围为0.207~0.916,平均值为0.685;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315~0.971,平均值为0.756;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301~0.898,平均值为0.716,其中属于高度多态的位点有26个,占总位点数的86.67%;经过Bonferroni校正后,有7个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将30个绿鳍马面鲀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在丝背细鳞鲀(Stephanolepis cirrhifer)中进行通用性检测,其中13个位点成功扩增,9个位点具有多态性。本研究开发的微卫星标记可用于绿鳍马面鲀及相关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QTL定位以及系统进化等研究。  相似文献   
377.
378.
本文综述了大背坞金矿田地质及矿化蚀变特征,详细介绍了金矿床特征,分析了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物理化学环境.对其成矿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79.
青东凹陷复合型花状构造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东凹陷内大型北西-北西西基底断层上发育一种结构特殊的花状构造——复合型花状构造,在凹陷内表现为构造高带,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三维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分析基础上,结合平面构造反射层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其中的断层在平面上以右阶雁列式或平行式组合排列,剖面上基底主断层向上撒开并与多条次级断层组合成似花状构造。组成这些似花状构造的断层均为正断层,但其中的地层却表现为上拱的背形。根据断裂发育特点及区域构造应力演化特征对其进行成因分析,认为其形成是由于北西-北西西向基底断层在盆地南北向拉伸下的张扭性(斜向拉张)活动与古近纪末反转期压扭性活动叠加的结果。其形成过程经历了古近纪伸展期似负花状构造形成阶段和古近纪末反转期背形构造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380.
沈细中  张惠  赵寿刚 《岩土力学》2006,27(Z2):525-530
采用淤背方式加固黄河大堤时,河南、山东一期工程堤身多处出现裂缝。目前尚无淤背对堤身影响的定量研究成果,因而放淤固堤的合理施工速率难以确定。淤背体及堤防土体的水分消散过程实际上是非饱和流固耦合问题;淤背分级施工的变水头边界问题,可等效成多级常水头边界问题。采用非饱和渗流分析方法,计算出每级施工后堤防及淤背体的浸润线;将其作为已知边界条件,考虑堤防土体力学特性、排水条件等影响,进行非饱和流固耦合分析,据此提出相应的淤背施工合理速率。研究表明,该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因而可为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并可供其它河流治理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