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2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81.
目的:探讨多发创伤性假性囊肿的CT表现及随访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证实的多发创伤性假性囊肿患者的资料。结果:30例胸部多合并挫伤、肋骨骨折、血气胸。本组创伤性假性囊肿均为多发,平均4.6个病灶,大小:2mm×4mm~13.5cm×6.2cm。首次CT距外伤后1小时~5天,随访1天~15月,平均4.3月。首次CT可表现为多发单纯血肿、挫伤合并多发血肿、挫伤合并多发气囊囊肿或气液囊肿。随访中近胸膜下血肿可因血肿破裂或肋骨骨折造成的迟发性气胸等原因内部再出现气囊改变,单纯性血肿可在随访中表现为含气或不含气,其余含气病灶多渐变小、变实,直至完全吸收或后遗疤痕索条。液囊可为单纯性或合并晕征。气液囊可表现为楔形征、银镯征、进水皮球征或杯中液体征、花生壳征、三角烧瓶征等征象。3例首次CT检查后2小时内死亡,死亡原因2例为合并广泛挫伤及气胸,1例合并肝脾出血。其余病例除针对伴发疾病对症治疗外,假性囊肿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囊肿吸收时间长短多与大小呈正相关。结论:CT可清晰显示多发创伤性假性囊肿的形态及演变、伴发症,是本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其CT诊断准确性及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其中11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术前诊断有一定的难度。中年女性为主要发病群体。女性17例(17/18,占94.44%),43~70岁之间共15例(15/18,占83.33%)。发病部位集中于左下(9/18,占50.00%)。18例内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6例见斑点状钙化(6/18,33.33%),3例见浅分叶,1例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所有病例均无空洞,无胸膜凹陷和受侵,无血管切迹征。CT值为26~40Hu。11例增强CT中10例(10/11,占90.91%)病灶呈明显强化,有一定的延迟强化,CT值增加46~60Hu以上。结论:CT对于硬化性血管瘤的准确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增强CT是必要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部恶性肿瘤适形射频消融(RFA)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48例54个经病理证实的部恶性肿瘤在CT引导下行RFA,其中11个病灶联合化学消融治疗,通过临床观察和CT扫描监测并发症。术后1个月、3个月增强CT扫描观察近期疗效。结果:54个病灶RFA后即刻复查CT示病灶阴影增大,消融区域密度降低,术后1个月增强CT复查肿瘤去血管化表现,仅病灶边缘强化及肿瘤残留区域强化;54个病灶治疗后3个月复查增强CT,肿瘤完全消失(CR)61%(33/54),Ⅰ期24例,转移灶9个;肿瘤缩小(PR)39%(21/54),Ⅰ期1例、Ⅱ期16例、ⅢA期2例、2个转移病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部恶性肿瘤RF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CT双能量灌注成像(DEPI)与CT动脉成像(CTPA)在诊断急性栓塞敏感性和特异性上的差异以及CTPA联合DEPI诊断急性栓塞的价值。方法:在22只新西兰兔中,实验组20只经耳缘静脉入路注射明胶海绵制成急性栓塞模型;对照组2只经耳缘静脉注入生理盐水。栓塞后2小时行CTPA检查及双源CT双能量灌注扫描。扫描完毕,处死新西兰兔,行大体解剖及镜下切片观察。以病理为金标准,观察CTPA联合DEPI诊断急性栓塞的准确性。结果:对照组CTPA显示动脉血管通畅,未见充盈缺损,DEPI图像表现为大致均匀的黄红色伪彩;实验组栓塞后CTPA可见新西兰兔部分段、亚段动脉对应组织呈磨玻璃、纹理稀疏及马赛克改变,栓塞区域灌注图像显示为蓝色或黑色的灌注缺损或者不均匀灌注。病理检查发现亚段以下细小动脉栓子,CTPA未发现血管充盈缺损,而DEPI表现为与周围正常灌注区域颜色稍不均匀,呈伪彩图像表现。CTPA及DEPI诊断栓塞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22%,98.65%,97.22%,98.65%;97.37%,95.83%,92.50%,98.57%。结论:DEPI对于急性栓塞的检出率具有较高敏感度;CTPA联合DEPI可提高急性栓塞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5.
目的:总结43例支气管内膜结核(EBTB)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3例经纤维支气管镜及手术病理确诊的EBTB患者的临床表现、CT资料及随访结果,总结其CT特点。结果:EBTB的CT特点为:(1)病变累及范围广,可多支支气管同时受侵犯,以上叶支气管多见;(2)支气管壁多呈不规则增厚,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支气管走形僵直,少数管腔闭塞致不张发生;(3)多数支气管壁可见线条状钙化;(4)胸内多见结核并发灶;(5)门、纵隔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及钙化。结论:多层螺旋CT能更清楚地观察支气管管壁、管腔受侵犯情况及内并发灶,为EBTB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隔离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检查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机,先行CT平扫,再行双期增强扫描,然后再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结果:13例隔离症患者中,10例的病灶位于左下叶后基底段,3例的病灶位于右下叶后基底段,病灶CT平扫表现为分叶形3例,圆形或卵圆形3例,不规则形7例。增强及重建后13例均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其中异常体动脉供血有9例来自胸主动脉,4例来自腹主动脉。结论: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准确显示异常动脉血供和引流静脉,在隔离症的诊断和术前评估中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87.
目的:评价能谱CT虚拟平扫与常规CT扫描对亚实性腺癌密度(CT值)的一致性;增强扫描对亚实性腺癌侵袭性判断的价值。方法:46例患者胸部CT平扫首次发现部亚实性结节患者行能谱CT增强扫描,符合条件39例患者共45个经病理证实为腺癌及其癌前病变入组。在工作站获取虚拟平扫图像,比较病灶、周围正常组织及椎旁肌各组能谱数据感兴趣区的平均HU值有无差异及其相关性;根据预后及侵袭性分为癌前病变及微浸润性腺癌组、浸润性腺癌组并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病灶、周围组织及椎旁肌的普通平扫与虚拟平扫CT净增值之间无显著差异,且两者具有高度相关性。HU净增值及碘浓度在癌前病变及微浸润性腺癌组、浸润性腺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增强扫描在鉴别腺癌浸润性方面无阳性结果。结论:应用能谱CT虚拟平扫HU值与普通平扫无统计学差异并显著相关,增强扫描对鉴别腺癌浸润性方面无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88.
目的:分析内孤立结节(SPN)的多种高分辨CT征象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从2016年4月到2018年4月间手术病理证实的102例SPN的CT图像加以分析,对比分析联合或单一高分辨CT征象判断恶性病变的阳性预测值。结果:恶性病变中钙化发生率为4.26%,较良性病变中钙化率低。恶性病变中分叶征、血管集束征与毛刺征发生率分别为63.83%、40.43%与70.21%,均较良性病变中发生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病变高分辨CT征象中,卫星灶、空泡征和胸膜凹陷征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血管集束征、毛刺征与分叶征中两种或者三种,联合诊断恶性病变的阳性预测值均较单一征象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N的高分辨CT征象对其良、恶性的鉴别价值较高,联合多种CT征象较单一征象的价值大。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及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炎琥宁注射剂治疗风热闭型儿童炎的疗效。方法:将120 例风热闭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 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麻杏石甘汤及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炎琥宁注射剂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临床症状体征(咳嗽、喘息、啰音、部阴影)消失时间,功能[用力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25%用力活量时的用力呼气流量(FEF25)、50% 用力活量时的用力呼气流量(FEF50)、75%用力活量时的用力呼气流量(FEF75)和最大呼气中期流速(FEF25-75)]指标变化,炎性指标[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58/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33%(56/60);治疗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患儿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上升,WBC、CRP较治疗前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及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炎琥宁注射剂治疗风热闭型儿童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0.
目的: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对复方颗粒醇提工艺进行研究与优化。方法:以固体物质提取量、重楼总皂苷提取量为关键质量属性(CQAs),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筛选潜在关键工艺参数(CPPs),通过Box-Behnken设计建立模型,考察关键工艺参数与关键质量属性之间的交叉作用,并建立复方颗粒醇提工艺的设计空间及空间优化。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所建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因素与响应值之间可用所建模型进行函数化。通过设计空间优化得到复方颗粒最佳醇提工艺为:提取2次,提取时间为2 h/次,加75%乙醇6~6.8倍。结论:基于QbD理念研究和开发的复方颗粒醇提工艺稳定、可靠,为其制剂的工艺开发及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