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319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99篇
地质学   462篇
海洋学   615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48年   3篇
  1944年   3篇
  1942年   6篇
  1941年   3篇
  1940年   4篇
  1938年   2篇
  1937年   2篇
  1934年   3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中国近海采集的笠贝总科标本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学研究,共鉴定出2科5属11种,选取了其中的9种进行了齿舌解剖,利用扫描电镜对其齿舌形态进行了观察对比。结果表明,笠贝总科种类的齿舌形态包括形状、排列方式以及齿尖的大小和数目可以作为区分笠贝总科种类的分类依据之一,从而将各属、种区分开来。此外,文中利用最新的分类系统对各类群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对相关种类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确立,并对各物种贝壳的主要鉴别特征进行了描述,与相似种进行了分类讨论。  相似文献   
72.
文章通过对黄茅海底质沉积样品中的介形类生态类型进行研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出现的介形类可划分为4种生态类型,总体表现为以近岸广盐型分子占主导地位,优势度极高;浅海多盐 真盐型分子次之;而广海真盐型和淡水 微盐型分子丰度很低。根据黄茅海河口湾的水体条件,可大致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亚环境区,各区内的介形类生态类型组成也存在较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介形类分布受海水盐度控制最大,其次为水动力条件。在水体盐度小、水动力条件强的河流入海口及其影响区域,介形类丰度小,且生态类型单一;而在黄茅海河口湾南部海域,由于海水底层盐度全年在15‰以上,水动力条件适宜,介形类丰度总体较高,生态类型增多。  相似文献   
73.
旅游业为海岛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 人类活动也导致水体生态环境恶化, 如水体富营养化加剧、赤潮频发等。文章通过对珠江口东南部典型海岛——庙湾岛和外伶仃岛周边水域丰水期和枯水期现场环境数据与浮游植物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 分析珠江径流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河口天然海岛周边水体生态的潜在影响。枯水期外伶仃岛和庙湾岛周边水域海水分别镜检鉴定出76种和74种浮游植物, 两个海岛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2.62×104个·L-1和2.08×104个·L-1; 丰水期则分别鉴定出38种和47种浮游植物, 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52.91×104个·L-1和170.57× 104个·L-1。在外伶仃岛和庙湾岛, 丰水期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atatum)均为绝对优势种, 而枯水期两个岛的最主要优势种分别为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和新月筒柱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 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高于丰水期。两个海岛微型浮游植物相对于其他两个粒级常占据优势地位, 但在丰水期, 小型浮游植物贡献明显上升, 其中外伶仃岛相对于枯水期由16.32%升至26.75%, 庙湾岛则由12.12%升高至24.78%。两个海岛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均仅检出聚球藻(Synechococcus, Syn)和真核微微型藻类(eukaryotic, Euk)两大微微型浮游植物类群, 两者细胞密度分别为~107个·L-1及~108个·L-1量级。与环境因子的对比分析表明, 两个海岛浮游植物的区域分布与季节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其季节性差异主要受径流影响强度、影响范围以及相应的盐度、营养盐等环境因素的季节变化所调控。丰水期岛屿屏蔽效应对浮游植物丰度的区域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 无论小型浮游植物还是微微型浮游植物均发现存在迎流面出现丰度高值分布的现象, 但对群落结构的分布影响不明显; 在枯水期, 水体环境很可能主要受人类活动与水体垂直混合扰动的综合影响, 总体上浮游植物分布的区域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74.
T形短肢剪力墙静力性能有限元仿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首先采用其中三维实体单元SOLID65建立了T形短肢剪力墙有限元分析模型,从弹性到混凝土开裂直至破坏的全过程进行了仿真试验分析。分析了影响短肢剪力墙受力的几种因素:混凝土强度等级、配筋率、轴压比、墙肢截面高厚比对短肢剪力墙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及延性的影响,剖析了短肢剪力墙破坏过程及其原因。比较真实的反映了短肢剪力墙在轴压力和逐步加载侧向力共同作用下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增加混凝土等级和轴压比能提高试件的开裂、屈服和极限荷载,但应综合考虑其与变形能力、延性的关系。截面配筋率具有其特殊性,配筋率在1.4%1.6%之间时试件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及延性较好。墙肢截面高厚比是不稳定因素但在高厚比为6.57.1时,延性及变形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75.
何明海 《台湾海峡》1996,15(4):368-375
本文根据1995年的调查,报道了九龙江口外浯屿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结果表明,本区底栖生物种类较丰富,组成以多毛类,甲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为主。底栖生物数量较大,平均栖息密度为300个/m^2,平均生物量为31.03g/m^3,数量分布较不均匀。.  相似文献   
76.
珠江口以西陆架夏季上升流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李立 《台湾海峡》1990,9(4):338-346
本文主要依据南海北部珠江口以西陆架区1977~1981年的水温、盐度和溶解氧饱和度等要素的序列历史资料,对该海域的上升流现象进行了分析研宄。  相似文献   
77.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系统分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海洋中最丰富的后生动物 ,它属于小型底栖动物的永久性成员 ,即分选时 ,可通过 0 .5 mm或 1 mm网筛但被 0 .0 31 mm或 0 .0 4 2 mm孔径网筛蓄留的动物 ,本文讨论线虫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 ,与相近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 ,泄腺纲与泄管纲分类系统的由来和演变。海洋线虫属于泄腺纲 ,由 Bremerhaven种名录和 L orenzen确立的分类系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海洋线虫的分类系统仍处在发展和完善中 ,需要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共近裔性状用于物种水平和较高分类阶元的分析和鉴定  相似文献   
78.
对1998年4月15日采集于广东珠江口万山群岛桂山岛网箱养殖区的赤潮活体水样和福尔马林固定样品进行优势种的形态分类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结果发现,三宅裸甲藻(Gymnodinium mikimotoi)是此次赤潮的最优势种,最高密度达到7.6×106cells/L.另两种优势种为斯氏多沟藻(Polykrikos schwartzii)和螺旋螺沟藻(Gyrodinium spirale),其最高密度分别达到1.1×105cells/L和104-105cells/ L.此次赤潮的原因生物都属于裸甲藻类,死后或用福尔马林固定后细胞要么立即裂解,要么变形缩小.有些种类如螺旋螺沟藻在固定样品中找不到其踪迹,因而无法精确计数.本文描述的3种赤潮藻在细胞、色素体、核、上锥沟和链状群体等形态构造及外观上与国外学者所描述的几乎完全一致,只是细胞比日本海域产的稍小.这可能与珠江口海域纬度较日本低有关.电镜照片显示三宅裸甲藻有一明显的上锥沟,斯氏多沟藻则营养细胞和孢囊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79.
夏季珠江口沉积物中营养盐剖面分布和界面交换通量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通过对夏季珠江口区域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剖面分析,调查了营养盐含量分布和特征,探讨了有机物的降解特性、营养盐的底部通量估算和作用.结果表明,珠江口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以高含量铵盐为主要的存在形式,沉积物中有机物的降解反应主要在厌氧状态下进行,底部水体铵盐的增加来源于底部沉积物有机质的降解释放,而且对水体的营养盐循环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0.
椒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beta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7年10月在椒江口共布设6条潮间带采样断面,每条断面在中潮带上区、中区、下区和低潮区各设1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分析了不同采样站位数与大型底栖动物种数的关系,选用Wilson-Shmidabeta多样性测度方法,对以下3种空间环境梯度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beta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断面内垂直环境梯度;(2)河流到海洋的环境梯度;(3)河口两岸间的距离梯度。分析了不同采样站位数对群落beta多样性指数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采样站位数的增加,物种数呈增加趋势但增速渐慢,同时beta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2)不同的潮区间隔下的be-ta多样性指数均有显著差异;(3)在北岸和南岸,随着断面间距的增加beta多样性指数均呈升高趋势,而且与各断面的沉积物粒度、油类含量呈显著相关;(4)椒江口为喇叭形河口,随着河口两岸断面距离的增加beta多样性指数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