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4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进行了河鲀鱼肝脏中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含量的快速检测研究。河鲀鱼肝脏样品用1%乙酸甲醇溶液超声提取2次,正己烷脱脂后用C18和石墨化碳黑(GCB)混合吸附剂净化,冷冻高速离心,上清液经聚四氟乙烯-尼龙复合膜过滤;TSK-gel Amide-80 3μm色谱柱分离,乙腈和0.15%乙酸(含10mmol/L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进行HPLC-MS/MS分析。外标法定量测定。方法检出限为40μg/kg,在50~1 000μ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在河鲀鱼肝脏中添加50,75,100μg/kg TTX进行重复性试验,回收率在79.2%~105.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9.0%(n=6)。本方法准确、灵敏、实用,节约时间和试剂,操作简单,易重现,满足目前对河鲀鱼肝脏中TTX含量快速定量检测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32.
采用半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亚硝酸盐氮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9.59.8 g)的急性毒性及对部分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实验中,亚硝酸盐氮对红鳍东方鲀的24、48、72和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201.88、190.57、171.09、159.25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5.92 mg/L;在亚急性毒性实验中,当红鳍东方鲀分别在5.3、10.6,15.9、21.2 mg/L亚硝酸盐氮中暴露4周时,其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亚硝酸盐氮浓度的升高均被显著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亚硝酸盐氮会对鱼体的抗氧化能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3.
34.
池养黑鲷性逆转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为具性逆转的珍贵海产鱼类,其个体在第3龄期雄性转为雌性,但性逆转发生的详细过程尚不清楚。为了解黑鲷性腺逆转发生的过程,作者通过对池塘养殖黑鲷3~4龄期个体进行定期跟踪取样观察,结合组织切片显微检测性腺变化过程。结果显示:黑鲷性腺在繁殖前后变化趋势不同;繁殖期雌性个体约占15%;繁殖后至7月份是性腺由雄逆转为雌主要时期;8月份全部个体性腺外观表现为卵巢形式;到9月底,个别性腺的精巢组织又开始发育;到12月底样本性腺有雄性、雌性及雌雄同体同时发育3种形式。此外,分析了黑鲷性腺成熟系数与肝质量系数的周年变化趋势。研究获得了详细的3~4龄黑鲷性逆转发生过程及性逆转结果,并针对与先前报道的有关研究结果差异展开分析,为掌握不同海区黑鲷性逆转特性及育种研究提供了更多资料,也为雌雄同体鱼类资源利用研究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5.
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技术在肝脏增强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231例患者行肝脏增强扫描,对比剂的用量为1.2ml/kg,注射流率为2.5 ml/s~3.0ml/s.结果肝脏占位性病变的228例中201例动脉期、门脉期影像显示良好,占88.2%,3例肝脏外伤性病变实质期图像显示良好.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肝脏增强扫描,采用合适的扫描参数及造影技术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扫描图像.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复方中草药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肝脏免疫功能及肠道免疫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将红枣提取物、山药提取物和黄芪提取物按照质量比1∶1∶1混合,分别按质量分数0(对照)、0.3%、0.6%和1.2%添加到虹鳟基础饲料中,饲喂体长7.6~8.9 cm的虹鳟幼鱼56 d。用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对幼鱼进行攻毒试验(5.48×106 cfu/尾),4 d后,取其肝脏和肠道,测定肝脏的生理生化指标,用半定量PCR及荧光定量PCR测定肠道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脏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溶菌酶(LZM)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0.6%剂量组的丙二醛(MDA)极显著降低(P<0.01),而SOD无显著差异(P>0.05);各复方中草药组肠道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1.2%剂量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转录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0.3%和0.6%剂量组的补体3(C3)转录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复方中草药(红枣+山药+黄芪)可提高感染副溶血弧菌的虹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7.
超声造影与16层螺旋CT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肝脏肿瘤超声造影后的组织血流特征与16层螺旋CT三个时期的强化特征,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分析30例病例在超声造影与16层螺旋CT三个时期的各自不同的典型图像。采用经手背静脉注射“全氟显”超声造影剂,利用相干谐波成像技术分析三个时期表现,而16层螺旋CT采用高质量扫描模式,扫描参数:层厚7.5mm,通过拆分成1.25mm,螺距1.375:1,电压120KA,管电流280mA。增强三期扫描分别注射对比剂,动脉期16-25s,门脉期35-55s,延迟期是1min10s-3min。高压注射器单相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速率2.5ml/s,剂量70-85ml,浓度300mg/ml,通过工作站的技术分析,明确肝肿瘤的强化特点。结果对30例肝脏肿瘤患者进行超声造影与16层螺旋CT检查,其中原发性小肝癌18例,5例小血管瘤,3例局灶性脂肪肝,3例转移性肝癌,1例退变结节。其中有2例超声造影未检测出肿瘤样特征性图像改变,而经CT检测出并诊断为小肝癌1例和退行性结节1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和穿刺证实。结论超声造影与16层螺旋CT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一些特殊肝脏肿瘤患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诊断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8.
牙鲆幼鱼饲料中铜的适宜添加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含铜4.16mg/kg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铜0,0.5,1.5,3.0和5.0mg/kg制成五种实验饲料,分别投喂初始平均重量为32.85-35.20g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饲养31天,实验结束时,各组鱼的成活率和增重率没有显著差异,平均值分别为92.50-100.00%和96.21-106.21%,肝脏和肌肉的铜含量都随着饲料中铜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且在每一饲料铜水平下,肝脏铜含量都远比肌肉中高,表明肝脏对铜具有很强的积累能力。基础饲料中添加洞,肝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EC1.15.1.1)活性迅速上升,但在1.5-5.0mg/kg的添加范围内出现了近似的平台期,因此,根据生长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本实验条件下牙鲆幼鱼实用饲料中铜的适宜添加量为1.5mg/kg,饲料总铜为5.6mg/kg左右。  相似文献   
39.
本文论述中国对虾消化道和肝胰脏(或称肝脏)在各幼虫期和早期仔虾的发育。中国对虾的原始中胚层细胞是自原肠的顶壁分出移入囊胚腔中。在发育过程中。口凹是在第三期无节幼虫时内陷形成.而原肛是在第六期无节幼虫时内陷形成的,所以口凹的发生早于原肛的发生。在溞状幼虫第一期,消化道的腔才完全贯通。在糠虾幼虫第一期,胃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两部分。胃磨和几丁质刚毛则出现于早期仔虾。甲壳类动物的消化道包括前肠、中肠和后肠三个部分。前肠与后肠起源于外胚层。中肠则发生自内胚层。我们对中国对虾胚胎发育的观察,发现中肠远远长于后肠。而后肠将发育为成体的直肠。两对肝盲囊分别发生自中肠的前段肠壁。在仔虾早期,前面一对逐渐退化消失,而后面的一对将发育为成体的肝胰脏。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体针联合耳穴压贴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NAFLD 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NAFLD健康宣教,治疗组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加用体针联合耳穴压贴法治疗,观察期2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肝脏硬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 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肝硬度值均有所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有所上升,且治疗组下降与上升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针联合耳穴压贴法治疗效果显著,能改善NAFLD患者的肝功能、血脂和肝脏硬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